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帝國的終結
- (法)帕特里斯·格尼費 蒂埃里·倫茨
- 2300字
- 2020-06-12 15:24:53
征戰
這場作戰行動原本范圍有限,但很快就擴大了規模。公元前334年春,亞歷山大登陸亞洲。按照慣例,他應該在特洛伊停步,向阿喀琉斯獻祭。據其母親奧林匹亞絲所說,他是阿喀琉斯的后裔。但是,亞歷山大想先把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科多曼努斯打得片甲不留,從而使亞洲的希臘城邦擺脫波斯帝國的統治,于是就有了著名的格拉尼庫斯戰役(前334年6月)。亞歷山大率領的馬其頓騎兵對戰大流士的騎兵,并將之消滅。在幾周的時間里,亞歷山大成為達達尼爾海峽的弗里吉亞以及呂底亞首都撒丁島的統治者。勝利者亞歷山大承認亞洲希臘城邦的自治權,后者紛紛歸附亞歷山大。波斯帝國從摩索拉斯開始進行抵抗,因此亞歷山大沒能攻克此地。這對亞歷山大來說是一個極大的威脅。由羅德斯島的蒙農
領導城邦頑強抵御,成功奪取了希俄斯和萊斯沃斯,此舉威脅到海峽地區,而亞歷山大等待的援軍就經過此地。因此,亞歷山大決定先進攻大流士,于是產生了征戰過程中的第二大戰役——伊蘇斯戰役(前333年11月)。大流士丟下部分軍隊和家人逃走了,亞歷山大最后攻占了提爾和加沙,自此控制了波斯帝國的所有海岸。緊接著,他沒有考慮國內的情況,選擇繼續前往埃及。
軍隊前往埃及,就意味著亞歷山大已不再是為了實現科林斯同盟的計劃。無疑,埃及對希臘人而言一直很重要,因為它是希臘谷物供應地之一(公元前6世紀起,希臘就在埃及的瑙克拉提斯成立了一個出售谷物的分支),但是,在埃及發生的一場戰役(當時大流士還統治著小亞細亞的部分地區)似乎證實了亞歷山大的其他擔憂。顯然,我們只能猜測亞歷山大的目的:成為波斯帝國的統治者,通過控制尼羅河三角洲來保證后方,最后前往敘利亞和美索不達米亞。亞歷山大建立的第一座城市就在那里,這些地區成為他日后行程的標志。但同時,由于亞歷山大的征戰,它們也一個個變成了世界的中心。眼下,亞歷山大把國家控制權托付給了諾克拉提斯的克里昂米尼。但是,要提一下在埃及停留時發生的第二個“事件”:阿蒙神諭。后來的作家十分重視這件事。亞歷山大詢問神諭,自己是否擁有整個帝國。神諭回答說,上帝會給他所有他想要的。他接著問,上帝是否已經懲罰了殺害其父親的兇手。神諭回答說,亞歷山大的父親是宙斯。這就是不久后人們對亞歷山大產生崇拜的根源。有關亞歷山大的歷險有不同的說法,從而產生了一些問題,這些我們都已經知道,暫且按下不表,重新回到這場戰役,它將會呈現出全新的規模。事實上,亞歷山大在埃及只停留了幾個月,就再次前往亞洲,想徹底打敗大流士。這就出現了第三次勝利——高加米拉戰役的勝利。這場戰役發生在底格里斯河河谷,亞歷山大第一次迎戰由刀輪戰車組成的軍隊,他讓士兵在隊伍里打開一個缺口,任由對方戰車進攻,在他們還未來得及掉頭求助時,就把他們圍攻了。大流士再次逃跑,亞歷山大占領了各大城市:巴比倫、蘇撒,最后是波斯波利斯。他任由士兵在波斯波利斯打砸搶燒。現在是要了結大流士了,但被巴克特里亞地區的總督柏修斯搶先一步,柏修斯于公元前330年7月殺了大流士。因此,亞歷山大找到的是大流士的尸體。根據傳統,亞歷山大應為大流士舉辦國葬。
亞歷山大成為大流士的繼任者之后,作戰時采取了全新的、更為個人化的方案。他解散了同盟軍隊伍,分給他們豐厚的財寶,這些財寶都是攻占各大城市時掠奪來的。但是,軍隊中的馬其頓士兵及其指揮官的問題還是沒有解決。在向帝國東部省份重新開戰之前,亞歷山大甩掉了從一開始就陪他征戰的那些人,尤其是帕曼紐,他是第一個登陸亞洲的,在某種程度上,還是亞歷山大的副將。亞歷山大指控他的兒子菲羅塔斯參與密謀刺殺自己。自此,戰役進入最后階段:征戰阿拉霍西亞,向高加索和帝國東部邊界進軍。在此期間,亞歷山大獲得了由希臘和色雷斯雇傭兵組成的歐洲援軍,但由于當地首領的抵抗,攻占帝國的最后一部分變得極為困難。公元前328年秋末,亞歷山大在索格狄亞那和巴克特里亞重新建立統治,但當他決定采取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君主實行的政策,要求同伴在他面前行跪拜禮時,遭到了部分同伴的反對。特別是當他宣布要和伊朗人奧克夏特斯的女兒羅克珊娜成婚時,反對聲愈演愈烈。在馬其頓人以及他的一些希臘同伴(比如亞里士多德的外甥卡利斯提尼)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叛亂和密謀。同時,亞歷山大還讓波斯人管理個別省份,并雇傭伊朗人組成兵團。他想繼續向東進軍,進入印度。和印度國王波魯斯的作戰打響了戰役的第一炮,波魯斯戰敗投降。但當亞歷山大打算在印度繼續進軍至恒河時,遭到了自己軍隊的反對,不得不返回巴比倫,先沿著印度河河谷走到河口,再穿過格德羅西亞沙漠,在這過程中,不計其數的士兵犧牲。這時正值公元前325年年底至前324年年初之間。亞歷山大回到蘇撒,舉行了歷史上著名的“蘇撒集體婚禮”,他的近臣(托勒密、歐邁尼斯、尼阿卡斯、佩爾狄卡斯)和伊朗公主們一一結合。在馬其頓內部,后來發生了一起叛亂,被嚴厲地鎮壓了,盡管其中一部分人被遣回馬其頓,受克拉特魯斯
指揮,每個人除了軍餉外,還收到了禮物和一筆塔蘭
。公元前324年至前323年的冬天,亞歷山大與當地的山民作戰。公元前323年春,返回巴比倫。他本該準備下一場環阿拉伯半島戰役(從波斯灣出發,直到埃及),但于公元前323年5月突然離世(疾病?中毒?)。他雖然是龐大帝國之主,但正如我們在前文看到的征戰過程那樣,他并沒有真正管理過帝國,更多的是根據當時情況采取權宜之計,先是把行省交給馬其頓人,后來又接納伊朗人,在建立伊朗方陣之前,甚至讓伊朗人加入馬其頓軍團。之后,面臨個別叛亂的威脅,他又把積攢了十幾年的主要權力交給了馬其頓同伴。因此,亞歷山大帝國就像一個由多個行省集結而成的群體,很難想象亞歷山大打算將帝國希臘化。帝國分裂的方式就是最有力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