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國行政體制改革70年
- 蔣碩亮
- 1388字
- 2020-05-29 18:42:03
第一節 1961—1962年國務院精簡機構
統計資料顯示:1957年全國職工人數是2 450萬人,1960年猛增到5 000萬人,工資總額也由156.4億元增加到263.2億元。與此同時,農村勞動力減少了2 300萬人。職工人數大大超過了經濟發展水平,特別是農業水平許可的程度。持續猛增的城鎮人口使國家財政開始連年出現巨額赤字,1958年為21.8億元,1959年為65.8億元,1960年高達81.8億元。銀行大量增加信貸和發行貨幣,社會購買力由1957年的488億元猛增到1960年的716.7億元,大大超出社會商品供應量。(1)
為了克服嚴重經濟困難,解決糧食嚴重短缺,國務院從1960年開始,調整壓縮政府機構,大量精簡國家機構的工作人員。與此同時,大幅度精簡城市職工。1960年9月,中共中央在批轉的《關于中央各部門機構編制情況和精簡意見的報告》中指出:當前中央各部機構臃腫、人浮于事、組織不純、浪費人力的現象十分驚人。1957年中央各部門人員為25.3萬,1960年已經增加到41.1萬人。此次精簡,擬將任務重復和不合理的機構進行適當的合并和調整,精簡人員的指標為行政部門15%~20%,事業單位20%~35%。(2)該報告還指出:所有的部門都大力實行緊縮機構和精簡人員,不僅是反官僚主義的一個重要措施,而且可以加強各條戰線的工作。
1961年5月21日至6月12日,中共中央在北京舉行工作會議。會議制定了《關于減少城鎮人口和壓縮城鎮糧食銷量的九條辦法》,規定三年內減少城鎮人口2 000萬以上,本年內減少1 000萬。到1961年底,職工減少了827萬,城鎮人口減少了1 000萬左右。(3)1962年2月7日,周恩來在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講話,指出:“1962年是國民經濟計劃以調整為主的關鍵年。要堅決精簡機構,壓縮城鎮人口,精簡職工人數,減少糧食供應。這是克服當前困難的最重要的一著,也是調整工作的一個重要環節。精兵必先簡政,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首先要裁并機構。”(4)
1962年2月22日,周恩來出席中央書記處會議。會議上,周恩來對行政、工業、基本建設、農林水、財貿、文教、外交、軍事、政法方面的精簡工作進行安排。并指出:“當前重點應放在制訂并實施上半年計劃上面,這樣可以在上半年減人七百萬的基礎上下半年再減六百萬。”同時,提出由楊尚昆、習仲勛、謝富治、張啟龍、高云屏、馬文瑞、章夷白七人組成中央精簡小組,由楊尚昆主持工作,童小鵬任秘書長,周恩來直接過問這項工作。會議批準了周恩來的建議,還決定成立由譚震林任組長的國家機關編制小組。(5)
20世紀60年代初的機構精簡與50年代的精兵簡政相比,主要有以下不同:
第一,50年代主要是減少一級機構——在中央減少部、委機關,在地方各級政府減少廳、局機關。60年代初則主要減少二、三級機構——在中央政府減少各部、委所屬的司局機關,在地方各級政府減少處、科機關。1960年9月至1961年6月僅9個月的時間,中央各部委共撤銷、合并了89個司局級機構,精簡了15%。同期,中央各部委的直屬事業機構合并了11個,精簡了16%。同期,中央各部門在京單位減少8萬余人,占原有總人數的33%,其中行政部門減少1.5萬,占原有人數的24%。(6)
第二,1962年的精簡開始注重編制的管理。1962年12月,國務院編制委員會發布了《關于地方各級國家機關機構編制(草稿)》,供各地參照執行。1963年7月,國務院發布《關于編制管理的暫行辦法(草稿)》,規定國家編制分為行政、事業、企業三種。凡國家機關、黨派、人民團體的編制,由行政經費開支。國家機關編制管理在集中統一的原則下,實行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省、自治區、直轄市廳局一級機構的變更,由國務院批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