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幽幽后宮深幾許(5)

當時李蓮英得罪了不少人,慈禧死后,他于宣統元年(1909年)正月底即向隆裕太后告老出官,悄悄地離開了紫禁城,終于在宣統三年正月歸天了,有說是得痢疾死的,有說是被人害死的。“文化大革命”中,他葬在海淀區思濟莊的墳墓被人挖開,只有人頭,無身子,弄得身首異地,被人害死的可能性更大,結局歸宿也夠慘的!后來的小德張效法李蓮英,一面討好慈禧,同時又和光緒皇后后來的隆裕太后沆瀣一氣,狼狽為奸,終于爬上了大總管的地位。他的財產也無法計數,在河北省靜海縣以及京畿南苑都有他的地產,天津英租界里他曾置樓房12座,北京永康胡同有他宏偉的大宅第,此外還有當鋪、綢緞店等。但是,紫禁城內也有不少下層小太監,終日辛苦勞動,到暮年離開皇宮,也沒見過皇帝一面;太監受污辱被損害乃至折磨而死的事,亦時有發生。例如晚清宮廷中被慈禧派往光緒身邊的太監寇連材,因他深明大義,斗膽違例向慈禧上奏折共十條,勸慈禧歸政,并言不宜去掉忠直人而專用阿諛者。最后被慈禧以“內監有言事者斬”的清朝成例,送交刑部命處斬勿論。據說寇連材問斬時鎮定自若,死而無憾。

紫禁城內責打太監的事,屢屢發生,他們只要稍有“不規”或偶有“犯錯”,慈禧動輒即下令責打和處罰。刑罰之殘酷,無以復加,實在駭人聽聞,有的還要株連他人。光緒末年,慈禧曾用“氣斃”之刑,競把珍妃宮中三十來個太監活活處死,造成迫害太監的一大慘案。所謂“氣斃”,是用七層白棉紙沾水后,將受刑人的口鼻耳封閉,再用杖刑責打而死。另外,那些下層小太監一旦失掉服役能力之后,都要被逐出紫禁城。不少太監晚年以寺廟棲身。據調查,在北京城郊,共有明清時期的太監寺廟約二十多座。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統治,尤其是在滿清朝廷被逐出紫禁城后,太監這一不合理的制度,終于隨之徹底廢除了。

古代宮女的凄慘生活

青春在生命中彌足珍貴,每個人都想綻放自己最美麗的青春,可是對有些人來說,綻放青春會成為多么奢侈的事情!當那些白衣飄飄的年代不得不以一種灰暗的、幽閉的方式結束,對于人的一生來說,又會意味著什么呢?

中國歷史上除了宦官之外,宮廷中還有一批可憐人,那就是宮女。宮女,是古代帝王制度下的產物,指在宮中供役使的女子。

早期的宮女,大多來源于女奴隸、女俘及罪犯的妻子等。

此后,歷代宮女中,有一部分開始從民間“選美”“采女”中選出。“選美”就像科舉考試一樣,有一套嚴格的規矩。參選女子必須是良家,即非醫、非巫、非商賈和百工,這些人家的女子叫良家子。歷代都規定宮女取自良家子。

古代宮女的數量自漢代始,隨著朝代的更替不斷增加。西漢初年,宮女只有十幾人。漢武帝時,宮女則突破一千名。東漢桓帝時,后宮聚集美女達五六千人。晉武帝司馬炎將宮女數量突破一萬。唐開元、天寶年間,后官人數躍升至四萬。時至明代,宮女的數量為九千。宮中每年僅花費的脂粉錢便達到四十萬兩銀子。歷史上,各朝各代從民間挑選宮女已是一件經常性的工作了。

清承明制,基本沿襲了明代的宮女制度,但是在選擇的范圍和方式上有很大的改革。比較而言,更為嚴格。

清代選人宮中的女子有兩種,一種是秀女,一種是宮女,在清初并沒有嚴格的界限,到順治十八年(1661年)后才將秀女和宮女分開。秀女是八旗官員的女兒,可以選為妃嬪或指配給宗室王公大臣的子弟。宮女是內務府包衣佐領下的女子,地位較低,供內廷役使。清代宮女選擇的范圍只限于內務府各佐領所屬上三旗(正黃、鑲黃、正白)包衣任職佐領、管領以下家庭的女兒。初期選宮女是一年二次,時間為每年的二月和八月,從順治十八年后改為每年一次,時間是二月初二日。凡年齡在十三歲以上者,便造冊送內務府會計司備選。在選期的前一天晚上入官,第二天天明時由敬事房太監帶到皇帝或皇后、太后前選閱。以六人為一排,每人身上掛一木牌,上面寫有旗分和姓名,被選中者喚出排,人選后當日留官內,否則立即遣出。若有妃嬪的姐妹或親族女子則另組一排檢選。如果此次已經人選,但是在所選名額之外,就令會計司記名,即“記名宮女”,下次再選時先以記名者入選。若是記名后未到下次選閱時父母就將其嫁出去,則屬于抗旨。

宮女的身份也不盡相同,上層的為宮中女官,下層的為普通奴仆。對于女官除了年齡、身體、品行諸條件外,還必須掌握女工等技藝。據史料記載:“宮廷歲選秀女,凡選中者,入宮試以繡錦、執帚一切技藝,并觀其儀行當否,有不合格者命出,以次遞補,然后擇其優者,教以掖庭規程,日各以一小時寫字及讀書。寫讀畢,次日命宮人考校,一年后授以六法。”這些宮女中比較優秀的就成為宮中的女官。據史料記載:“乾清官置夫人一人,秩一品;淑儀一人,秩二品;婉侍六人,秩三品;柔婉十二人,芳婉二十人,俱秩四品。”她們各司其職,有的負責侍候嬪妃(尚宮);有的負責節儀之事(尚儀);有的掌管衣服,掌管三餐……但是由于清代內務府管轄著宮廷內部的人事、財務、禮儀、保衛及帝、后、妃、嬪日常生活的一切事物,所以女官的執掌也就形同虛設了。

被選中的宮女一部分被分配到皇帝、皇后、嬪妃、公主、阿哥等各宮中隨侍。

不同等級的人配給宮女的數量也不同,在清朝的典制書里,康熙朝規定:皇太后十二名宮女、皇后十名、皇貴妃八名、貴妃八名、嬪妃六名、貴人四名、常在三名、答應兩名。其余的部分就分配到各局處服役。

宮女人官的第一件事就是剃頭、洗澡,等年紀稍長才可以把頭發留起來。剛進宮的小宮女要由嬤嬤(老宮女)教她們各種禮儀和梳妝打扮的技巧,嬤嬤一般非常嚴厲,動輒非打即罵。如果聰明靈巧,半年就可以上崗服役了,也就有月錢(工資)可拿。宮女們的月錢多少并無定制,最低的四兩,高的可達二十兩,膳食、衣服、胭脂水粉等由內務府供給,其實她們主要的收入是平日各宮的賞賜。若得到皇后或太后的恩寵也可以為父母博得富貴,但多數宮女的生活是悲慘的。她們從選中入官的第一天起就猶如進入囹圄,失去了人身自由,直到滿25歲乃至30歲才許出宮婚配。因病、因笨或別的原因提前出官者,要經總管太監核查奏聞后方準出宮。有的宮女因為“帝后得用,仍留官承伺十年”,她們出官后已是老處女了,連正常婚配都很困難。也有例外,即被皇帝看中而升為答應、常在以致嬪、妃的,那就要永遠留在宮中了,但這是極少數的。康熙皇帝鑒于明朝中葉以后官人太多,用度靡費,于是對嬪妃、宮女的數量都作了限制。到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約有四五百人,但到雍正、乾隆朝以后逐漸增多。

相對于宦官而言,宮女是正常人,然而唯其是正常人,她們才承受了比宦官更多的壓抑與痛苦。在古代宮廷中,除清朝曾部分地實行過宮女的退休制度外,其他歷代王朝的宮女都是終身制。宮女們在十五六歲的花季年華被選人宮,面對的是繁瑣的禮節、森嚴的規矩、不時的凌辱與無盡的寂寞。她們不能嫁人、不能成家,唯有執役終身,然后老死宮中。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上陽白發人》一詩,對宮女閉鎖深宮、青春流逝的怨恨與無奈描寫的淋漓盡致:

上陽人,紅顏暗老白發新。

綠衣監使守官門,一閉上陽多少春。

玄宗末歲初入選,入時十六今六十。

同時采擇百余人,零落年深殘此身。

憶昔吞悲別親族,扶入車中不教哭。

皆云入內便承恩,臉似芙蓉胸似玉。

未容君王得見面,已被楊妃遙側目。

妒令潛配上陽宮,一生遂向空房宿。

宿空房,秋夜長,夜長無寐天不明。

耿耿殘燈背壁影,蕭蕭暗雨打窗聲。

春日遲,日遲獨坐天難暮。

宮鶯百囀悉厭聞,梁燕雙棲老休妒。

鶯歸燕去長悄然,春往秋來不記年。

唯向深宮望明月,東西四五百回圓。

今日宮中年最老,大家遙賜尚書號。

小頭鞋履窄衣裳,青黛點眉眉細長。

外人不見見應笑,天寶末年時世妝。

上陽人,苦最多。

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兩如何?

君不見,昔時呂向美人賦,

又不見。今日上陽白發歌!

有的宮女十六歲入官,正是“臉似芙蓉胸似玉”的豆蔻年華,然而年至六十仍獨宿空房,人老了,變成“外人不見見應笑”的老怪物了,可又能如何呢?

對宮女來說,得不到皇帝的寵幸固然可悲,然而得到了也未必可喜。隋文帝楊堅是歷史上著名的皇帝,但他的五男二女都是嫡出,這在帝制時代是極為罕見的,其原因就在于皇后獨孤氏是一個妒忌到變態程度的女性。她從不許楊堅愛上別的女人,有一次她得知楊堅喜歡上一個宮女并讓她侍酒,便醋性大發,隨即用酷刑將此宮女折磨致死。與之類似的還有南宋光宗的皇后李風娘。有一次,一個宮女侍候光宗洗浴,光宗見宮女的手長得白嫩細長,便摸著宮女的手夸贊了一句。李皇后知道后,竟斬去宮女的雙手,血淋淋地盛到食盒中送給光宗,把光宗嚇得當場暈了過去。宮女不僅可能因后妃妒忌而遭害,也可能因皇帝一時心血來潮而喪命。據《唐語林》記載,唐宣宗得到一個進獻的宮女,十分寵愛,數日內賞賜無算。有一天宣宗突然悶悶不樂地說:“玄宗皇帝只有一楊貴妃,天下至今未平,我豈敢忘乎?”

于是將宮女召來說:“應留汝不得。”左右忙勸說可以將此女放還。宣宗卻說:

“放還我必思之,可賜鴆一杯。”這個可憐的宮女就這么被毒死了。

宮女更可悲的下場是為帝王和妃嬪們守陵甚至殉葬。秦始皇死后,所有沒有生育過的后宮女人全部為其陪葬。兩漢以及兩宋時期,帝王死后,其妃嬪和宮女大多被派去守陵。魏晉時期還有妃嬪宮女出家為尼的制度。當年武則天就曾經因為唐太宗的死而到感業寺落發為尼,但她幸運地得到李治的寵愛,才得以重返皇宮,這在歷史上是少之又少的。皇帝喜愛的妃子死后,皇帝會讓妃子在陰間有人服侍,生前伺候她的宮女有時候也難逃陪葬的命運。宮女的生命從來都不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的。

有些幽閉深宮的宮女長期忍受著皇帝們變態和殘忍的虐待(包括肌體、苦役、體罰、性虐待等),卻只能忍耐,但歷史上也曾有過宮女不堪忍受欺凌而奮起反抗的事情。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十月,飽受虐待,瀕于絕境的十幾名宮女以柔弱素手干出了一件古今中外都不曾有過的大事——勒殺嘉靖帝,此大案歷史上稱作“壬寅宮變”。當時,由于宮女缺乏經驗,誤拴死結,沒有把嘉靖帝勒死。后來,這十幾名宮女都被凌遲處死。所謂“凌遲”。就是人們常說的“千刀萬剮”的酷刑。

宮女地位的低下,文獻上是從來不記載她們的名字的,唯獨此案有一個被剮宮女的詳細名單。根據《明實錄》記載:她們是楊金英、薊川藥、楊玉香、邢翠蓮、姚淑翠、楊翠英、關梅秀、劉妙蓮、陳菊花、王秀蘭、張金蓮、徐秋花、鄧金香、張春景、黃玉蓮。

古代女子只要成為宮女,一進宮門深如海,要想回頭難上難。在古代皇宮內院,一個皇帝坐擁三千佳麗,而為他們服務、供他們役使的宮女更是難以計數。她們一經選人宮內,便失去了自由之身,衣食菲薄,住所簡陋,身執賤役。平日里非但父母不能相見,就是病了也得不到正常醫治,更不會有人照料。在這種難耐的孤寂之中,宮女們與同樣寂寞的宦官相互照顧、相互撫慰,應該是完全可能的。而且在大多數情況下,宮女與宦官的交往非但不會受到后妃的責難,甚至會受到鼓勵。

之所以會出現這一現象,一方面是因為宮女其實就是潛在的妃嬪,她們一旦被皇帝臨幸,就可能晉身,因而讓宮女與宦官密切交往,就相應地減少了自身的威脅;另一方面,后妃能否被皇帝臨幸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取決于執役的宦官。在明、清兩朝,通常由敬事房太監負責皇帝的性生活。每當皇帝吃完晚飯,執役宦官便托一銀盤進呈皇帝,上面有嬪妃的“綠頭牌”,供皇帝挑選當夜侍寢嬪妃。在這一過程中,宦官可能對皇帝施加影響,如“某妃近來身體欠佳”“某妃近來容光煥發”如此等等,都是變相的建議。在皇帝舉棋不定的前提下,這些建議往往會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所以,嬪妃們不僅不愿得罪宦官,有時還反而會巴結宦官。讓身邊的宮女與有身份的宦官保持關系,無疑是可選擇的方式之一。

宦官無妻而宮女無夫,兩者由此而結成臨時伴侶,以慰深官之寂寞,這種關系稱為“對食”。對食最早見于漢代,從這一稱呼本身來分析,可能是宦官、宮女在一起吃飯,還不含有共寢之意。隋唐五代時期的《官詞》有云:莫怪宮人夸對食,尚衣多半狀元郎。這大致反映出此時宮中也有對食的現象。迨至明代,宦官與宮女因相互撫慰而結為對食的情形已相當普遍,甚至于一個宮女入宮很久而無對食,會遭同伴取笑為“棄物”。一旦宦官與宮女兩情相悅,還有熱心而甘當媒妁的人為之撮合。究其緣由,則在于宮中低級宦官無力娶妻納妾,宮女又很少有機會被皇上臨幸,宦官和宮女便只有自己尋求安慰,所謂“官掖之中,怨曠無聊,解饞止渴,出此下策耳”。

明代宦官與宮女之間的伴侶關系,又有“菜戶”之稱。從史料分析,菜戶與對食應是有區別的。對食可以是宦官、宮女之間,也可以是同性之間,且大多具有臨時性;而可稱為“菜戶”的宮女與宦官,多共同生活,如同夫妻,具有相當的穩定性。明朝初年,朱元璋對宦官與宮女之間的這種行為深惡痛絕并嚴加取締,對娶妻成家的宦官更處以十分殘酷的剝皮之刑。但自永樂而后,宦官地位上升,這一禁令隨之煙消云散,史載:“宮人無子者,各擇內監為侶,謂菜戶。其財產相通如一家,相愛如夫婦。既而嬪妃以下,亦頗有之,雖天子亦不之禁,以其宦者,不之嫌也。”大致類似的史料也見于野史。據《萬歷野獲編》所載,最初因值房宦官和司房宮女接觸較多,便逐漸產生感情。宦官以此為基礎,往往主動替宮女采辦衣食、首飾及日用雜物,以表達追慕之情。宮女若相中此宦官,即可結成伴侶,稱為菜戶。菜戶在明代宮中是公然允許的,即使是皇帝、皇后有時也會問宦官:“汝菜戶為誰?”宦官只據實回答即可。

宦官與宮女成為“菜戶”后,唱隨往還,形如夫妻。宦官對所愛的宮女固然是任勞任怨,聽憑驅使,宮女也會心疼宦官,不讓他干太多的活兒,而是支使別的宦官去干。宮中有些地位低賤、相貌丑陋且又年歲較大的宦官自知不可能被宮女看上,便甘心做菜戶之仆役,為其執炊、搬運、漿洗,宮女每月付給他們一定的銀兩。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善烹飪的宦官便成為追逐的對象,所得的報酬也較多,最多的一月可賺到四五兩銀子。這些宦官身著沾滿塵土和油漬的衣服,背著菜筐,出入宮廷,購買一應所需雜物。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汝城县| 庆元县| 会同县| 肃宁县| 西平县| 龙里县| 商南县| 金门县| 德安县| 醴陵市| 昌宁县| 衡水市| 峨山| 耿马| 江达县| 边坝县| 临江市| 嘉善县| 静安区| 巍山| 沙坪坝区| 新化县| 建德市| 常州市| 甘德县| 壤塘县| 怀宁县| 普定县| 平山县| 理塘县| 五台县| 孝义市| 洛阳市| 崇信县| 如皋市| 广丰县| 施甸县| 武安市| 金山区| 抚顺县| 茶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