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斯·韋伯思想肖像
- (美)萊因哈特·本迪克斯
- 2579字
- 2020-06-04 17:34:30
一 資本主義精神
韋伯的早期研究集中于現代社會的一種典型趨向和一種普遍的行為特征。首先,對人身依附關系的普遍反抗似乎已成為時尚,這種抗拒反映了親屬連帶關系長期以來的衰落。其次,經濟行為本身似乎就包含某種倫理內容,或許是精明的誠實,或許是馬販的可疑道德。韋伯在自己家族里就能觀察到一個兼有個人主義和某種經濟行為倫理的傳統企業家。這就是他的叔父卡爾·大衛·韋伯(Karl David Weber)。后者在自己村莊周圍的農村家庭手工業的基礎上創辦了一家企業。韋伯看到,他的生活方式是勤奮工作、省吃儉用,既仁慈又矜持。這種生活方式似乎反映了現代資本主義早期大企業家的特點。【104】通過接觸,這位受尊敬的實業家的工作倫理在韋伯身上產生了共鳴。韋伯這位青年學者承擔了繁重的工作,使自己在追求生氣勃勃的行動中得到升華。他力排眾議,堅信如果不這樣工作就不配做一名學者。【105】當他大病初愈之后,這種工作倫理使他處于極度的不安之中。在他看來,作為一名大學教師,絕不能有絲毫的懈怠。他與大學的聯系時常使他為自己不能履行職責而內疚。
韋伯認為,勤奮工作是一種職責,其本身就是一種報償,這種觀念是現代工業世界的人所特有的屬性。一個人應該努力做好有成效的本職工作,其原因不僅在于他必須這樣,還在于他希望這樣。這是他個人美德的標志,也是自我滿足的根源:“這是一種義務,每個人應該且確實感到自己負有這種完成職業活動的義務,而不論其內容是什么。”【106】美國有一句俗話很符合這種義務觀:“值得一做的就要做好。”(Anything that is worth doing at all is worth doing well)在不涉及某種更高超驗目的的情況下,這種準則體現了“資本主義精神”。但是就起源而言,它具有深刻的宗教含義。正是這一點引起韋伯的注意。
韋伯的“資本主義精神”的概念是與另一種經濟活動相比照的。他將后者命名為“傳統主義”(traditionalism)。所謂傳統主義表現在,工人寧愿少做事而不愿多賺錢,在工作時間里好逸惡勞,不能或不愿適應新的工作方式。它還表現在,企業家愿意經營多種商品而不愿追求標準化,除了忙碌階段外,他們只愿意適度而悠閑地工作,滿足于維持舒適生活的收入,愿意直接且親自與工人、顧客和競爭對手打交道。【107】但是,悠閑的工作習慣和經濟核算上的君子國作風,只是經濟傳統主義的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則是,貪婪和一種肆無忌憚的占有欲成為世界性現象。這也與“資本主義精神”大相徑庭。換言之,這種現象是前資本主義社會的特征,而不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特征。中國的官員、羅馬的貴族、易北河以東的地主和其他特權集團,南歐和亞洲的販夫走卒和手工業者等下層階級,遠比同類的英國人更為貪婪、更厚顏無恥。此外,投機冒險的“資本主義”活動在歷史上隨處可見。致力于謀取暴利的活動(如海盜行為、資助戰爭和政府)的公司、包稅公司以及某些中世紀的貿易公司等等,在與外國人打交道時從不考慮道德,但在內部則往往恪守道德和傳統主義。當傳統主義衰落時(如中世紀晚期),經濟事務中的寡廉鮮恥就被視為不幸卻又不可避免的事情而受到容忍。但是,無論是與外國人打交道時的蠻橫作風,還是對內部弊病的寬容,都與韋伯所說的“資本主義精神”毫無共同之處。因為貪婪、松懈的道德準則或對“傳統主義”的執著,都與視勤奮工作為美德和道德義務的觀念毫不相容。【108】
除了《新教倫理》中的這些論述,韋伯還提出謀利活動類型學。這種類型學旨在確定起源于西方文明的經濟活動類型。如他指出的,古往今來,在各種文明中人們謀取投機利益的方式有:
1.現金交易和擴大信貸;
2.通過資助政治交易(如革命、戰爭或黨爭)或通過與政治實體進行有利可圖的經濟交易,來謀取不義之財;
3.憑借政治權威所保障的武力進行殖民剝削或稅收剝削為保證持續的收入(如在殖民地實行強制納貢、強制勞役或壟斷貿易),再如實行各種包稅制度。【109】
這些投機謀利方式基本上依政治風云而變化。因此,它們有別于那些基于理性計算的、應受到鼓勵的謀利方式。后一種經濟活動表現為下列謀利方式:
4.在形式上實行自由交易的市場上持續地交易(僅受制于法律)或“利用資本核算進行持續的生產活動”;
5.金融活動,包括:
(1)對標準化商品進行投機交易;
(2)對政治實體進行持續的管理;
(3)通過發售證券來提升新企業;
(4)為保證長期獲利而投資。【110】
現代資本主義是一個錯綜復雜相互聯系的體制的綜合體,其基礎是合理的而非投機的經濟活動。這個綜合體特別包括基于長期投資的企業,合法的自由勞動的供應,企業內有計劃的勞動分工,以及通過市場經濟的運作對企業生產職能的分派。而且只有在資本主義體制中,我們才能看到合法形式的企業公司、有組織的商品和證券交易所、公開的政府債券以及不僅買賣商品而且生產商品的企業組織。【111】
這里所引述的關于西方資本主義特點的概括,突出地表明了韋伯《新教倫理》的側重點。在他早期的研究中,他已經調查了企業公司和證券交易所這兩種機構的歷史。這兩種機構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而且在其他地區沒有與之相似的機構。而在后來的研究中,韋伯考察了西方文明的其他發展:古代和中世紀的城市社會,法律觀念和法律職業的發展,各種政治組織形式,各種貨幣和貨幣管理,以及各種經濟活動的類型——這些還僅僅是他的宗教社會學之外的一些主要課題。在韋伯看來,構成西方資本主義復雜現象的各種機制都應逐一加以考察,因為每一種機制都有自己的前身,而這些前身彼此之間可能有也可能沒有聯系。而且,就每一項發展而言,都應該問一下它是否以及如何與“資本主義精神”相關?即與有利于合理地追求經濟利益的觀念和習慣相關?
在這方面,韋伯指出,如果把這種“精神”視為個人的屬性,那么它不是西方特有的,也不是前所未有的。歷來就有經濟“超人”,他們在高度系統化的基礎上經營他們的企業,他們比他們的雇員更勤奮地工作,他們有儉樸的生活習慣,把個人所得用于投資。這種“企業家英雄”能夠為了自身利益而克服經濟傳統主義的弊端,但是他們僅憑自己不能建立新的經濟秩序。在韋伯看來,對意外收獲的企求,不勞而獲的貪婪,只要求生存和溫飽,把能提供更多報酬的勞動視為避之唯恐不及的負擔和痛苦的觀念,這些都曾經是普遍的行為傾向。僅靠少數偉大企業家的努力是不足以對抗這些傾向的。“一種很能適應資本主義各種獨特性的生活態度……能夠支配其他方面的態度,這種生活態度不可能起源于若干孤立的個人,而只能從一開始就在某些地方成為整個人群共有的生活方式。”【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