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營企業融資全程操盤及案例解析
- 李昆陵
- 9字
- 2020-06-02 18:30:03
第二章 關于民營企業
第一節 民營企業的發展歷程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民營企業的發展可以分為明顯的兩個階段:改革開放以前,選擇重工業優先發展的工業化道路,雖然沒有明確的說法,但實行的是大企業發展戰略;改革開放以后,在“輕工業六優先”的政策指導下,工業化開始走向正軌,實行的是民營企業發展戰略。
目前,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已經步入工業化發展的中期階段,面臨著大中小型企業發展戰略的選擇,正確的決策方式關系到我國經濟的穩定、快速和健康發展。
改革開放之前,我國工業化實行大企業發展戰略,但并不否認民營企業大發展的兩次經歷,加上改革開放后,以“鄉鎮企業”異軍突起為代表的民營企業獲得大發展,我國民營企業一共經歷了三次大發展。雖然也有一些經驗和做法值得學習,但更多的是教訓,特別是前兩次發展更值得認真總結。
一、民營企業第一次發展的經驗與教訓
20世紀50年代末,我國民營企業獲得第一次大發展。在激進的“趕超”戰略(超“英”趕“美”)的指導下,為了進一步加速以重工業為主的工業化進程,在大企業“趕超”的情況下,民營企業也參與到重工業化進程中來,對我國剛剛走上建設之路的國民經濟造成了嚴重的損失和破壞,教訓非常深刻。
(1)重工業通常都是規模效益明顯,不容易采取民營企業的形式,“大躍進”時期先后出現的所謂土“五小”、洋“五小”(指小鋼鐵、小煤礦、小機械、小水泥和小化肥等)基本上都嚴重違反了經濟和技術發展規律。
(2)在國民經濟中,民營企業的主要功能和作用是穩定經濟、活躍市場、保障就業、促進技術進步等,人們忽視或根本沒有這種概念,民營企業變成了實現某種政治目的的工具。
(3)給民營企業帶來了“分散化”的壞名聲,破壞了企業應有的聲譽,使人們對民營企業產生了誤解,影響了其正常發展。
二、民營企業第二次發展的經驗與教訓
“文革”期間,在農業機械化和為國防服務的思想指導下,中國大力發展重工業型的地方“五小”工業;同時,在各地經濟“自成體系”的要求下,各地各自為政,重復建設,逐步形成了自給自足、結構雷同的封閉式國民經濟體系。這次民營企業的大發展造成的影響雖然沒有上次大,但教訓也是很多。
(1)在要求各地建立獨立的工業生產體系中,各地民營企業不僅具有重化工工業的特點,還具有重復建設、結構雷同、“小而全”等特征,引起了地區間的資源爭奪戰,造成了極大的資源浪費。
(2)受計劃生育工作的政策影響,城市就業形勢非常嚴峻,直接帶來的結果是“上山下鄉”。
(3)民營企業成為復制古董、重復舊技術的典型,違背了民營企業在技術創新上應起的中堅作用。
三、民營企業第三次發展的經驗與教訓
改革開放后,我國工業化戰略由“重”向“輕”轉變,走上了正確的道路。在“輕工業六優先”的政策引導下,在農村實行承包制和農民經商辦企業的過程中,農民的創造精神迅速以興辦“鄉鎮企業”的形式迸發出來,城市出現了大批個體戶,民營企業迎來了第三次大發展。
這次民營企業的大發展帶著全新的面貌,以符合經濟發展階段要求的農副產品加工和第三產業為主,給長期處于徘徊中的經濟帶來了活力,讓人民生活得到了極大改善,有效緩解了就業問題,農民進城辦工商企業的愿望也得到很大的滿足。之后,民營企業一直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發揮著應有的功能和作用。
值得學習的經驗有:
(1)民營企業大發展不再以重工業產業為主,走上了以輕工業(特別是農副產品加工工業)和第三產業為主的發展道路。由于產業選擇正確,民營企業保持了長久發展的勢頭,道路也越走越寬,徹底避免了大起大落的現象。
(2)極大地緩解了城鎮的就業壓力,避免了“上山下鄉”的做法;同時,為農村大量的剩余勞動力找到了一個好的出路,促進了城市化的快速發展。
教訓主要體現在:
(1)經濟體制改革滯后,各地民營企業的發展出現了一定程度的重復建設,不僅引發了嚴重的資源大戰,還導致了地方保護主義的盛行,給經濟的健康發展帶來了一定的消極影響。
(2)在“有水快流”的思想指導下,有些不適合民營企業發展的資源型產業領域,如煤炭和石油的開采、煉焦、煉油等領域出現了過多的民營企業,既對環境造成了破壞,又浪費了國家的寶貴資源,嚴重威脅到企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