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坦克與裝甲車圖鑒(白金版)
- 《深度軍事》編委會編著
- 2344字
- 2020-06-10 15:14:36
坦克與裝甲車的發展歷程
坦克與裝甲車的誕生最早可追溯到19世紀50年代。1855年,英國J.科恩在蒸汽拖拉機的底盤上安裝了機槍和裝甲,制造了一輛輪式裝甲車,并獲得專利權,但未能應用到實際中。1899年,英國人西姆斯在四輪汽車上安裝了裝甲和機槍。20世紀初,英國、法國、德國、美國和俄國等國家,先后利用本國鋼鐵制造業和汽車工業的優越實力,制造出了世界上最早的裝甲車。1900年,英國把裝甲汽車投入了正在南非進行的英布戰爭中。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由于機槍的大規模使用,整個防御陣地由塹壕、鐵絲網、機槍火力點組成。盡管用普通卡車底盤改裝的裝甲車在參戰各國普遍使用,但由于無法逾越戰場上縱橫密布的戰壕,裝甲車主要用于執行偵察和襲擊作戰任務。
為了克制機槍的優勢,打破戰場的僵局,1915年,英國海軍接受了戰地記者斯文頓的一個新武器設計方案,利用汽車、拖拉機履帶、槍炮制造和冶金技術,試制了“小游民”樣車。為了保密,英國的研制人員稱這種武器為“水柜”(Tank),Tank的中文音譯就是“坦克”。由于該樣車機動能力不能滿足要求,因此,1916年年初又制造了第二輛樣車“大游民”,該樣車定型投產后稱為Mark Ⅰ型坦克。

英國制造的“小游民”坦克
Mark Ⅰ型坦克外廓呈菱形,剛性懸掛,車體兩側履帶架上有突出的炮座,兩條履帶從頂上繞過車體,車后伸出一對轉向輪。該坦克乘員8人,有“雄性”和“雌性”兩種。“雄性”坦克裝有2門57毫米火炮和4挺機槍,“雌性”坦克僅裝5挺機槍。Mark Ⅰ型坦克在1916年8月開始服役,并于同年9月15日首次應用在索姆河戰役中,坦克在戰場上的卓越表現,使各國大為震驚。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又在Mark Ⅰ型坦克基礎上,改進生產了Mark Ⅱ至MarkⅤ型坦克,其中Mark Ⅳ型坦克生產得最多,約1200輛,參加了費萊爾、康布雷等著名的戰役,并一直使用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同時英國還研制生產了“賽犬”中型坦克、C型中型坦克等。法國是繼英國之后第二個生產坦克的國家,先后研制了“施納德”突擊坦克、“圣沙蒙”突擊坦克、雷諾FT-17輕型坦克和Char 2C重型坦克。德國1917年開始制造代號為A7V的坦克。

德國制造的A7V坦克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塹壕戰為主,加上裝甲汽車對道路有很大的依賴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裝甲汽車的發展。但由于成本低廉、可靠性高,裝甲汽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還是獲得了更迅速的發展。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英國又研制出了裝甲運兵車。車上有輕型裝甲和1挺機槍,可運載20名士兵。雖然車上的裝甲可使車內士兵免受槍彈的傷害,但習慣于徒步作戰的步兵仍把首批裝甲運兵車稱為“沙丁魚罐頭”和“帶輪的棺材”。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坦克的運用與編組方式研究在各國廣泛興起,主要研究方向大致上分為兩派,一派的意見認為坦克應該是支援步兵的一個系統,因此需要搭配步兵部隊的編制與作戰形態,平均分配給步兵單位指揮調度;另一派的意見認為坦克應該集中起來使用,利用坦克的火力、防護與機動力三項特性作為戰場上突破與攻堅的主力角色。前一派的意見在當時占了大多數,后一派則以德國為代表。而在此期間,各國研制裝備了多種類型的坦克。

美國現役的M1“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在先進的戰爭理論指導下,裝備有大量坦克和裝甲車的德軍部隊以閃電式快速機動作戰橫掃歐洲,令世界感到震驚,也再次喚醒了各國對坦克和裝甲車的高度重視。在大戰初期,德軍大量裝備使用裝甲運兵車,顯著地提高了步兵的機動作戰能力,并由于步兵可乘車伴隨坦克進攻,也提高了坦克的攻擊力。
1940—1942年,英軍在利比亞的作戰行動更加引發了各國研制裝甲車的熱情。英國和美國率先開始大批生產裝甲車,在地面戰爭中與德國展開決戰。到1942年10月時,英國在中東地區的裝甲車數量已達到近1500輛。大戰中后期,在蘇德戰場上曾多次出現有數千輛坦克參加的大會戰。在北非戰場、諾曼底戰役以及遠東戰役中,也有大量坦克參戰。戰爭期間,坦克經受了各種復雜條件下的戰斗考驗,成為地面作戰的主要突擊兵器。坦克與坦克、坦克與反坦克武器的激烈對抗,促進了中型、重型坦克技術的迅速發展,使坦克的結構形式趨于成熟,火力、機動、防護三大性能也得到了全面提高。

經過簡單偽裝的德國“豹2”主戰坦克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在歐洲國家中,聯邦德國、英國和法國一直非常重視輪式裝甲車的發展。為滿足作戰時的使用需要,它們改變了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利用卡車簡單改造裝甲車的做法,而是通過精心的設計,制造出一系列全新的車型。這些車型奠定了現代裝甲車的基本構造樣式。這一時期內,裝甲運兵車得到迅猛發展,許多國家把裝備裝甲運兵車的數量看作是衡量陸軍機械化、裝甲化的標志之一。
與此同時,蘇聯、美國、英國、法國等國借鑒大戰使用坦克的經驗,設計制造了新一代坦克。20世紀60年代出現的一批戰斗坦克,火力和綜合防護能力都達到或超過以往重型坦克的水平,同時克服了重型坦克機動性能差的弱點,從而終止了傳統意義的重型坦克的發展,形成一種具有現代特征的戰斗坦克,即主戰坦克。
20世紀70年代以來,現代光學、電子計算機、自動控制、新材料、新工藝等方面的技術成就,日益廣泛地應用于坦克和裝甲車的設計和制造,使坦克和裝甲車的總體性能得到了顯著提高,更加適應現代戰爭要求。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一些局部戰爭大量使用坦克和裝甲車的戰例和許多國家的軍事演習表明,坦克和裝甲車在現代高技術戰爭中仍將發揮重要作用。
在現代戰場上,以主戰坦克和步兵戰車為核心,并裝備有多種戰斗保障車輛和其他后勤技術保障車輛的裝甲部隊將是地面戰斗中的主要突擊力量。由于輪式和履帶式裝甲戰斗車輛各有優缺點,前者的優點是成本低,后者的優點是越野性能好,所以兩者目前呈現出齊頭并進的趨勢。此外,步兵戰車出現后,有的國家認為它將取代傳統的裝甲運兵車,但多數國家認為兩種車型的主要用途不同,都應發展,不可偏廢。

測試中的韓國K2主戰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