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英帝國的崛起與衰落
- (英)勞倫斯·詹姆斯
- 2383字
- 2020-05-19 10:51:08
代序
英帝國是一個獨特的歷史現象,可以說“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在它最鼎盛的時候,其領地占世界陸地總面積的四分之一,人口也占那個時候世界人口總數的四分之一。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帝國有如此龐大的勢力,也沒有一個帝國可以號稱“日不落”。像英帝國這樣的現象,以后不會再出現了,因為侵占別國領土建立殖民帝國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正因為如此,歷史學家們對這個現象就十分重視,希望能夠弄清楚它的來龍去脈和運行情況;歷史學家已經寫了許許多多的書和論文,討論英帝國的各種問題。有些著作是十分有名的,各種觀點也層出不窮。關于英帝國的研究已經進行了很久,它構成英國史研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這些著述中,多數當然是由英國歷史學家寫作的,擺在讀者面前的這本書,就是其中一部。
和多數英帝國史著作不同,這部書雖說也屬通史性質,追溯英帝國的整個過程,但它卻不像其它書那樣格式拘謹,一板一眼地專題論述、引用史料,有一副老學究的面孔。這部書盡量寫得像故事,有很多情節,讓讀者覺得有趣。這是最近一段時間西方歷史學的一種轉變,試圖接近一般讀者,讓大家都能夠接受歷史學的敘事手段。歷史學在很長一個時間里堅持“專業化”,結果把讀者圈弄得很小,就好像量子科學那樣讓人費解。但這部書雖然寫得很輕松,卻又不脫離專業標準,業內人看起來是非常專業的,其中一個個小故事(或大故事)都是有根有據的,有堅實的史料支撐。這在業內人眼中是很清楚的,作者的史學功底很深,同時又有文學素養。現在有些人以為歷史很好寫,有一些皮毛就可以胡編亂造,玩一點噱頭,就能夠騙錢。出版界為了利潤也愿意助長此風,學術風氣因而大受損害。這種情況在中國和外國都存在,幸運的是,我們面前的這部書不是這樣。
說完寫作風格(其實不僅是寫作風格、也是史學理念問題),再說說這部書的內容。作者說他是以時代的客觀性進行寫作的,也就是把歷史放到當事人的時代去理解,讓當事人自己來解釋他們的歷史。這確實是許多歷史學家的歷史學觀念,歷史學也應該提倡這樣做。但這不應該成為歷史學家回避對歷史作判斷的責任,他寫什么,終究會領導人們對歷史的理解。我們這部書對英帝國的回溯大體上還是客觀的,盡管作者不贊成現代人用后現代的眼光評判英帝國,但他還是寫出了英帝國歷史上幾個基本特征,比如貪婪性、暴力性、征服性、傲慢性等等,英國人在建立和擁有帝國的幾百年中不斷為自己尋找合法性理由,包括為殺戮和搶掠尋找借口;但無論怎樣尋找理由和尋找了什么樣的借口,都不能否定一個基本的事實,就是英國從英帝國得到了巨大的好處,不僅是物質的好處,還包括國家的力量和精神影響力。英國在19世紀中葉以后登上世界強國的頂峰,稱霸于全世界,顯然從帝國取得了莫大的助力。
在英國得益于帝國的同時,作者也指出,英帝國給全世界帶來巨大的變化,這確實也是一個事實。作者說:
世界之所以成為今天的這個樣子,英帝國三百年的海外擴張可謂功不可沒。在北美、亞洲的大部分地區、中東、非洲以及太平洋地區,當地的人口、經濟以及政治生活無疑都受到了英國此前統治的作用與影響。英語是使用范圍最為廣泛的全球性語言。而且,正是因為同英國以及其價值觀長期的接觸,全世界數以百萬計的人所經受的政府管理、他們的日常生活乃至于思維習慣,都打上了英國的烙印。無論是好還是壞,現代的、后帝國主義時代的世界正是帝國時代的產物。
這是一個客觀事實,盡管我們不愿意接受“功不可沒”這個詞。其實英國帶給世界的最大變化是把全世界帶進了現代化的過程;但我們不能將這個過程簡單地理解為工業化,英國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盡管英帝國已不復存在。在這方面,下面這段話就非常有意思,它提示了英帝國解體的深層原因:
自17世紀起,英國人就受到這樣的教育:他們的法律、個人、自由以及民選政府是值得自豪的。這一觀點也受到了官方的支持。但是,很多人不禁要問,英國人的權利可以包容萬物嗎?換言之,英國人的權利可以出口到其他地方,并且為英國殖民地上的原住民所享有嗎?從帝國的開始一直到其結束,這一問題一直困擾著帝國的人民及其統治者。而且,由于在許多關鍵的問題上,對這一問題的回答都是肯定的,這一回答也就最終導致了帝國的消亡。
換言之,在作者看來,是英國人自視高人的那些教條——作為英國人有理由統治其他民族的合法性依據,最終竟然被帝國內被統治的人民拿起來反對英國的統治——這就是奇妙的歷史邏輯。
非專業讀者也許不理解這段話,此處再做一點解釋。我們都知道從19世紀下半葉開始,就在英帝國最輝煌的鼎盛時,各殖民地就相繼開始反抗英國的統治,最終在20世紀燃成燎原大火,將英帝國燒成了灰燼。在這個過程中,那些英國的價值觀,比如獨立、自由、憲政、主權這一類口號,恰恰成為反抗英國統治的最有力武器,因為:如果人民是自由的,為什么要接受英國的統治?如果憲政意味著人民主權,那么殖民地人民組織起來,就要結束英國的統治!20世紀的英帝國,到處都遭遇它為自己設置的障礙,而這些障礙一度為英國的統治提供了合法性:英國正是以“文明”的名義建立帝國的。于是,英帝國就在這樣的困境中土崩瓦解了。
寫到這里,就看出這部書的一些缺點了,其中之一,就是它為了不做學究式的說教而力圖講故事,結果有許多必須用論述方式才能說清楚的道理,就無法展開,于是就出現一些只有專業學者才能看懂的行文,如上面那一段。但是這些隱隱表露的觀點如果不做解釋,一般讀者也許就不明白。因此為了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本意,也許不得不去看更多的書,尤其是那些刻板的學究式的書。
其中之二,我們在認可作者對英帝國的立場基本客觀時,卻不能不指出,他終究仍是一個英國人,他仍舊帶著英國人對帝國的無形的幽戀;當我們在仔細品嚼書中優美的敘事和精巧的結構時,我們仍然可以感覺到,一種幽戀在不知不覺中流露出來。
出版社和譯者要求我做一篇序,謹識。
錢乘旦
中國英國史研究榮譽會長、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
2017年12月25日,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