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國行政體制改革70年
- 蔣碩亮
- 2481字
- 2020-05-29 18:42:03
第二節 第一屆國務院組織機構的設置與干部選用
一、第一屆國務院組織機構的設立
1954年9月27日,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毛澤東的提名,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決定周恩來為國務院總理。翌日,會議根據周恩來的提名,通過國務院組成人員,陳云、林彪、彭德懷、鄧小平、鄧子恢、賀龍、陳毅、烏蘭夫、李富春、李先念10人為國務院副總理。經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正式決定國務院辦公機構設8個辦公室,等于8個“口子”,不屬于這些“口子”的部門將由總理、副總理、秘書長分工領導。(8)這樣在國務院內部形成總理——副總理(分管8個辦公室)——各部部長的三級管理層次。國務院總理作為中央行政體制中的最高決策者被賦予最終決策權,其行政職權要大于此前的政務院總理。
關于國務院辦公機構的設立問題,周恩來指出,“國務院機構的設置,根據五條原則:一是加強各部,重點放在部;二是集中領導,大事集中到國務院全體會議和常務會議;三是分頭管理;四是避免重復,非絕對必要的不設;第五是辦公手續以簡潔為好,不要公文來往太多。政府工作,要集中領導,分工負責”。(9)
第一屆國務院共設立了35個部級機構:外交部、內務部、國防部(新設)、公安部、監察部(原人民監察委員會)、司法部、國家計劃委員會、國家建設委員會(新設)、財政部、糧食部、商業部、對外貿易部、重工業部、第一機械工業部、第二機械工業部、燃料工業部、建筑工業部、地質部、輕工業部、紡織工業部、地方工業部(新設)、鐵道部、交通部、郵電部、農業部、林業部、水利部、勞動部、文化部、高等教育部、教育部、衛生部、體育運動委員會、民族事務委員會、華僑事務委員會。
根據《國務院組織法的規定》,國務院可以根據需要,經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設立若干直屬機構。(10)第一屆國務院新設立了20個直屬機構:國家統計局、國家計量局、中國人民銀行、中央手工業管理局、中國民用航空局、中央氣象局、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新華通訊社、廣播事業局、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對外文化聯絡局、國務院宗教事務局、國務院法制局(原法制委員會)、國務院人事局、國家檔案局、中央機要交通局、國務院參事室、國務院專家工作局、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國務院總理辦公室。
根據需要,國務院取消原政務院所屬的4個委員會,在國務院內設政法、文教、重工業、輕工業、財經貿、交通、農林水、國家資本主義改造等8個辦公室,協助國務院總理管理所屬各部門的工作,歸口管理國務院所屬各部委機構和直屬機構。新設的8個辦公室的各自職責為:
第一辦公室,負責掌管內務部、公安部、司法部、監察部等政府系統各部門的工作。
第二辦公室,負責掌管文化部、高等教育部、教育部、衛生部、新華通訊社、廣播事業局等文教系統各部門工作。
第三辦公室,負責掌管重工業部、第一機械工業部、第二機械工業部、燃料工業部、地質部、建筑工業部等重工業系統各部門的工作。
第四辦公室,負責掌管紡織工業部、輕工業部、地方工業部、勞動部、中央手工業管理局等輕工業系統各部門的工作。
第五辦公室,負責掌管財政部、糧食部、商業部、對外貿易部、中國人民銀行等財經貿系統各部門的工作。
第六辦公室,負責掌管鐵道部、交通部、郵電部、中國民用航空局等交通系統各部門的工作。
第七辦公室,負責掌管農業部、林業部、水利部、中央氣象局等農林水利系統各部門的工作。
第八辦公室,負責掌管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工作,并負責掌管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的工作。
經過上述調整,到1954年底,第一屆國務院共設立了部委35個,直屬機構20個,辦公機構8個以及秘書廳共64個部門。與此前政務院相比,機構凈增24個,增幅為52%,經濟管理部門增加了14個,增長66%。與1949年政務院剛成立時相比,更是增長了一倍以上。這是中央行政機構第一次較大規模的膨脹。
二、第一屆國務院的干部選用
第一屆國務院領導層面的具體分工是:周恩來作為總理負責國務院全面工作,同時兼任外交部部長;陳云為第一副總理主管財經工作,同時指導國務院第六辦公室和第八辦公室工作;陳毅為常務副總理,并指導國務院第一、第二辦公室和科學院工作;彭德懷副總理兼任國防部長;鄧子恢副總理負責國務院第六辦公室主管農業工作,并指導國務院第七辦公室工作;賀龍副總理兼任體育運動委員會主任;李富春副總理兼任計委主任,并指導國務院第三、第四辦公室以及國家建設委員會、國家統計局和國家計量局的工作;烏蘭夫副總理兼任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李先念副總理兼任財政部部長,并指導國務院第五辦公室工作;國務院秘書長習仲勛負責其余12個國務院直屬機構。(11)由于林彪還在養病,鄧小平兼任中共中央秘書長,因此他們不擔任國務院的具體工作。
根據《國務院組織法》,國務院各部部長、各委員會主任均由國務院總理提名,經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第一屆國務院各部部長、各委員會主任為:
內務部部長:謝覺哉
外交部部長:周恩來
公安部部長:羅瑞卿
國防部部長:彭德懷
國家計劃委員會主任:李富春
國家建設委員會主任:薄一波
監察部部長:錢瑛
司法部部長:史良
財政部部長:李先念
商業部部長:曾山
糧食部部長:章乃器
燃料工業部部長:陳郁
地質部部長:李四光
建筑工程部部長:劉秀峰
對外貿易部部長:葉季壯
重工業部部長:王鶴壽
第一機械工業部部長:黃敬
第二機械工業部部長:趙爾陸
紡織工業部部長:蔣光鼐
輕工業部部長:賈拓夫
地方工業部部長:沙千里
鐵道部部長:滕代遠
交通部部長:章伯鈞
郵電部部長:朱學范
農業部部長:廖魯言
林業部部長:梁希
水利部部長:傅作義
勞動部部長:馬文瑞
文化部部長:沈雁冰
高等教育部部長:楊秀峰
教育部部長:張奚若
衛生部部長:李德全
體育運動委員會主任:賀龍
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烏蘭夫
華僑事務委員會主任:何香凝
國務院秘書長:習仲勛(12)
在第一屆國務院干部選用上,10位副總理皆為共產黨員。35位正部級干部中大部分是共產黨員。黨外民主人士有:司法部部長史良、糧食部部長章乃器、地質部部長李四光、紡織工業部部長蔣光鼐、交通部部長章伯鈞、郵電部部長朱學范、林業部部長梁希、水利部部長傅作義、地方工業部部長沙千里、教育部部長張奚若、文化部部長沈雁冰、衛生部部長李德全、華僑委員會主任何香凝,共13人,(13)大大低于政務院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