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初露光芒的勇敢者
- 香奈兒:硬氣是我的底色
- 紫惠
- 13927字
- 2020-05-18 14:32:24
酒吧駐場,曲折的蛻變之路
有些人生來就注定與眾不同,即使處在泥濘的束縛之中,也無法阻擋那星星般耀眼的夢想在她的心里生根發芽、悄悄成長。
也許香奈兒在她年輕的時候并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自己的夢想又是什么,但是總有一個聲音告訴她:你跟別人是不一樣的。
艾德里安和香奈兒既是同樣的人,又是完全不一樣的人。
她們都熱愛生活,渴望美好的未來。但相比之下,艾德里安像是一個落難的貴族小姐,而香奈兒更像一個墜入凡間的天使。
有人說,丑小鴨之所以能變成白天鵝,因為它生來就是白天鵝。
有一次,兩人在一起興致勃勃地談論彼此的夢想。艾德里安說,她羨慕那種平淡卻細水長流的生活,她只想找一個互相愛慕的人結婚,共度余生。而香奈兒卻支吾了半天,說自己沒有什么夢想,只是想好好地做一些事情。
“也許我是要成為大人物的吧!”香奈兒不受控一般說出了這句話,連她自己都嚇了一大跳。命運就是如此奇妙,一個注定平平淡淡,一個注定轟轟烈烈。
香奈兒和艾德里安一起被安排到一家內衣店工作,她們在這里負責內衣和針織衣物的縫補。店長是一位優雅的夫人,大家都叫她“G夫人”。
在這里,香奈兒體會到了另一種生活帶來的不安和失落,原來殘酷總是如影隨形。
她們每天早上7點就要起床開始工作,直到中午才有一小段時間可以匆忙解決午飯,之后一直到夜幕降臨,街上都快沒有行人的時候,她們才能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到自己狹窄逼仄的出租屋。在床上躺下來的那一刻,是她們這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光。
盡管兩人一直未曾閑歇,領到的薪水卻還是少得可憐,再加上要支付房費,最后能夠剩下的已經沒有什么了。慢慢地,香奈兒意識到不能再這么下去,“是時候要為自己另謀出路了”,香奈兒想,這時候,一個好點子出現在了她的腦海里——賣帽子。
香奈兒似乎就是為時尚而生的,盡管她沒有出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她從小便以棄女的身份被寄養在修女院中,整日埋藏在那些陳舊冰冷的高墻磚瓦之下,周身裹著黑白的簡約衣裳,生來便與時尚無緣接觸,但她卻不經意間走到了時尚的前沿。
香奈兒不僅對美有著獨到的見解,她敏銳的商業嗅覺也讓人折服。
香奈兒看到街上來來往往的婦人,容貌不同,形態各異,其中的大多人頭上都必定戴著一頂帽子。這些帽子大多相似,沒有什么特別的裝飾,就算是多么高貴的婦人,所戴的帽子似乎都無法彰顯出與眾不同。于是,香奈兒想到一個好主意:對這些簡單的帽子進行“二次加工”,裝飾之后再賣出去。
香奈兒強大的執行力驅使著她將腦海中的想法以最快的速度轉化為實際行動。她與G夫人進行協商,將裝飾后的帽子放在她的內衣店中展示,賣出去之后就給她分成。
G夫人雖然答應了,但這時候新的難題出現了,香奈兒并沒有多余的錢去買帽子。一分錢難倒英雄漢,幸虧香奈兒是個聰明的女子,她總會有古靈精怪的想法去推開橫亙在面前的那堵厚厚高高的墻。她想到了酒吧駐唱。
如果你問當時的香奈兒:你會唱歌嗎?你有過在臺上演唱的經驗嗎?你知道該怎么唱歌才能讓別人喜歡嗎?香奈兒很可能會搖搖頭,但她肯定會以一個堅定的眼神告訴你,她可以去嘗試,因為這是在當時處境中的香奈兒能夠盡快籌到錢的最好方法了。
她和所有天賦異稟的人相同,偏執、堅定而清醒。
“我的小狗在哪里,我可憐的小狗Coco……”這是香奈兒會唱的兩首歌之一。她為自己取名為Coco,就像歌詞中的小狗Coco,迷失在了繁華喧囂的街頭。她是孤獨的,是流浪的。熱鬧和歡笑都是別人的,她只是一個偏執的冷漠的靈魂,在一步一步尋找著屬于自己的歸處。
香奈兒第一次登臺唱的就是這首歌。20歲的她站在臺上望著形形色色的客人,她知道要用自己的歌聲和表演去討好他們,才能獲得一些回報。
然而,真的站到臺上的她卻緊張得要命,她想一展自己的歌喉,聽到的卻只有從顫抖的喉嚨里斷斷續續發出來的噪聲;她想展現柔軟的肢體,做出來的動作卻僵硬得像個小丑。
她敏感的內心早已感受到了臺下客人的種種厭惡和不耐煩,但是她依舊面帶微笑,堅持唱完了這首屬于自己的歌。她在眾人的嫌棄聲中悻悻走下臺來,對迎面而來的鄙夷眼神和快速沖過來的瓜果皮核都靜靜地忍受著。這一刻她是屈辱的,但只有她自己知道她的驕傲從來沒有缺席。
香奈兒并未因此退縮,雖然她意識到這個方法似乎并不明智,不過她別無選擇。如果說香奈兒之前還存在一絲僥幸心理,覺得自己可以通過別的途徑賺錢,那么在經過一番理智分析和冷靜思考之后,香奈兒否定了這種可能性——至少,在目前情況下兼職駐唱是最可行的辦法,一貧如洗的她能夠抓住這樣一個無須成本投入的自力更生的機會已經實屬不易了。
于是,香奈兒總是在完成了一天的縫紉工作之后,拖著疲憊的身子和戴著面具的臉匆匆趕到酒吧進行演唱。
不去唱歌的晚上,香奈兒就開始練習唱歌,時不時地還學一些舞蹈。相比于酒館其他的歌女嫵媚妖嬈的身姿,她顯得很平庸,平胸、瘦弱甚至還有些憔悴,但是這并不能阻擋她身體中無限的潛能和巨大魅力的爆發。
香奈兒的歌聲在不經意間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慢慢得到了客人們的認可和酒吧老板的賞識。于是,她被安排在了很多士兵、軍官都會來的周五晚上進行演唱。也正是這一漫不經心的安排,使得香奈兒的人生發生了重大轉折。
在那些濃妝艷抹的歌女身旁,香奈兒略施粉黛的臉龐顯得尤為清純,當初被認為“發育不良”的身體似乎也有了別樣的韻味。她站在臺上,臺下的人高聲呼喊她的名字:Coco、Coco……
她以自己的獨特魅力征服了臺下每一個人。這一刻,她是驕傲的,她是閃光的,她的缺點也變得迷人,她的一顰一笑牽扯著臺下所有人的心。
香奈兒靠著自己的努力在一片黑暗中點起了星星之火,火光下映照著的是一張純情的可愛的卻無時無刻不顯現著成熟與堅定的臉龐。她將自己賺得的財富放進儲存罐中,以期能夠買到自己心儀的帽子,開始一段點綴帽子更是點綴生活的歷程。
香奈兒之所以能夠寬容理智地看待一些對自己來說不平等甚至屈辱的事情,是因為她早已領教過了生活的冷酷無情,她知道沒有人會因為自己的不幸和艱難去真心對待自己,充其量也只能得到一些微不足道的憐憫,而更多的卻是看不起。生性驕傲的她是看不上這點憐憫的,她更熱衷于通過自己的力量讓別人甘心“俯首稱臣”。
這段曲折的酒吧駐唱的經歷恰恰成了香奈兒破繭成蝶的開始,時尚的締造者香奈兒從這間三教九流混跡其間、嘈雜昏暗的酒館中一點一點褪去骨子里的彷徨和自卑,有了屬于自己的奮斗目標和方向。
向遠方,望去,一片繁花似錦。
情竇初開的女孩兒
一朵純凈而美好的花,靜靜地開在枝頭上等待著那一位風度翩翩的男子能夠停下來欣賞她。
香奈兒早已到了情竇初開的年紀。這時的她只是一個盤著棕色頭發的少女,等待著屬于自己的白馬王子。
正是在酒吧駐唱,香奈兒遇到了她生命中的第一個男人——艾蒂安·巴勒松。
容貌姣好、歌聲柔美的香奈兒在這間充斥著士兵與軍官的酒吧中不乏熱情的追求者,艾蒂安·巴勒松正是其中之一。
這個溫柔多情的現役軍官是來自中產階級家庭的貴公子,更是一家龐大家族企業的繼承人。年少多金,這正是眾多女孩兒心中的夢中情人。但與此同時,這樣的出身注定巴勒松也是一個風流成性的花花公子,他常常穿梭于各個酒吧之間,并不缺乏女伴。
在香奈兒駐唱的酒吧,巴勒松被香奈兒身上那種桀驁不馴深深地吸引住了,僅一眼就瘋狂地愛上了她。
而巴勒松之所以能夠獲得香奈兒的青睞,源于他的真實自然,他不像酒吧的其他客人一樣,總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樣。
20歲的香奈兒是小鎮一間普通內衣店的雇傭工人,沒有顯赫的家庭背景,還是一個被父親遺棄的孩子。在那個“貴族不工作,女子不自立”的時代,像她這樣身世的人想要獲得富人的尊重簡直是異想天開。
在臺上演出的她總是光芒萬丈,是酒吧中的焦點。香奈兒無比享受這樣的時刻,因為也只有在這個時刻,她才能感覺到生存的價值與生活的美好,才能感覺到自己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女子,而不是那個整日為生計而累,卷入社會無情大浪中的被人冷眼相對的凄慘孤女。
有人說,香奈兒是自卑與驕傲的矛盾體,看來似乎正是如此。兒時的經歷讓她內心無比孤單,渴望被愛,但同時她又是自卑的,她不知道自己是否配得上或者能否承受得住熾熱而美好的情感。因此雖然渴望愛情,但香奈兒總表現得像一個驕傲的孔雀,美麗但又不輕易讓別人接近。
在香奈兒的矜持中,巴勒松發起了“攻勢”。臺下的他總是用含情脈脈的眼神目不轉睛地望著香奈兒。香奈兒當然能夠感受到這灼熱的目光,她內心對愛情的不相信和排斥感總使得她有意無意地躲開它,不過極度缺乏愛與安全感的她又迷失在這份濃烈的愛意中不能自拔。
突然出現的玫瑰花,精致的燭光晚餐,深情的眼神,這一切都讓香奈兒體會到了從未有過的美好。
香奈兒對巴勒松產生了好感,并一點點放棄了內心的防線,兩年后,香奈兒終于決定投入巴勒松的懷抱,成了他的情人。
當時,巴勒松是穆蘭第十騎兵團的軍官,家族世代經營紡織業,還為法國軍隊供應軍裝。他酷愛養馬、騎馬、賽馬,并打算用家族資產買一個馬場,發展賽馬事業。
1904年末,在邂逅了香奈兒之后,他在巴黎的貢比涅郊區買下了一大片地作為馬場,起名為“王苑”,并把這件事告訴了香奈兒。
這時候的香奈兒其實已經在穆蘭小鎮混得風生水起,她和艾德里安在偶然的一次機會中認識了當時穆蘭小鎮的“大人物”莫德夫人。
莫德夫人很欣賞香奈兒的才華,她十分偏愛香奈兒裝飾的帽子。莫德女士經常舉辦宴會,邀請當地的青年才俊、上層階級的人來參加,并在宴會中為他們做媒牽線。莫德夫人認識的人當中也有不少名門貴族、鉆石王老五,并時不時地將香奈兒和艾德里安介紹給他們,這些人比軍官更富有,香奈兒也樂于與這些人結交。
但是,當她遇到巴勒松之后,香奈兒的想法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巴勒松的深情和體貼讓香奈兒對愛情有了更多的期盼和向往,相比于其他的軍官或者更富有的紳士,巴勒松有著特別的魅力。
此外,香奈兒認為穆蘭小鎮始終只是一個小地方,發展的機會少之又少,與其在這里進行激烈的爭搶,還不如去更大的地方看一看,闖一闖。
上帝是公平的,它在為你關上一扇門的時候,同時打開了一扇窗。命運給予了香奈兒悲慘黑暗的童年,讓她受盡煎熬和折磨,卻賦予了她天生的時尚之感;當她不得不為生計所迫,身兼數職,酒吧賣唱之時,卻遇到了能把她拉出貧困深淵的貴人。
有人說,香奈兒對巴勒松更多的是感激之情而非愛情,但是,至少在當時看來,香奈兒是真的覺得自己遇到了白馬王子。
后來,巴勒松邀請香奈兒到自己坐落在法國貢比涅郊區的城堡中居住,香奈兒也欣然前往。
在這里,香奈兒真正見識了心目中的上流社會,那里原來比她自己想象的更夸張:成群的仆人、寬闊的馬場、豪華的宴會廳、數不盡的房間、穿著高貴的人們、璀璨的吊燈、精致的桌椅……“這才是我想要的生活吧。”香奈兒深深地被眼前的世界吸引了,她以為她所期望的幸福生活就這樣開始了。
最開始的時候,香奈兒是幸福的。巴勒松很樂意將她介紹給自己的朋友們。她與巴勒松以及他的朋友們整日騎馬作樂,穿著華麗的衣服與那些上流的紳士名媛推杯換盞,談笑風生,宛若一個真正的貴族小姐。她沉浸在被愛的美好中,也沉浸在奢靡的生活中。
但是,這幸福的生活中卻也摻雜著幾許不為人知的凄涼。原來,當香奈兒只身跟隨艾蒂安來到“王苑”的時候,她才發現巴勒松的莊園里還住著別的女人。這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交際花艾米麗·安娜·達朗松。
她比香奈兒大十幾歲,是當時很多人心目中的性感美女,尤其在這些貴族公子和紳士眼里。毫無疑問,艾米麗·安娜·達朗松與很多人存在著復雜的關系。在住進這座莊園之前,她曾被一位公爵包養,直到與艾蒂安同居之后,她還是本性難改,依舊與別的男人保持著親密關系。
面對著這樣一位女子,香奈兒產生了一種被欺騙的感覺。她原本以為巴勒松是一個與別人不同的,深情而可靠的男子,現在看來,還是自己太過幼稚。
不過至少現在,巴勒松對待自己還是不同于別人的,香奈兒只能這樣安慰自己。
香奈兒在莊園安定下來,但是時間一長,她發現實際上艾蒂安與自己心中所想有著天壤之別,終于,香奈兒醒悟了。
原來巴勒松的情婦遠遠不只有艾米麗·安娜一個人。香奈兒最初還有些納悶,既然艾米麗·安娜背著巴勒松有了新情夫,為什么她還要留在這里。現在她似乎明白了,兩人不過各取所需。巴勒松對這些根本不那么在意,他經常與不同的姑娘尋歡作樂,還帶她們到莊園里留宿,私生活混亂不堪。
香奈兒的身份卻比艾米麗·安娜更加尷尬,她不是用人,也不是唯一的情人,更談不上正式女友,但是她卻自認為與眾不同。
香奈兒對巴勒松的生活做派是極度不滿的,當初她之所以選擇巴勒松,并愿意放棄自己之前所努力的一切來到這里,是因為她心里有著遠大的計劃。她希望能夠依靠巴勒松的力量去接觸更高階層的人士,而且希望得到巴勒松的支持來實現自己的夢想。直到后來被殘酷的現實一次次重擊后,她才幡然醒悟。
在香奈兒居住在莊園的時候,艾德里安也邂逅了自己的初戀情人莫里斯。兩人在莫德夫人的宴會上相遇,隨后迅速墜入愛河。
艾德里安還給香奈兒寄來了一張照片。照片上的艾德里安臉上掛著甜蜜的微笑,幸福地依偎在莫里斯的身旁,手中還抱著一只可愛的寵物狗,莫里斯則是很慵懶地靠在馬車上,滿臉愜意。從艾德里安的衣著可以看出,莫里斯的家世是相當不錯的,兩個人看起來美好極了。面對這種情況,本該為姑姑高興的香奈兒卻生出一種失落感。
與此同時,香奈兒的哥哥阿方斯與一位紡織女工結了婚,香奈兒的弟弟呂西安還在不停地尋找自己那個無情的父親阿爾伯特。
香奈兒雖然遠離了他們,但是他們之間始終保持著聯系,這讓在莊園孤立無援的香奈兒感受到了一點親情的溫暖。
香奈兒沒有富裕的家庭,更不是貴族,也沒有可以依靠的家人,因為遇到了巴勒松,她過上了錦衣玉食的生活,卻也僅僅如此而已。
情竇初開的香奈兒失去了自己的童貞,但也因此見識到了上流社會的絢麗和骯臟。這一切到底是好還是壞?可能只有香奈兒自己知道了。
聰明的情人
香奈兒也許不能成為一個好的妻子,但她特立獨行、桀驁不馴、個性張揚,絕對是一個聰明的情人。
也許,香奈兒僅僅只是對巴勒松有著淡淡的好感,而并非陷入了深深的愛情中。她跟隨巴勒松住在安樂窩中也許只是看中了他身后龐大的資源和貴族世界,她對愛情的渴望遠遠不及她想要擺脫貧困,從底層的生活中解脫出來的心。
總之,巴勒松給了香奈兒一個機會,一個能夠從泥沼中跳脫的機會,而香奈兒也緊緊地抓住了它。
香奈兒雖然并不認同這樣的生活方式,也不適應這樣的閑散無事的生活狀態,但是她也不得不使自己融入其中。
僅僅用了很短的時間,香奈兒就憑借自己敏銳的洞察力弄清了上流社會的交際規則:在外人看來高貴而優雅的名媛和公子哥們,他們肩負著家族的使命,古老的氏族擁有沉積百年的威望卻在財富上逐漸沒落,而迅速發展起來的新貴們擁有雄厚的財力,卻缺乏聲望,兩者必須通過聯姻的形式相結合才能真正成為巴黎上流社會聲名顯赫的家族。
這些整日穿梭在宴會場上的富家子弟和貴婦名媛們,有的在為自己挑選合適的配偶,有的在為自己的子女來挑選未來的伴侶。
在香奈兒看來,這些男人似乎都一個樣,這種挑選毫無意義。
因此,雖然是處在這種環境下,香奈兒卻依舊沒有忘記自己的夢想,對于時尚的追求也從未中斷。在這樣一個“高層次”的環境中,她還在拼命地吸收養分,不斷拓寬自己的視野。
沉靜下來的香奈兒展現出了令人驚嘆的社交能力。在這棟鄉間大別墅里她似乎跟誰都聊得來,盡管她不是真正的上流名媛,但是她能與所有的人交流暢飲,在這個本不屬于她的世界中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巴勒松當然沒有與香奈兒結婚的打算,更沒有帶她見過自己的父母,在他眼里香奈兒不過是一個跟其他情婦稍有不同的玩物。沒過多久,他粗魯又風流的本性暴露無遺,他無法欣賞香奈兒的穿著打扮,認為她對時尚的見解簡直滑稽可笑。
最初的激情已然消退,而這個在他眼中桀驁、特別的女子,也淪落為普通的情婦之一。巴勒松舉辦大型高檔宴會時,香奈兒只能躲在廚房里和用人一起用餐。香奈兒成了一只被關在籠里的金絲雀,外表風光無限,內心卻失落不安。
當她終于讓自己相信與巴勒松的這段情感不能冠以婚姻之名時,她雖然無比失落,但也如釋重負。
香奈兒不再把心思放在婚姻上了。即使她能夠與巴勒松結婚,成為他名正言順的妻子,以巴勒松的風流性情,他還會繼續在外面包養情婦,而她所能做的只能是忍氣吞聲。這樣的情形實際上與現在別無兩樣。況且,巴勒松是絕對不可能娶自己的,這一點香奈兒心知肚明。
香奈兒不再奢望能夠成為他傾心愛慕的女子,也許在最初深情對望的那一刻,香奈兒還曾抱有這樣的幻想,但是這個聰明的女人終于清醒了過來。
香奈兒開始意識到自己的處境不妙。盡管她費盡心思爬到了“半上流社會”,努力包裝自己,艱難地在夾縫中生存,但是在巴勒松看來,她依舊上不了臺面。
她是這個男人的附屬品,是他的玩物,依傍他生存。沒有他,她什么都不是,她正面臨著被拋棄的命運。這就意味著她所經歷的一切就像水月鏡花,不過一場夢罷了。她還是要被打回原形,依舊是那個出身卑微,在社會底層苦苦掙扎的“加布里埃·香奈兒”而非“可可·香奈兒”。
她不想再回到那種生活中去,于是,她開始努力地做一個“附屬品”。忍受他的侮辱,包容他對自己做的一切,但是強大的自尊心又讓她無法承受這一切。她原本是毅然決然地告別了以往的生活,試圖融入另一個階層中。她希望得到尊重,希望能夠將自己對美的理解,對時尚的認知表達出來,她希望擺脫這樣的“圈養”生活,有尊嚴地活著,然而,生存又將她拉了回來。
香奈兒知道巴勒松不會輕易幫助她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有一次,香奈兒無意間提出她想要開一家帽子店的想法,但瞬間就被巴勒松回絕了。他說:“這個想法太荒謬了,我可以給你足夠的錢供你吃喝玩樂,但絕對不會資助你開店。女人從來都不該去養家糊口,除非是生活在底層的那些女人為了生存而不得不去掙錢,而她們掙錢的最好方式就是躺在床上。”
這句話極大地刺激了香奈兒,也讓她產生了被侮辱之感,原來在男人眼中,女人竟應該過這樣的生活。
女人為什么不能有自己的夢想和事業?為什么只能依靠男人?香奈兒一遍遍地問自己,她想要一個答案。
香奈兒突然意識到,也許出路只能在自己身上。
好在現在她還擁有巴勒松的上流社會資源,此后,特立獨行的香奈兒將全部精力放在了學習各項“男人專屬”的運動上面:騎馬、射箭、滑雪……靠著自己堅韌不拔的毅力,她學會了很多技能,尤其馬術技術十分精湛。事實證明,這些技能為她以后的人際交往提供了幫助。
一個普通的女子很容易就會被這種紙醉金迷的生活所感染,進而身心淪陷,更何況一個出身寒微的孤女,這樣的燈紅酒綠足以讓她徹底迷失自我。
然而,香奈兒不會如此。
她想要的并非這樣需要別人施舍的生活,以男人的喜怒來決定自己的生活質量,這簡直可笑之極。香奈兒最大的智慧在于,她不會去強求本就不可能屬于自己的東西,無論它多么吸引人,而是盡自己所能地提升和豐富自己。她是為自己而活。
可能在外人看來,香奈兒不過是一個為了富貴生活可以放棄尊嚴的人,但香奈兒卻一直清楚她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想要成為誰,想要怎樣的生活,對于一個人尤其一個女人來講,越早明白越好。
她不會成為一個職業情婦,被男人玩弄于股掌之中,徹底地丟掉自己的尊嚴,在上流社會混吃混喝,等待比巴勒松更富有的接盤俠來包養自己。她更不會就此罷休,重新回到曾經不見天日的生活中去。
她在等待,等待一個時機徹底解脫出來。
香奈兒之于巴勒松,巴勒松之于香奈兒,兩者之間并沒有絕對的勝利者,也不是誰背棄了誰。他們二人一個是滿足征服欲望的玩物,一個是被人“踩著”往上爬的工具。
如果說,最初的香奈兒可能會因為那情竇初開的好感而對巴勒松產生情感上的依賴,但是當她意識到巴勒松能夠給她的不是婚姻,他是一個隨時有可能拋棄她的情人時,這種好感便慢慢消失了。
因為她知道,巴勒松不再是自己的終點,他只能是起點,香奈兒唯有從這里起航,才能真正大放異彩。
是的,從這個角度來講,巴勒松拯救了她。
香奈兒知道自己無法成為一個上流社會的貴夫人,也不可能成為這個男人的妻子。
她,始終未忘初心,未來終可期。
引領潮流的女騎師
在莊園居住一段時間后,香奈兒覺得自己過的就是一段散漫而毫無意義的生活。也許對于那些富人來說,這樣的生活就是他們該過的模樣,但是對香奈兒來說,最初的新鮮勁過后,更多的是無聊和空洞。
開始時,香奈兒還會參加在莊園中舉行的聚會,與各種各樣的人談笑風生。
有一次,莊園上來了許多巴勒松的老朋友和公爵,巴勒斯邀請香奈兒出席,但在宴會上,他卻讓香奈兒在臺上唱《Coco在哪里》,這讓香奈兒感到了莫大的羞辱。
從此以后,每當看到那些只知道依靠權貴子弟來進入上層社會的女子們,香奈兒總是覺得無比厭惡,雖然在此之前香奈兒還曾視她們為榜樣為目標。香奈兒實在不理解,這一群所謂的上流社會的名媛淑女生存的意義是什么?
香奈兒從心底是排斥和看不起這樣的生活的,盡管這是她費力得來的,是那些生活在底層的人們,也是曾經的自己可望而不可即的生活。
也許,人就是這樣奇怪的生物,得不到的永遠是最美好的,得到了之后又會嫌棄它并非心中所想。生活如此,愛情又何嘗不是。
也正是在這時,香奈兒萌生了設計服裝的想法。不管她多么迷戀當時的生活,她對時尚的追求卻從未改變,這也正是香奈兒的可貴之處,也是她能夠成功的原因之一。
當她看到淑女和貴婦們穿著的衣裙時,她心里是有點“嫌棄”的。雖然這些服飾又高貴,又美麗,但是過于煩瑣。又大又夸張的裙擺,緊緊包裹著的上半身,讓她覺得啰唆而壓抑。
香奈兒希望自己能夠設計出簡潔而不失典雅的服飾,將女性從這樣的束縛中解放出來。當時的香奈兒有這種想法簡直是大膽之極。
香奈兒鄙視的不僅僅是這些華而不實的服飾,還有那些整日無所事事、目光短淺、庸俗不堪的貴婦。香奈兒希望每一個女人都是自由的,至少在身體上是自由的。
香奈兒的縫紉手藝一流,在服裝設計方面更是表現出了極高的天賦。閑暇時,她會自己待在房間里用買來的材料制作帽子,還利用很多舊衣物設計出別出心裁的服裝,并在聚會的時候穿上。她穿褲裝、打領帶,喜歡展示自己所創造的時尚,也喜歡看到別人驚訝而又嫉妒的眼神。
比起所謂的聚會交談,喝酒聊天,香奈兒更熱衷在賽馬場上一展風姿。
在當時的人們眼中,騎馬賽馬是男人們的運動,嬌弱的女人根本不適合。香奈兒生來就有一種不服輸和執拗的精神,越是別人不看好自己的事,她越信心百倍,想要做給他們看。香奈兒暗暗下定決心,她要讓所有人對自己對女人刮目相看。
巴勒松騎術精湛,擁有許多馬匹,他之前常常教香奈兒騎馬。那時,香奈兒在他心目中還是特別的,她的灑脫、自由、奔放都是那么的與眾不同,因此,他愿意看到香奈兒騎在馬背上。
而香奈兒確實有一種騎師該有的素質,只要自己決定的事,香奈兒就會盡全力做到最好。巴勒松在的時候,她向巴勒松請教騎馬的技巧;當巴勒松忙的時候,香奈兒就會自己去找馴馬員、賽馬師請教。
靠著這樣的認真態度和堅持不懈,香奈兒的騎術愈發精湛,甚至超過了很多男子。巴勒松對此特別驚訝,其他人也對香奈兒另眼相看,那些上流社會的女人對她更是又羨慕又嫉妒。
比馬術更亮眼的,是香奈兒在馬背上的服飾和裝扮。她可不會像那些貴婦一樣穿著煩瑣。她將自己打扮得整潔利索,宛如一個假小子。她下身穿著有點類似馬夫樣式的褲子,上身穿著自己用巴勒松的舊衣服改做的高領襯衫,打上領帶。她還將自己的頭發扎起來,編成干練的辮子,再戴上自己設計的樣式簡單的帽子。這樣的穿著讓香奈兒感到自由舒適。這種大膽的穿衣風格讓人耳目一新,底下那些拖著裙子的女人們眼巴巴地望著,卻沒有人敢像香奈兒一般嘗試。
馬背上的香奈兒瀟灑肆意,驕傲而又自信。她穿著自己喜歡的衣服,做著自己喜歡的事,這一刻她才是一個完整的自己。
實際上,比起優雅或者獨立,更能體現她的特殊氣質是“敢”。她可以不顧偏見,毅然跨上馬背,也可以打破束縛,展現自己獨特之處。她有一種敢于反抗、敢于打破傳統、敢于展現自我的勇氣。
當時的香奈兒真的是個異類或者怪胎嗎?那些表面上對她的穿著嗤之以鼻的名媛們私底下卻在討論她的衣服是從哪里定做的,她的帽子是從哪里買的,香奈兒只不過是做了她們想不到更不敢想不敢做的事情。
如同所有的天才和與眾不同的人一樣,香奈兒身上自帶偏執狂的特性。她有著自己擅長的領域,并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在這一領域掀起一番驚濤駭浪。她天生就是勞碌命,過不了清閑的生活,這也正是她骨子里所帶的倔強和自尊的驅使。她不喜歡一輩子靠男人,她要獨立自立。
這樣一位女騎師,她在馬背上就已經預言了新的時尚潮流。
這個在修女院長大的女孩,用自己的方式在傳遞著關于時尚、關于潮流的新認知。這時的她也許僅僅是為了好奇和舒適,但是,這預示著屬于香奈兒的時代開始了……
開一家小店,向著太陽的方向
男權主義盛行的時代,女子似乎必須依靠男人而生存。于是,很多女子擠破頭都想要嫁給某個富貴公子,以確保自己來日衣食無憂,平民如此貴族也不例外。
香奈兒曾描述過這樣一個情景:一群衣著華麗的女人穿梭在宴會之中,她們時不時悄悄打量著某一位男士,或者為自己選擇佳偶,或者為女兒選擇如意郎君。她們奔波于大大小小的宴會場,似乎挑選男人是一件極其重要的大事。
那個時代,女人們的思想就禁錮于此,只要自己所依附的男人強大,就沒有什么可以擔心的。殊不知,這樣的生活才是最不穩定的,世界上最可靠的從不是男人,而是女人自己。
在那個時代,這種超前的思想不止香奈兒一位女性擁有,但敢于付諸行動的卻只有香奈兒。
1908年,香奈兒已經在巴勒松的莊園里度過了三個安逸的春秋,她感覺自己已經身心俱疲,她知道自己不能再過這樣看人臉色花錢、依靠男人的日子了。
香奈兒逐漸對這種生活失去了新鮮感。帽子的大受歡迎令她產生了新的想法——做一名職業的帽子設計師。香奈兒知道這一步看似簡單,卻不容易跨出去。
香奈兒獨立女性的氣質在此刻完全凸顯出來了。與別的女人不同的是,她不會也不愿意去享受奢靡卻毫無意義的生活,她更樂意自己去創造生活。
太陽慢慢從地平線升起,縱身一躍跳上了枝頭,香奈兒決定開始尋找新的生活。她想擁有屬于自己的事業。
香奈兒又一次向巴勒松提到過她要開店的想法,毫無意外,巴勒松強烈反對,因為如果他同意了香奈兒開店的請求,就要在資金方面為她作擔保,對于這樣平白無故增加風險的事,聰明的巴勒松又怎會心甘情愿;再加上香奈兒堅持要把店面開在巴黎,這樣一來就會遠離貢比涅,這讓巴勒松非常不滿。
巴勒松認為,香奈兒開店的想法只是一時興起,過了這一陣也許就會慢慢忘記,只是他沒想到香奈兒這一次比任何時候都要堅定都要有毅力。
一連幾個月,香奈兒每天都在巴勒松的耳邊反復提自己開店的打算。禁不住軟磨硬泡,巴勒松勉強答應香奈兒可以在貢比涅開一家小帽店。但香奈兒沒有滿足,她的眼神卻無比篤定——必須將店面開在巴黎街頭,兩人不歡而散。
在這之后的一段時間里,香奈兒每天想的都是怎樣說服巴勒松,而大概是為了躲避香奈兒的糾纏,巴勒松去了阿根廷。誰也沒想到的是,巴勒松的離開,卻成了香奈兒事業的開始,因為此時,她遇到了一個從心底里贊美和欣賞她的男子,那就是香奈兒的一生摯愛——亞瑟·卡佩爾。
諷刺的是,亞瑟·卡佩爾與艾蒂安·巴勒松是好友,兩人在生意上有合作,而香奈兒也正是通過巴勒松的介紹與亞瑟·卡佩爾相識,并慢慢成為知己的。
我們無從得知,在巴勒松不在的時候,他與香奈兒之間發生了什么。但正是在他的支持和鼓勵下,香奈兒下定了決心,離開了貢比涅這座禁錮她的牢籠,奔向了時尚浪漫的巴黎。相較于安逸無憂的生活,香奈兒選擇了奔波,選擇了自由,更是選擇了愛情,選擇了獨立。
有人說,從巴勒松到卡佩爾,香奈兒不過換了一個男人,有什么不一樣。當然不一樣!如果香奈兒繼續和巴勒松在一起,那么她一輩子只能是一個上不了臺面的情婦,沒有未來,沒有夢想,更沒有尊嚴。卡佩爾卻不同,他理解和尊重香奈兒,樂于在事業上支持她。
卡佩爾對女性從來沒有偏見,他曾說很長時間以來女性不被尊重和重視,被自己的丈夫看作低等動物、拖累甚至是玩物,但是現在女性已經慢慢覺醒,開始將自己從傳統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對于通過取悅別人還是依靠自己養活自己,女性有權利做出自己的選擇。
實際上,三人之前在巴勒松的莊園也曾探討過香奈兒開帽子店的問題。在卡佩爾的幫助下,巴勒松許諾可以將他位于巴黎馬勒塞布大道上的公寓借給香奈兒使用。這在當時其實僅僅是一個搪塞之言,但現在卻成了香奈兒事業的起點。
在卡佩爾的幫助下,香奈兒來到了巴黎,把巴勒松的公寓作為自己的店面,資金則由卡佩爾解決,就這樣,香奈兒的帽子店終于開業了。
一段時間之后,巴勒松知道了香奈兒和卡佩爾的關系,但他表現得十分紳士。他沒有切斷與兩個人的聯系,也沒有收回給香奈兒使用的公寓,而是任由三人保持這種微妙的關系。
巴勒松的公寓位于巴黎繁華的馬勒塞布大道上,有著很多潛在客戶。
就像從石縫中鉆出的小草,經過漫長的等待和在黑暗中的堅持,香奈兒終于迎來了屬于自己的春天,也找到了自己存在的價值和生活的意義。
忙碌的日子總是過得很快,香奈兒享受這樣的生活。她沉醉于設計,癡心于工作,偶爾閑暇時會與卡佩爾約會,享受與愛人的甜蜜時光。在她看來這才是一個女人該有的模樣。
風掠過,花半開,春天的氣息撲面而來,香奈兒和她的小店開始在陽光下,在春天里茁壯成長。
改變時尚的風向標,從一頂帽子開始
一頂帽子,可以如此傳奇。
香奈兒和帽子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聯系,可以說正是帽子成就了香奈兒。香奈兒作為一名普通的紡織女工,能夠在穆蘭小鎮混得不錯,依靠的是裝飾帽子帶來的小小名氣,但是,小地方畢竟只是小地方,時尚的風怎么吹也吹不起來,更別說引領新的時尚潮流了。
在貢比涅莊園曾發生過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直到很久以后香奈兒回想起來時還歷歷在目。
在離開小鎮來到巴勒松的莊園之后,香奈兒看到這里的貴婦們每天都戴著翎羽裝飾的帽子。這樣的帽子華貴,優雅,卻繁雜,千篇一律,她覺得有點滑稽可笑,于是就產生了新的想法。
當時巴勒松的哥哥雅克曾不止一次地勸說香奈兒一定要努力討好巴勒松,以便能成為他的妻子。而那時的香奈兒已經認清自己的處境,已不再對巴勒松抱有任何幻想,她一心只想著自己如何能夠出去工作,所以她明確地告訴雅克,自己不想成為巴勒松的妻子。
雅克像是完全為香奈兒著想,他對香奈兒的冷漠態度十分不滿,并警告她,如果不聽自己的話,她將來會過得很慘。香奈兒則認為他的想法可笑之極,告訴他自己現在唯一想做的就是自食其力,而不是整天被圈禁在這里。
雅克則表示香奈兒的想法太不切實際,因為他覺得香奈兒什么都不懂,還假裝很厲害的樣子。
事實上,在莊園的許多客人和巴勒松的眾多情婦中,有很多人都十分青睞香奈兒在聚會時戴過的帽子。她們私底下不停地打聽,這樣簡單俏皮卻又富有個性的帽子是從哪里買的。
而雅克對這樣的事情并不知情,所以在他眼里,香奈兒只是一個普通的情婦,只得依靠男人生活度日,至于他為什么像兄長般勸說香奈兒,這就無從得知了。
香奈兒設計的帽子到底是怎樣的呢?在她跟巴勒松的一次談話中,非常詳細地描述了它。傳統的貴族女帽為了顯示主人地位的高貴,使用過多的裝飾物,最終呈現的效果則是煩瑣而累贅。
香奈兒便以此為突破口,將帽子簡潔化。香奈兒所設計的帽子以最簡單的平頂硬草帽為基礎,裝飾物以飄帶、蕾絲為主,并將帽檐的形式做了一定的調整,既簡單又不失優雅,而且更加實用。
有一次,艾米麗·安娜請求香奈兒給她設計一頂帽子,香奈兒根據艾米麗·安娜自身的特點設計了一頂符合其氣質的獨一無二的帽子。艾米麗·安娜看到的第一眼就深深喜歡上了它,并迫不及待地戴出去炫耀,還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產生這樣的效果讓香奈兒頗有成就感,她在小鎮時設計的帽子受到了追捧,但她沒想到的是,這些貴婦們也會對這樣的帽子感興趣。當那些貴婦知道香奈兒的帽子出自她自己的手之后,都紛紛跑過來請求香奈兒裝飾自己的帽子。這些帽子成了她們的新寵。
從棄女到情婦,香奈兒從未變過的就是對夢想與未來的追求,她善于發現需求,也懂得如何抓住機遇。
在當時的法國,女帽作為女性服飾裝扮的重要部分,一直以來都占據著重要位置。追求時尚、愛慕裝扮的女人們,無論何時何地都要戴上一頂自認為完美的帽子。賽馬、聚會、拍照、畫像,只要是能夠展現自己的時刻,帽子必須如影隨行。
也正是如此,帽子的裝扮就顯得尤為重要。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帽子是獨一無二的,是最好看的。小小的帽子似乎變成了沒有窮盡的儲物間,不管是五顏六色的羽毛,還是精致的標本,又或者是漂亮的花卉,只要能使得自己的帽子引人注目,她們就會把所有精巧的東西堆砌在上面。
但最終呈現的效果不免喧賓奪主。
于是,香奈兒用一頂帽子改變了時尚風向標。
無論是在貢比涅莊園還是置身于巴黎的寬廣街道,人們對于時尚的需求并沒有太大的改變。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貢比涅莊園是一個小型的上流社會。它不是完全沒有時尚因素的落后鄉村,相反它是最能反映時尚需求的一個縮影,因為在那里來往的人們非富即貴,他們同樣也是追求時尚的先行者。
因此,在巴黎,香奈兒依舊沿用在貢比涅莊園的設計理念——簡單實用、優雅端莊。她買來了更多普通的平頂帽,在此基礎之上加入自己的想法和設計元素。
香奈兒最初的客戶只是在莊園里認識的朋友和巴勒松的一些情婦,后來他們也會帶著自己的朋友來。就這樣口口相傳,香奈兒的小小帽子店有了更多的客人,名氣也越來越大。但是香奈兒想要的遠遠不止這些。
她明白自己要想在時尚界占據一席之地,僅憑現在的本事是不夠的,她要不斷努力學習,不斷吸取經驗,不斷拼搏進取。
當你在做一件正確的事情時,向來都不會孤軍奮戰,總會有人在不起眼的角落里默默關注和支持你。
香奈兒的好學精神吸引了一位年輕的設計師。這位設計師曾在巴黎一家有名的女帽廠工作,可以說十分有經驗,縫紉技術也很精湛。
由此香奈兒的生意更加火爆起來,不過這也僅限于小范圍之內,香奈兒尚且沒有能力顛覆時尚的走向。當時引導巴黎時尚潮流的是一位名叫保羅·普瓦瑞的設計師,他憑借自己的作品從年青一代中脫穎而出,受到了大眾的追捧。與他相比,香奈兒便遜色了許多。
但是香奈兒并不認同他的設計,我們可能會認為她是出于嫉妒,不過之后,香奈兒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她是出于專業眼光。對此,香奈兒表示:“我崇尚美,但是討厭徒有其表的東西。”
像保羅·普瓦瑞設計的那種換湯不換藥的帽子尚且能成為引領時尚潮流的標志,香奈兒的心中又有了無盡的遐想,她要讓自己的設計成為時尚的標桿。
于是,香奈兒開始不遺余力地為自己的帽子做宣傳。不僅自己戴著在大街上漫步,就連和卡佩爾約會都不會放過。特立獨行的人向來引人注目,更何況香奈兒。
那時的香奈兒就已經知道“名人”帶來的效應,她讓參加演出的朋友戴上帽子為自己宣傳。與此同時,卡佩爾竟說服了著名歌劇院的演員戴上香奈兒的帽子演出,或許真正的原因是,她們也喜歡香奈兒的帽子。
就這樣,在明星效應的推動下,時尚的風向標徹底發生了轉變,“可可·香奈兒”成了巴黎大街上流行的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