- 茶經
- (唐)陸羽著 張則桐注解 厚閑繪
- 1739字
- 2020-06-05 19:05:40
一之源
茶之為用,味至寒,
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樹如瓜蘆
,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栟櫚
,蒂如丁香,根如胡桃。(瓜蘆木出廣州,似茶,至苦澀。栟櫚,蒲葵之屬,其子似茶。胡桃與茶,根皆下孕
,兆
至瓦礫
,苗木上抽。)
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并。(從草,當作“茶”,其字出《開元文字音義》;從木,當作“”,其字出《本草》;草、木并,作“荼”,其字出《爾雅》。)
茶,是我國南方一種美好的常綠樹木,樹高一尺、二尺以至數十尺。在川東、鄂西一帶,有主干粗到兩人合抱的大茶樹,要將樹枝砍下來,才能采摘芽葉。茶樹的樹形像瓜蘆,葉形像梔子,花像白薔薇,果實像棕櫚,蒂像丁香,根像胡桃。(瓜蘆木產于廣州,形態像茶,味道很苦澀。栟櫚是蒲葵類植物,種子像茶子。胡桃和茶樹,根都向下生長,碰到堅實的礫土,苗木才向上生長。)
“茶”字的結構,從部首來看,有屬于“草”部的,有屬于“木”部的,有同屬于“草”“木”兩部的。(屬于“草”部的,寫作“茶”,這個字見于《開元文字音義》;屬于“木”部的,寫作“”,這個字見于《本草》;同屬于“草”“木”兩部的,寫作“荼”,這個字見于《爾雅》。)
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四曰茗,五曰荈。(周公云:“槚,苦荼。”揚執戟云:“蜀西南人謂茶曰
。”郭弘農云:“早取為茶,晚取為茗,或一曰荈耳。”)
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
,下者生黃土。凡藝
而不實
,植而罕茂,法如種瓜,三歲可采。野者上,園者次。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牙者次;葉卷上,葉舒次。陰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滯
,結瘕
疾。
茶的名稱有五種:一稱“茶”,二稱“槚”,三稱“”,四稱“茗”,五稱“荈”。(周公說:“槚,就是苦荼。”揚雄說:“四川西南部人稱茶為
。”郭璞說:“早采的叫作‘茶’,晚采的叫作‘茗’,又有的叫作‘荈’。”)
種茶的土壤,以巖石充分風化的土壤為最好,有碎石子的礫壤次之,黃色黏土最差。凡是栽種時不使土壤松實兼備的,或是移栽后很少長得茂盛的,都應按種瓜法去種茶,種后三年即可采茶。茶葉的品質,以山野自然生長的為好,在園圃栽種的較次。在向陽山坡或林蔭覆蓋下生長的茶樹,芽葉呈紫色的為好,綠色的差些;芽葉肥壯如筍的為好,芽葉細弱的較次;葉面反卷的為好,葉面平展的次之。生長在背陰的山坡或山谷的品質不好,不值得采摘,因為它的性質凝滯,喝了會使人得腹中生腫塊的病。

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支煩、百節不舒,聊
四五啜
,與醍醐
、甘露抗衡也。
采不時,造不精,雜以卉莽,飲之成疾。
茶為累也,亦猶人參。上者生上黨,中者生百濟、新羅,下者生高麗。有生澤州、易州、幽州、檀州者,為藥無效,況非此者?設服薺苨
,使六疾不瘳
。知人參為累,則茶累盡矣。
茶的功用,因其性至寒,作為飲料,最適合行為謹慎、儉而有德的人。如果上火口渴、胸悶、頭疼、眼澀、四肢無力、關節不暢,稍微喝上四五口茶,其效果與醍醐、甘露不相上下。
如果采摘得不適時,制作得不精細,混雜著野草,喝了就會生病。
選用茶葉的困難與選用人參相似。上等的人參出產在上黨,中等的出產在百濟、新羅,下等的出產在高麗。出產在澤州、易州、幽州、檀州的(品質較差),當作藥用就沒有療效,更何況比它們還不如的呢!倘若誤把薺苨當人參服用,將使病體無法痊愈。明白了選用人參的困難,也就可知選用茶葉是多么不易了。

之賞
本篇概述茶樹的特性、“茶”字的構造、茶的別名、茶樹的生長環境及種植、茶的功效和品質等,相當于《茶經》全書的提綱和緒論。“源”有探究、追溯事物源起的意思。在介紹茶字構造時,說明了“荼——茶”的演變歷程。“茶”字在唐玄宗開元時期的字典《開元文字音義》中已有收錄,陸羽在撰寫《茶經》時,始將“荼”全部改為“茶”字,一片靈草才有了優美而充滿詩意的字形。在陸羽心目中,茶是高貴的,與行為謹慎、儉而有德的人最為匹配,和人參一樣珍貴。南方嘉木,是陸羽對茶的自然屬性和文化品性的總體概括。陸羽的血液里流淌著行吟澤畔的三閭大夫的精神,他認為茶這一嘉木與屈原《橘頌》中“后皇嘉樹”的內涵相通。自陸羽始,“茶”這一美麗的辭藻在國人的心目中,便始終與高雅、詩意等緊緊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