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軍之湘,歷來各說紛紜。鄙意以為,湘軍之“湘”并非特指湖南,而是專指曾國藩的軍隊,一如江忠源之“楚軍”。即便江忠源的楚軍亦是湖南人居多,如果以省名之,也可稱湘軍。然而,事實上,當時,楚軍、湘軍兩種名號并存,而且言者各有所指。就勇而言之,寶慶之勇稱楚勇,湘鄉之勇稱湘勇,辰州之勇稱辰勇,平江之勇則稱平江勇,諸如此類。此后成軍,概稱湘軍。
湘軍的源頭,大多數人歸結為羅澤南和王錱,其實他們只是眾多倡議者之一,成其事者、主事者仍然是湘鄉縣令朱孫詒。由當地鄉紳(其中就有曾國藩的父親)出面,招募一千余人進行操練,羅澤南到縣城后,進行了正式的組編,“仿戚氏(戚繼光)法,部署其眾”,將這批練勇分為左、中、右三營,每營三百六十人,其中,以文童、易良干領中營,羅澤南副之;王錱領左營,武生楊虎臣,團長王開化、張運蘭隸之;康景暉領右營;以諸生羅信南綜理這三營糧糈,謝邦翰儲備兵械,縣學兩司教官并廩餼生魏萬杰等分頭勸捐,助以軍食。操練方面,主要由王錱教練步伐擊技,又“推古人陣法用意所在,制為起伏、分合、周怯、獵逐之式”,隨后出防,又在各營依次訓練,對于附城各坊、都的團練也挨戶進行選練,城內八團,每團兩百人,由朱孫詒主持會操,教授“步伐止齊之法,刀矛槍炮之用”。
縣令朱孫詒始終是團練的核心,因為有了羅澤南與王錱這對師生的參與,開始注重鄉勇的精神教育,如王錱提出,“將兵者,練固不可廢,而訓尤不可緩”,訓則以灌輸“忠義”為最要,“凡用兵之道,非崇忠義,無以激勵人心”。每次技藝訓練結束之前,必定“陳說忠孝大義”。朱孫詒在每次會操完畢時,也對團丁練勇“議以忠義之教,勛賞之榮,勇怯死生之理”。[26]
曾國藩奉命入長沙幫辦團練時,就看中了這支團練,命羅澤南帶到長沙。
因此,駱秉章在咸豐六年(1856)就說:“湘勇之樸勇敢戰,實由該團而起。”咸豐九年(1859)又說:“湘勇軍律之精實基于此。”一些重要的湘軍將領說得更為清楚。如彭玉麟說,在朱孫詒的主持之下,“王錱以諸生首練湘軍”。一個“練”字區別了“創”字。劉典說:“湘勇之功半天下……而追溯其源,首事之功,非公(朱孫詒)莫屬焉”。《清史稿》亦稱:“朱孫貽提倡團練,振興人才,實為湘軍肇基。”湘軍初創之基,這一說法最合客觀,曾國藩組建湘軍確實以這支團練的人馬為基礎。
咸豐八年(1858),曾國藩在《湘鄉昭忠祠記》中敘述到“湘勇”一詞的由來時說:“咸豐二年(1852)十月,粵賊圍攻湖南省城。既解嚴,巡撫張公亮基檄調湘鄉團丁千人至長沙,備防守。羅忠節公澤南、王壯武公錱等以諸生率千人者以往。維時國藩方以母憂歸里,奉命治團練于長沙。因奏言團練保衛鄉里,法當由本團醵金養之,不食于官,緩急終不可恃,不若募團丁為官勇,糧餉取諸公家。請就現調之千人,略仿戚元敬氏成法,束伍練技,以備不時之衛。由是吾邑團卒,號曰‘湘勇’。”這里明確說明,“湘勇”系指湘鄉勇。
咸豐三年(1853),曾國藩編練湘軍,并沒有拘泥于湘鄉一縣。曾國藩意圖訓練一萬人,兵源必須擴充到湖南全境,只不過當時湖南團練勇兵以湘鄉、新寧二地最為有名。當時江忠源的“新寧營”也并非全來自新寧。
咸豐二年(1852)十一月,湖南巡撫張亮基寓書湘鄉縣令朱孫詒,屬選千人赴長沙。朱孫詒親自前往,召同行者。羅信南請往。羅澤南“以親老辭”。王錱亦辭。朱孫詒對羅澤南說:“君孝廉方正也,事親誠先務。然境土若不靖,將負父母逃之荒外乎?抑聽其引頸膏賊刃乎?”又對王錱說:“湘鄉團練成,君實其勛首。今大府調練卒,咸屬望君。奈何反卻顧辜眾望乎?世變方亟,志士有為之時。守此不去,以待科舉,毛錐子將笑人也。”[27]
于是,羅澤南、王錱都答應赴長沙。王錱率三百六十人先出發。朱孫詒督派羅澤南、羅信南以七百二十人繼之,劉蓉亦隨。咸豐三年(1853)正月初八至長沙。此時,張亮基已擢升湖廣總督,潘鐸繼任為巡撫。
咸豐二年(1852)十二月十七日,曾老九隨兄曾國藩與郭嵩燾等至長沙,開始辦理湖南團練事務。
曾國藩在湘鄉這支團練基礎上進行裁汰增募,王錱的主要任務是防守湖南土匪出沒最多的衡、永、郴、桂四州,因其奮不顧身,忠勇可嘉,不久以同知直隸州知州升用;新寧勇兵常稱為“楚勇”,大部被江忠源帶往湖北、安徽,留在湖南的主要由江忠源的同鄉劉長佑統帶。在湘的勇兵于整個咸豐三年(1853)的主要任務就是捕剿土匪,而且往往兵勇參雜。曾國藩在奏稿中曾明確表示:“署保慶府知府魁聯、署湘鄉縣知縣朱孫詒所募湘勇較多。”[28]前者管帶鄉勇三千;另據江忠源所請,添募楚勇三千,由知縣朱孫詒及江忠源之弟江忠浚管帶,馳援江西。不久南昌告急,曾國藩又會同駱秉章、張亮基從湘勇中挑選兩千人,寶慶勇中挑選一千人,由夏廷樾、朱孫詒、江忠淑分別管帶,馳援南昌。湘勇的范圍也越來越寬。
朱孫詒這個湘鄉縣令不僅獲得了當地鄉紳的好評,此前,老九等人在給曾國藩的信中也多次稱贊他,也獲得曾國藩的好感。曾國藩在家信中說:“朱石翹明府(縣令稱明府)初政甚好,自是我邑之福。余下次當寫信與之。霞仙(即劉蓉)得縣首,亦見其猶能拔取真士。”“朱石樵為官竟如此之好,實可佩服!”
曾國藩在湘軍草創期間,將朱孫詒作為營官對待,自此以后,朱孫詒放棄縣令職務,多次奉命帶兵出征。但他還真不是帶兵的料,在湘軍東征之初,不僅多次戰敗逃回,而且對曾國藩的責備不能理解。咸豐四年(1854)四月二十日,曾國藩給諸弟寫信時,曾如此寫道:
朱石樵在岳州戰敗逃回,在寧鄉戰敗,逃奔數次。昨到省城,仍令其署寶慶府事,已于十八日去上任矣。是非之顛倒如此,余在省日日惱郁,諸事皆不順手,只得委屈徐圖。昨當面將朱石樵責備,渠亦無辭以對,然官場中多不以我為然。
長沙官場認為,戰敗而逃不值得奇怪,而在曾國藩看來卻是無法容忍。朱孫詒轉而投湖南巡撫駱秉章,并跟隨他去四川總理營務,后來又和駱秉章不和,遂稱疾辭官而去。
到了同治年間,朱孫詒竟然在背后伙同他的江西老鄉、一個翰林日講起居注官蔡壽祺彈劾恭親王及曾國藩、曾老九、劉蓉等一批湘軍將領,弄出一個天大的風波,這是后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