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南山尋找海上絲綢之路蹤跡
- 姜廣華
- 903字
- 2020-06-12 15:20:25
第一章 南頭,因海而生的千年古城

城市必須不再像墨跡、油漬那樣蔓延,一旦發(fā)展,他們要像花兒那樣呈星狀開放,在金色的光芒間交替著綠葉。
——帕特里克·格迪斯《進化中的城市》
中國最“年輕”的城市、改革開放的標桿、蜚聲全球的信息產業(yè)基地、創(chuàng)新之城、逐夢之城、設計之都……雖然在它身上有著太多太多的標簽和符號,但關于深圳這座城,人們最習慣的表達還是那句“從小漁村到現(xiàn)代化國際化大都市”,仿佛它的起點只是源自1979年的那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
而實際上,在繁華的深南大道上自東向西走到頭,穿過跨國公司、上市企業(yè)等行業(yè)翹楚們鱗次櫛比的高樓,在一個叫南頭的天橋旁往右一拐,穿進幽深的小巷,不足百米,就能看見一座古樸雄奇的城門。城門底寬十米,高四米半,看起來并不雄偉,細細品味方能發(fā)現(xiàn),這寫滿歲月痕跡的南頭古城,是嶺南古文化的寶貴遺存,經歷并記錄著深圳的歷史變遷,在歷史長河中,它一直是深圳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中心,被稱為深圳歷史之根、文化之源。
就如城門上用小篆陰刻的“寧南”二字,不大,卻意味深長。
南頭古城是深圳唯一在市區(qū)保留下來的古城區(qū)。在這里,青苔上斑駁的樹影與玻璃幕墻上四射的光芒交相輝映。它掩映在城中村的攤販叫賣聲中,繁華近在咫尺,卻又落寞獨立。這一切,像極了這座城市近1700年的建城史,輝煌燦爛,卻又甚少有人能夠明了。至于其在千年時光中曾是嶺南鹽政中心、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支點,甚至一度成為嶺南地區(qū)行政中心的崢嶸歲月,則更是鮮為人知。
位于南海之濱的南山,自秦漢以來就屬于封建王朝邊陲郡縣轄地。由于遠離封建集權統(tǒng)治下的政治中心,歷代王朝的更迭都對此地影響不大,導致它過往的歲月因缺乏顯赫激蕩的歷史而流于平淡,僅以產鹽、采珠、養(yǎng)蠔、植香和海外貿易著稱。
今天,深圳作為改革開放發(fā)祥之地的歷史和價值固然為我們所珍視。但身為深圳人,我們卻不能局限于此,不能因為改革開放的重大意義而淡化甚至忘卻它1000多年來因海而生、向海而興的瑰麗征程。我們有責任在浩瀚的史料中梳理出歷史之舟上的那一條條印痕,讓眾人在滄海桑田的感嘆之余,能根據(jù)它的位置,在時光的河流中撈起那遺失的往事之劍,銘記這座濱海之城的千年旅程。

南頭古城城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