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昌郡王白文選在邊境,木邦扡區,聽得永歷皇帝向緬甸撤退,便令兒子白繪引兵為先鋒,向騰越一帶集結,卻不料晉王在貢山損失慘重,又得知永歷帝已逃入緬甸,遂引兵向緬邊靠近,晉王也領兵順江而,下進入木邦雖然兩支人馬尚有數萬人,然而各部之間難以形成統一部署,幸好吳三桂也無法進攻,但明軍也無力再戰,貢山之戰精銳損失極重。
黔國公沐天波,雖然反對永歷帝進入緬甸,然而眾人都愿進緬甸,沐天波也是無法說服永歷帝等眾人,只好前往緬甸和緬方交涉,緬甸國王莽猛白也是為難,因為其弟莽達喇極力反對永歷帝入緬,而且莽達喇速來想奪取其兄莽猛白之位,在朝中聯絡一干大臣諫莽猛白;“清軍自入關以來,勢如破竹,而今中原既定,鐵蹄所向披糜,明室已衰回天無力,況大清早已派人來修好,若收留明室宗族,勢必得罪清方,到時又刀兵相見豈不是得不償失?”朝臣也多附莽達喇之議。莽猛白;“我緬國與大明乃是友邦,并且奉為宗主國,而今明朝勢危,若國不收留永歷帝,恐為各邦不齒啊。”也有一群朝臣支持,一時不能決最后決定先收留永歷帝隨行官眷,及親信士衛,刬撥專屬區域只許其在區域內活動,軍事方面不許明軍入緬,若入緬則需棄兵刃方可。
沐天波見緬方態度這樣愛極其憤怒。苦諫永歷向木邦靠近,然而永歷剛在銅壁關亂軍中逃出,又怎肯涉險向木邦白文選部靠攏?沐天波知一旦明軍數萬兵馬不能入緬,那么永歷帝無非就是砧板上的魚肉,任由緬方擺部了,名曰;“接納避難,實則被緬方軟禁了,一旦勢危永歷帝便會被緬方送還清軍,做為政治籌碼而已。”沐天波料到大勢已去,悵嘆;“天亡大明也!”流淚不止命人密書送晉王,鞏昌王,約定萬不得已,可武力迎接永歷而去木邦。
緬方劃-專區安置永歷帝等人,送來糧餉供大批官眷食用,永歷帝也象征性賜緬方禮物,生活安定下來,緬方卻遲遲不會見永歷帝,隨行官員仍花天灑地,貪圖享樂早已忘了是在逃難。
李怡和柳春香渡過怒江,向瀾滄江畔而來,清軍在永昌府內四外征集糧草,防備極嚴密。吳三桂知不少人抵抗自已,于是令原明降將馬寶帶人四處潛伏,搜拿原明官眷,滯留永昌府四周不少明遺民官眷不少人被馬寶認出斬殺,馬寶降清后拼命討好吳三桂是吳三桂最倚重心腹之-。
這天中午李怡二人來到瀾滄江邊小鎮,正準備進客棧卻突然見一伙官兵追殺一條大漢,大漢顯然不是清兵對手,身上已多處受傷,仍在死命抵抗。官軍中為首一人正是馬寶,馬寶原是明軍將領,常入永歷帝宮中,因此柳春香識得他,便悄聲對李怡道;“郡主這人就是叛徒馬寶。”李怡-聽頓時大怒,撥劍就朝馬寶刺去,柳春香想抯攔卻來不及了,只得撥劍就朝官兵殺去,馬寶見眼前一寒光直飛而來,連忙低頭-閃讓過,饒是他久經戰陣反應極快,否則早被刺中了。那大漢見有人前來助戰,也來不及謝,奮力殺了四.五名清兵,柳春香也砍倒了兩人,馬寶回過神來見來兩個姑娘,反而不放在心上,正要問是什么人,卻見李怡又一劍刺到,攻勢沉穩凌利,馬寶一瞧這出招姿勢,不敢再大意。馬寶見狀,早也火冒三丈揮刀就擋,兩人打得難分解,李怡畢競年少,臨戰經驗又不足,漸漸處在下風,而馬寶卻是招招致命,步步緊逼,柳春香和那大漢也被圍困在清兵中,李怡此時已是香汗淋淋,那馬寶一把鋼刀舞得是虎虎生風,密不透風。李怡左擋右突只有招架之功,眼看就要落敗,馬寶怱然感覺背后有東西飛來,連忙反手向后-擋,只“鐺”一聲響,原來是一枚石子,李怡見狀,早撤后一步沖開清軍,接應柳春香和那大漢向山邊跑去,馬寶一愣見三人已跑出丈外,急令人追去。
小鎮不大,街邊就是密林,李怡等三人轉眼便已進入林中。馬寶命人隨后就追,可是密林深山那追去?李怡見清兵已找不到自已了,才問那大漢;“那清狗怎么追殺?”大漢回過頭來;“二位姑娘既是在下救命恩人,我就直說吧!我原是明將楊容部下校官張飛虎,自從昆明來到這道人山不毛之地,原是為押運糧草,隨晉王西遷,不料這已被清軍占領了,只得先藏身在山中,總兵楊容命下山打探消息,不料被叛徒馬寶認出,因此才被追殺,還謝謝二位姑娘呢!若沒二位姑娘相救這條小命早沒了。”李怡-聽知是楊容部眾,于是將晉王貢山之戰,及永歷帝出逃緬方之亊細說了遍。三人-起回道人山。
且說馬寶見沒捉住張飛虎,又突然冐出兩個姑娘,而且還有人在暗中偷襲自已,況且那張飛虎原是軍前校官,應隨李定國部在怒江之西怎么會跑到這小鎮來?馬寶隱隱覺得這有些怪,于是他一面報告吳三桂,一面令自已親信化裝成百姓四處暗訪。
此時吳三桂數十萬大軍扎在永昌,糧草轉運不便,而面臨缺糧。便令人在永昌府地面上強征軍糧,稍有反抗者盡殺,-時間整個永昌府頓時糧荒,市面上更是無糧可買,百姓流離失所,四散而逃。李怡等三人盡往楊容所在深山上來,沿路見滿山遍野開滿紅杜鵑不禁嘆;“真是世外挑源啊!”其時為農三月,深山中氣候寒冷因此杜鵑花才開得盛。
三人上得山來,嚴然不是李怡笫-次來時情景了,數百士兵在上中已然建起了-個村莊,因地勢平坦還給村莊起了個名字叫大平坦,并且還開懇了幾片土地,仿佛真已隔離外面世界,山頂上冰雪也已融化,楊容領少數兵士扎在山頂,只是山頂幾乎終年煙霧籠罩,建起來草屋始終象在云里霧里。
李怡心想;“楊容雖是領兵打仗之人,倒是有些計策,選中這么個地方,外人還頁難以發現,這大隊人馬就在這兒,正想著張飛虎已報楊容,楊容趕緊出來迎李怡,李怡將此前所發生事盡告之楊容,楊容道;“可恨盧桂生這叛徒,若不是晉王有重任給我,非下山去殺了他不可!”楊容又聞胡氏兄弟戰死,感慨不已。李怡;“楊總兵,馬寶已降清,此人認識不少手下弟兄,始終是個大患,為今只得盡量少下山,以防止被清軍覺查。”楊容道;“已知今天在小鎮已見到馬寶在追你們了,只是不便露面。”李怡這才知發石子救自已人是楊容。連忙;“多謝楊總兵相救,不然真是脫不了身。”楊容連忙回禮;“郡主不必客氣!此一時半會怕也不能下山,請郡主暫時留在道人山,以后再作安排。”命人安排李怡和柳春香住下,加緊防范,又命人下山屯集糧食。
吳三桂在永昌府,知永歷帝出緬甸消息,-面表奏朝廷,一面派使者秘密入緬甸,恩威并使。希望緬方能交出永歷帝,而且吳三桂知只要拿住永歷帝就可以讓明軍各部瓦解,且不用損失自已人馬,保存實力,鳥盡弓藏的道理他懂,若是手底下這幾十萬軍隊沒了,他好日子也就到頭了,而且云南也是自已未來的地盤根基,因此盡量肅清永昌境內南明余部,也是他要做的,馬寶此時已有些發覺瀾滄江畔還有明軍部眾存在,他從當地人口中得知有-個馬隊經常出現在小鎮,而且買多是生活用品,以及大批糧食,沿途官道各卡哨又不曾見有消息報來,可見懷疑對象應就在瀾滄江附近。
馬寶選了-批精干親信,秘密進山查訪,漸漸已把重點放在了楊容所部駐扎的道人山上,楊容以及李怡也已覺查到馬寶行動,好在楊容已將黃金埋藏妥當,上山時正是飛雪覆蓋之時,而如今雪水化去,草木繁盛,藏黃金地方只有楊容和那五十名隨從知道,就連李怡也不知具體藏在那兒。
楊容等人在山上,聞清軍封鎖各關口,搜搶糧食。知清軍已在缺糧,而且命人四下打探。隱隱覺得吳三桂已查覺自已存在山上,這七八百人吃用是大問題,吳三桂若一時不退兵戓進兵的話,自已和山上的士兵就面臨著危機。楊容和李怡都心急如焚,一旦時間一久,糧草不濟,道人山上的士卒就不戰自亂。兩人商量來商量去,卻想不出一妥善的方法來。
山頂現在已是冰雪化盡,往東望可見大理城燈火,此去不遠就是瀾滄江,楊容思之良久,見寒風吹動山頂竹葉,便靈機一動對李怡道;“有了,請郡主和春香姑娘留在道人山上,我領大部士兵從后山懸崕用繩子下去,再伐竹扎成竹筏,順瀾滄江而下,就算清軍發現,從水路直通木邦追也來不及,如此一來不可引開吳三桂注意,二來也可讓這數百人突圍。”李怡細細想了想也覺得可行,只是仍覺得有些冒險。楊容道;“形勢危機,這七.八百人若不撤離,目標太大。一旦清軍大軍圍剿,不但黃金保不住,連人也保不住了,為了晉王,為了圣上,也只能如此了,再說山上一旦缺糧,這些兄弟也是死路一條,為今只有冒險一試了。”這也是不得己而為之的下策。
李怡也想不出什么更好辦法,也只能同意。楊容命山下駐扎六百多兵士,伐竹先編成繩,長三.四十丈,命知藏金五十名兵士留在山頂,再挑一百人留在山上,嚴禁下山以防清軍乘機偷襲,自已領剩下兵士從后山直下,瀾滄江邊扎成竹筏往下游而去。
竹筏順水速度極快,又加上三四月瀾滄江上游雨水化入江中,水流很大竹筏輕快,只是由干水流太急,數條竹筏翻入江中,不少士卒溺亡。蘭津渡把守清軍尚未明白那么多竹筏那兒來時,楊容己領兵而去,待人報吳三桂時楊容早已出了永昌府境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