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安化郡主
- 明史三記之馬背王朝
- 梅林心
- 1799字
- 2020-08-17 18:38:21
楊容率領數百明軍將士,乘竹筏順江而下,再棄筏登岸,曉行夜宿十余日,便已趕到本邦和晉王李定國會合,李怡仍在山上等候,嚴防吳三桂清軍。
吳三桂駐扎在永昌府,也是四處征糧,上表朝廷請求援軍,糧草。以期進攻怒江西岸明軍,命王輔臣,胡柱國領兵出施甸縣之姚關,伐竹木以準備渡怒江,貢山磨盤石一戰清軍損失較重,朝廷不得征調另一清將愛星阿,前去助吳三桂。卓不泰等因兵敗已被朝廷削職,吳三桂因手握重兵,清廷不便責罰,因此才免于被處罰。
永歷帝等大批隨行官眷,自孫崇雅銅壁關兵亂后,漸在緬邊境集結。黔國公沐天波到緬甸首都阿瓦,【今緬甸曼德勒]聯絡緬國王莽猛白,緬王雖答應接納永歷帝等人,但緬王和朝臣對沐天波傲慢無禮,沐天波心中極怒,然而寄人籬下只得無奈而回騰越邊境一帶,緬王命四艘客船到騰越邊境接永歷帝等。
沐天波等有識大臣認為,不能將命運全部寄托于緬甸保護之下,如若緬情有變,則后果難料,要求將太子留在邊界,派人送到白文選和李定國所在木邦以防不測,然而永歷自昆明出奔而來,已如驚弓之鳥,且已草木皆兵。所隨大小官員無不爭想逃命,那顧得上太子?沐天波對永歷;“太子關乎大明一脈,萬一緬方加害,豈不是束手待縛悔之晚亦!”永歷聽罷半天不語,又謂馬吉翔和其弟錦衣衛指揮使馬雄飛等;“朕自登基以來四處奔勞,國勢已危豈可再骨分離?況既入緬甸,清軍不至于入緬,戓可保全我大明一線,怎可讓太子留在國內冒險?”馬吉翔之女為永歷之妃,父女等巴結永歷帝,不聽沐天波之言。又責晉王擁兵自重。
馬吉翔兄弟私下議道;“若將太子留在境內,萬一李定國,白文選突然擁立太子即位,將來光復中原,那永歷帝不是失去了手中權力?倒不如將太子和永歷帝都挾在身邊?!庇谑钦遗畠荷塘浚瑯O力反對將太子送往木邦,一同帶住緬都阿瓦。
沐天波見諫言無用,便找來馬太后,希望太后能說動永歷帝將太子留下,太后,王皇后,竇妃等極力勸將太子留下,然而永歷在馬吉翔勸阻下決意挾太子南下,太后垂淚;”天亡大明,老身這把老骨頭還鄉無望,只有客死他鄉了。”眾人無不淚如雨下,沐天波長嘆一聲悄然而退。
永歷帝之胞妹,安化郡主時年紀不足二十,雖生在王侯宮廷,然而隨南明王朝馬背上流亡,歷見永歷流亡緬甸,只顧四散逃命,因此不愿再隨永歷南下,毅然諫永歷帝;“今大明雖已沒落,然而朱明尚有后人,豈可如皇兄不顧大局?滇西數十縣仍在明朝手中,各地明軍尚有數十萬眾,晉王,鞏國公,廣國公等各路將士正在抗清,皇兄怎能不戰而逃?皇兄此一去各路抗清將士那還有心思抗清?”也有部分官員贊同安化公主之言,而永歷帝曰;”國內各路將士雖浴血奮戰,然而清軍勢大不妨先入緬一避,待局勢稍安,再送太子回國不遲,況南下阿瓦離晉王鞏國公所部也不遠,萬一生變再送太子回國也不遲,朕意已決眾人不須再議!”眾人苦諫,永歷帝不聽。
安化郡主畢競柔弱女子,年紀尚輕在眾人眼里不過童孩,永歷帝已決心入緬,眾人苦諫不得,安化公主自不愿隨行入緬,泣拜別馬太后,永歷帝等只帶四,五名隨行宮女尋入滕越境內,向南找白文選李定國而去,永歷帝隨行官員見安化郡主如此氣節,多嘆不如。
由于緬方不許明軍帶兵刅入境,許多士卒多丟棄兵刅,扔得到處皆是,也有不少兵卒不愿入緬,便隱入山中和當地居民生活,因此現在永昌府境內仍有其大批后人,人心已散盡,連當地緬民也譏笑永歷帝等,堂堂上國天子竟是如此狼狽,只顧逃命,有失大國宗主身份,當然對永歷帝而言,逃命才是最要緊,那顧得上什么身份和尊嚴了?
不久緬甸國王派了四艘客船來接永歷等南下,緬甸國都阿瓦(今曼德勒)。但船小人多,永歷竟然在馬吉翔等簇擁下丟下太后自己先登船!太后大怒說;“請軍未到,皇帝此時未至顛沛,即不顧親娘耶?”永歷等才停泊兩天,便分兩路走,一路位高權重者隨他乘船,其余大部則步行南下,走陸路一路上被緬人搶掠,很多人被搶入當地人家中,到達阿瓦時已是慘不忍睹。永歷等乘船一路上靠沿河緬民供給,走了十多天到達阿瓦,這年五月緬人在阿瓦城郊區用竹子圍了座城,永歷這才住定下來。
其實境內仍有許多抗清武裝,兵力不下數十萬,只是永歷帝等一味逃命,川滇之間無法形成統一戰略指揮,各自為戰,讓清軍各自擊破。況且當時怒江以西和西南地區尚控制在明軍手里,廣西西部仍有不少明軍在抗擊清軍,自李定國在貢山重創清軍以來,吳三桂等在短時間內也無力向木邦進軍,對志在復國南明將士而言戓許也正是一有利的時機,畢竟南明內部還是有不少杰出的人材,象李定國,白文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