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又簡單的活法PK緩慢又煩亂的活法
人生理想即是人生的奮斗目標,是人們對未來社會生活的形象化構想。
一個人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就必須有確定不移的奮斗目標。有了目標才知道自己應該干什么,你的生活將是高速又簡單的。否則你將糊里糊涂,就像汪洋大海中的無舵之舟,隨風逐波,過著緩慢又煩亂的生活。因而目標不僅是奮斗的方向,更是一種對自己的鞭策。30幾歲男人有了目標,就有了熱情,有了積極性,有了使命感和成就感。
目標使你超脫紛繁復雜的塵事,產生無窮盡的力量,積極地采取行動,主動進攻生活中的困難,主動發現機會,練就獨特的智慧。對自己的目標進行時間上的有效積累,逐步實現自己的目標。因而,想成功的人最終都成功了,想發財的也發財了,并且你會發現你的生活是高速的,但又是簡單的。因為你心中永遠都知道,下一步你應該干什么。
目標是黑暗中閃亮的航標燈,指示著我們前進的方向。但目標并不是一個美麗而又充滿幻想的肥皂泡,它必須是現實的,否則就只能是空想。列寧曾說過:“要向大的目標走去,就得從小的目標開始。”小的目標如果能一個一個地實現的話,我們就能給自己信心,讓自己腳踏實地,為實現最終的目標打下堅固的基礎。
美國斯坦福大學做了一項調查——關于目標與人生績效的關系。通過對一群普通人進行了二十五年的跟蹤,發現沒有目標的人處于社會的最底層,過著緩慢而又煩亂的生活;目標模糊的人成為藍領;目標明確的人成為白領,屬于專業人士;目標遠大,且把目標寫在紙上的,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人,最后成為社會的頂尖人士、各行各業的領袖,享受著高速又簡單的生活。調查顯示:目標極端重要,會對人生產生積極影響。有了目標,就有了努力的依據,就有了人生的動力。
有一個剛踏入社會的大學生——陳某,他到一家公司應聘做推銷員,老板看他年輕,便先讓他試用幾個月,老板規定他一個月內必須推銷出四組電話,否則他將失去這個工作,于是陳某給自己訂了三個目標:第一,每月至少要賣出四組電話;第二,每月至少要聯系八個客戶;第三,每天至少要對自己說三次“我能行!”一個月下來,讓人驚訝的是他賣出了八組電話,聯系了十六個客戶,老板正式聘用了他。
這聽起來也許不可思議,但事實確是如此,陳某為自己訂下了四個切合實際的目標,并朝著目標的方向前進,最終獲得了成功。所以我們要相信:目標是前進的動力。
拿破侖·希爾說過:沒有目標,不可能發生任何事情,也不可能采取任何步驟。如果一個人沒有目標,就只能在人生的路途上徘徊,永遠不可能取得成就。
因此,為了更好地體現我們的人生價值,無怨無悔地過好一生,讓我們為自己樹立一個目標,并向目標挺進,這樣我們才會收獲一個成功的人生!同樣,才會發現生活是高速的,但又是簡單的!
人有目標才會成功。目標是成功的前提,是成功的基礎,是成功的核心,是成功的“綱”。一個人想要取得最終的成功,必須及早設定遠大、明確、正確的人生目標。目標高度決定人生高度。目標,是人生必修課程。美國教育學家波恩-催西曾生動地說過:“成功就是目標,其它都是這句話的注解。”
人都有一個奮斗目標,我們為實現這個目標,就會產生動力,為實現這個目標而努力。有目標才有前進的方向,前進的動力。沒有目標,就會失去動力。因此,人生不可以沒有目標,不可以沒有方向。當然,目標需要切合實際,量力而行,但是,在既定的目標實現后是安于現狀還是向新的目標邁步這才是關鍵。
有一個神話《夸父追日》,夸父為追上心中的目標——太陽,他不停地追逐,即使口渴了、疲憊了,仍繼續執著地趕自己的路,直至倒下。夸父只要一息尚存,仍不懈地為實現目標而奮斗,即便目標的實現是那么渺茫。而古今中外,有很多為了自己的目標而奮斗的人。司馬遷有目標,成就了《史記》;曹雪芹有目標,寫下了《紅樓夢》;巴爾扎克有目標,譜出了《人間喜劇》……這些名人的事跡都在告訴我們:目標是前進的動力。目標使你的生活過得有節奏,過得有聲有色。
目光直朝向彼岸,莫留戀兩岸的野花
在人生的一些關口,我們的生命中會長出一些雜草,侵蝕我們美麗豐富的人生花園,搞亂我們幸福家園的田地。我們要學會將這些雜草鏟除。
放棄不適合自己的職業,放棄異化扭曲自己的職位,放棄暴露你的弱點、缺陷的環境和工作,放棄實權虛名,放棄人事的紛爭,放棄變了味的友誼,放棄失敗的愛情,放棄破裂的婚姻,放棄沒有意義的交際應酬,放棄壞的情緒,放棄偏見惡習,放棄不必要的忙碌壓力。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選擇生活。特別是30幾的男人,要全身心地向定下的目標而奮斗!
有一個聰明的年輕人,很想在一切方面都比他身邊的人強,他尤其想成為一名大學問家。可是,許多年過去了,他的學業沒有長進。他很苦惱,就去向一個大師求教。
大師說:“我們登山吧,到山頂你就知道該如何做了。”
那山上有許多晶瑩的小石頭,煞是迷人。每次見到他喜歡的石頭,大師就讓他裝進袋子里背著,很快,他就吃不消了。“大師,再背,別說到山頂了,恐怕連動也不能動了。”他疑惑地望著大師。“是呀,那該怎么辦呢?”大師微微一笑,“該放下的,不放下,背著石頭怎能登山呢?”大師笑了。
年輕人一愣,忽覺心中一亮,向大師道了謝走了。之后,他一心做學問,最終成為一名大學問家。
人要想選擇更好的,就必須要有所放棄,只有學會放棄,才有可能登上人生的最高峰。
所以,30幾歲的你不要再為一些本不屬于你的東西而煞費苦心,你一定要敢于放棄,勇于舍棄,這樣你才能為自己選擇更好的路,走向成功。
1898年,18歲的魯迅,懷揣著慈母多方設法籌借的8塊銀元,離開家鄉進了南京水師學堂,后來又改入南京路礦學堂。這兩所學校都是洋務派為了富國強兵而興辦的,其中開設了數學、物理、化學等傳授自然科學知識的課程。期間,魯迅閱讀了外國文學和社會科學方面的著作,開拓了視野。特別是嚴復翻譯的英國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論》,更給予魯迅以深刻的影響。《天演論》是介紹達爾文的進化論學說的一部著作,這使魯迅認識到現實世界并不是和諧完美的,而是充滿了激烈的競爭。一個人,一個民族,要想生存,要想發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強的精神。不能甘受命運的擺布,不能任憑強者的欺凌。
魯迅先生在南京路礦學堂期間成績優異,因此他在畢業后獲得了公費留學的機會。1902年,他東渡日本,開始在東京弘文學院補習日語,后來進入仙臺醫學專門學校。他之選擇學醫,意在救治像他父親那樣被庸醫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譏為“東亞病夫”的中國人的健康狀況。魯迅想通過醫學啟發中國人的覺悟。但他的這種夢想并沒有維持多久,就被嚴酷的現實粉碎了。在日本,作為一個弱國子民的魯迅,經常受到具有軍國主義傾向的日本人的高度歧視。在他們的眼睛里,凡是中國人都是“低能兒”,魯迅的解剖學成績是59分,就被他們懷疑為擔任解剖課的教師藤野嚴九郎把考題泄露給了他。這使魯迅深感作為一個弱國子民的悲哀。有一次,在上課前放映的幻燈畫片中,魯迅看到一個中國人被日本軍隊捉住殺頭,一群中國人卻若無其事地站在旁邊看熱鬧。魯迅受到極大的刺激。這時他已經認識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體上的虛弱更加可怕。要改變中華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劇命運,首要的是改變所有中國人的精神,而善于改變中國人精神的,則首先是文學和藝術。于是魯迅棄醫從文,離開仙臺醫學專門學校,回到東京,翻譯外國文學作品,籌辦文學雜志,發表文章,從事文學活動。在當時,他與朋友們討論最多的是關于中國國民性的問題:怎樣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國國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通過這種思考,魯迅把個人的人生體驗同整個中華民族的命運聯系起來,奠定了他后來作為一個文學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礎。
為了拯救國人的靈魂,魯迅先生棄醫從文。為了達到這一目標,魯迅先生毅然放棄了學了多年的醫學。
30幾歲的男人,要有魯迅先生的魄力,為了達到既定的目標,就不要貪戀路邊的野花野草,要一心一意地向著目標的終點前進。
搭建規劃的道路,才能保證成功的速度
準備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只有做好準備工作,才能更容易走向成功。
拿破侖·希爾說過,一個善于準備的人,是離成功最近的人;一個缺乏準備的人,一定是個差錯不斷的人,縱然有超然的能力、千載難逢的機會,也不能保證獲得長久的成功。30幾歲的男人要設定好自己的目標,規劃好自己的未來,這樣才能保證獲得成功!
中國外交部部長、著名外交家李肇星,少年時學習成績優秀,尤其是外語和語文非常突出。1964年畢業于北京大學西語系后,于中國外交學會就職,其后于北京外國語學院進修。從這時起,李肇星即與英語、外國與外交結下了不解之緣,他把為外交事業而奮斗作為人生的主要目標。由于他極佳的英語功底、優秀的品質和出色的外交工作,在歷經外交部新聞司等多項工作與職務后,于2003年被任命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部長,成為一名縱橫國際外交領域的高官。李肇星在外交戰線上,以知識淵博、談吐犀利幽默而著稱,為中國外交事業頻建功勛。同時,李肇星沒有放棄少年時的文學創作理想與個人的特長,他在繁忙的外交工作之余,以外交家的眼光與氣魄、詩人的心靈與體悟,先后奮筆創作出散文集《彩色的土地——肯尼亞游記》、詩集《青春中國》、《李肇星詩選》等一批富有特色的文學作品。
如此極富哲理與文學色彩的詩句,使他被譽為“部長詩人”。智利駐華大使卡夫雷拉代表智利總統拉戈斯向李肇星頒發“總統榮譽勛章”時,亦稱贊他既是一名出色的外交家,又是一名出色的詩人。
李肇星的人生主導目標成功了,而喜好并拓展的次要目標文學創作也得以實現。他把外交官的嚴謹、準確、敏銳與詩人的豪邁、浪漫、生動有機相融,使他個人命運更顯特色與魅力。
“有預則立,無預則廢”,對所有想得到成功的人,幾乎就是“天經地義”。只有搭建規劃的道路,才能保證成功的速度!
著名的聯想集團掌門人柳傳志,于上世紀60年代畢業于西安軍事電信工程學院,以后即在國防科工委成都十所、中國科學院計算機所等單位,從事科研工作。他當時的人生目標即是向一個有成就的計算技術專家邁進,但改革開放引來的科技體制變化,抱有“與時俱進”思想的柳傳志,在承辦中科院一個院辦企業后,毅然提出了“貿工技”的科技型企業擴張路子,并逐步確定了創辦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現代企業集團的目標,并將此作為他個人的戰略目標。在搭建規劃的道路后,柳傳志經過十多年的打拼,將聯想集團從當初的一個只有幾十萬家底的小企業,發展為橫跨PC、IT服務、風險投資、房地產、并購等領域,年收入超過100億美元的大型集團。“聯想”的戰略在實現,而柳傳志經過優化確定的人生目標也不斷展露出輝煌,他獲得了國際商務學會2006“杰出執行官”稱號,并成為國際大基金KKR的顧問等,實現了由科技工作者向大企業家的成功轉型。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偉大天才達·芬奇,是一位才思敏捷、博學多聞、智慧非凡的萬能巨人。他長期鉆研繪畫藝術,完成舉世聞名、流傳千古的《最后的晚餐》、《蒙娜麗莎》等不朽杰作,成為世界上最負盛名的偉大畫家。同時,達·芬奇還是一個卓越的自然科學家,對數學、物理、天文學的造詣極深。他先后發現了立體幾何中關于正六面體、球體和圓柱之間關系的規律,發現了拋物體運動規律,發現了“杠桿原理”,并對傳統的“地球中心學說”提出懷疑與否定,比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說”要早得多。達·芬奇還先后設計了紡紗機、印刷機、抽水機、鐘表、抽水機、內燃機、自行車、起重機等數十種機器和裝置,并設計城市橋梁、教堂宮廷、劇場等等,成為當時最杰出的工程巨匠。
達·芬奇的一生,在多個學科、多種領域中縱橫馳騁,形成了事業奮斗的多重目標,人生收獲也頗豐。達·芬奇的輝煌人生表明,可以搭建多條規劃的道路,設定多元目標,但在達·芬奇在多元實踐中,其繪畫藝術目標及達到的程度應是最高和最主要的。
30幾歲的男人,人生目標可以適度多元,搭建多條規劃的道路,但并不等于不顧個人條件盲目追求。某些人智能過人、潛力很大,而又勤奮刻苦,加之客觀環境的配合或允許,可以適度設定人生的多元目標,但須分清主次,力求平行推進,依時間、精力與相關條件而逐步實現。30幾歲的男人,搭建好規劃的道路,才能保證成功的速度!
盡力抓住眼前的機會,莫用明天做借口
機會就像一只小鳥,如果你不抓住,它就會飛得無影無蹤。機會總是暗藏在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如果你有一雙慧眼,你就會發現機會無處不在,但如果你是生活中的粗心人,那么你只能看到生活平靜如水的表面。
無論什么樣的機會擺在面前,如果沒有行動,就不可能贏得任何機會。機會只青睞有準備的頭腦,盡力抓住眼前的機會,莫等失去了才后悔不及,就像下面的小海。
小時候,有一次小海和祖父進林子去捕鳥。祖父教小海用一種捕獵機,它像一只箱子,用木棍支起,木棍上系著的繩子一直接到小海隱蔽的灌木叢中。只要小鳥受撒下的米粒的誘惑,一路啄食,就會進入箱子。小海只要一拉繩子就大功告成。支好箱子,藏起不久,就飛來一群小鳥,共有幾十只。大概是餓久了,不一會兒就有6只小鳥走進了箱子。小海正要拉繩子,又覺得還有3只也會進去的,再等等吧。等了一會兒,那3只非但沒進去,反而走出來3只。小海后悔了,對自己說,哪怕再有一只走進去就拉繩子。接著,又有兩只走了出來。如果這時拉繩,還能套住一只,但小海對失去的好運不甘心,心想,總該有些要回去吧。終于,連最后那一只也走出來了。那一次,小海連一只小鳥也沒能捕捉到,卻捕捉到了一個受益終生的道理:機會稍縱即逝,一定要抓住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