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文化論稿
- 吳忠
- 2454字
- 2020-06-12 15:21:03
自序
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身份和象征,一個民族、一個時代的文化反映著特定的民族個性、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在英國著名文化思想家馬修·阿諾德看來,一個國家國民性的根深蒂固,與其文化的根深蒂固是相一致的。尋找一個民族優秀或衰落的根源首先要以她蘊含的精神氣質為起點。是的,正是文化決定著一個國家和民族共同的社會心理、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進而決定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內在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論斷,把文化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生存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社會越是向前發展我們就越是可以清楚地看出,文化的發展對推動經濟的增長和經濟發展質量的提升發揮著重要的根本性作用,文化的認同可以提高國民對國家的認同感和滿意度,進而產生自豪感和優越感,逐漸形成民族團結和國家發展的正能量。
應該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對內是強大的凝聚力,對外是強大的競爭力。沒有文化上的先進和發達,就不可能有國家的真正強盛;沒有文化上的充實和豐盈,就不可能有人民真正美好幸福的生活。總之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不可能有中國夢的實現。誠如美國著名政治學家塞繆爾·亨廷頓所言,“在一個世界各國人民都以文化來界定自己的時代,一個沒有文化核心而僅僅以政治信條來界定自己的社會哪里會有立足之地?”而對城市來說,城市的本質和基石在于文化,文化興盛是城市發展的最高目標和終極追求,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不可能有城市質量和城市文明水平的提升,就不可能形成強大的城市競爭力和影響力。這又使我記起美國城市史研究著名專家劉易斯·芒福德的著名觀點,在他看來,“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城市的重要功能就是化力為形,化權能為文化,化朽物為活靈靈的藝術造型,化生物繁衍為社會創新”,“貯存文化、流傳文化和創造文化,這大約就是城市的三個基本使命了”。
深圳作為中國首個也是最為成功的經濟特區,她的使命實際上是要自覺探索一種既體現時代精神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要求,又承繼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吸納世界文明成果,符合城市內在發展規律的新的城市文明模式。這一文明模式是對工業文明的揚棄和超越,是對人類現代多樣文明的優秀成果的融攝,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型文明形態和文明模式的探索和試驗。因此,深圳的使命絕不僅僅是在經濟體制機制和產業結構產業升級方面做出探索,而且是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過程中,逐步生成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等協調互動的基本文明形態。
本世紀初,深圳在良好的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的基礎上富有遠見地將文化發展提到議事日程,先后提出了“文化立市”戰略和“文化強市”的目標,自覺加大了文化發展的力度,尤其是2016年《深圳文化創新發展2020》方案的實施,深圳在文化品牌打造、媒體改革和融合發展、學術文化建設、文明城市創建、城市知名度提升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有效地推動了深圳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跨越式發展。近些年來,深圳市委主要領導又進一步提出,要全面提高經濟質量、社會質量、文化質量、生態質量、黨委和政府服務質量,建立“深圳質量”新優勢,打造“深圳質量”新標桿,實現以質量引領發展,以質量成就未來。
的確,作為觀念形態的文化是有質量高低的。一般而言,高質量的文化是積極向上的,體現出科學、民主、開放、進取、務實、厚德、透明、兼容等價值特點。當今時代,文化作為一種核心競爭力,本身就是一種增長和發展的“資本”和動力,因此,不論國家或是地區,誰輕視了高質量文化的塑造,誰就必將在新一輪的發展競爭中敗下陣來。
全面提升文化發展質量就是要求我們樹立起更加高遠的文化理想和文化情懷,強化先進文化的價值追求和質量標準,確立起文化建設新的更高的標桿,努力實現城市精神凝聚力更強,文化精品創造力更強,文化產業競爭力更強,改革創新引領力更強,國際文化影響力更強。最近深圳市委宣傳部又在牽頭研究《深圳建設全球區域文化中心城市行動方案》,提出要在實施《深圳文化創新發展2020》的基礎上,推動深圳文化建設實現新的躍升,努力建設全球區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國際文化創意先鋒城市。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指引下,深圳的城市文化正一步一個腳印地走著自覺、自信、自強的道路。
我原是從事學術研究和學術編輯工作的,1995年參與寫作由深圳市委宣傳部組織編寫的第一部系統研究深圳改革發展歷程的著作——《探索者之路》,因之調往該部,一干就是二十三年,直到2018年離開領導工作崗位。這二十多年,我參與并見證了深圳文化的創新、積累、奮進和提升,我研究并思考著城市文化建設發展的思路和建議。2011年,承蒙人民出版社的抬愛,哲學編輯室主任方國根先生親自任責任編輯,將我2010年前的這些思考匯成了《城市文化與文明》一書予以出版;最近蒙老友深圳出版發行集團總經理尹昌龍、副總經理兼海天出版社社長聶雄前先生的提議,囑我將2011年以后所寫的此類文章交由海天出版社出版,從而成就了這本《城市文化論稿》,值此對二位朋友的關心重視及責任編輯劉翠文女士所付出的辛勤勞動表示深深的感謝!收入本書的文章大體分為這樣幾類:一類是在報刊上發表的正式論文,一類是受《深圳特區報》邀請撰寫的特約評論員文章,一類是授課和演講稿的簡本,還有一類是我所承擔的社科規劃課題研究成果。這些文章長短不一,思想和學術含量有限,但卻真實反映了我的思想軌跡和對中國城市文化發展的一片赤誠。我思故我在,人是為思考而降生的。對于普通人來說,他的思考未必接近真理,未必對社會的進步發揮著多大的促進作用,但它至少可以豐富自己的心靈,體現作為有靈魂存在物的生命價值。因此,高爾基說:“對于每一個人來說,自己的任何思想都是寶貴的。”這也許就是我將這些文章匯集出版的主要原因。
(2018年11月于萬科棠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