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
玄宗既召見一行①,謂曰:“師何能?”對曰:“惟善記覽。”玄宗因詔掖庭②,取宮人籍以示之。周覽既畢,覆其本,記念精熟,如素所習。讀數幅之后,玄宗不覺降御榻,為之作禮,呼為圣人③。
先是一行既從釋氏,師事普寂于嵩山④。師嘗設食于寺,大會群僧及沙門⑤,居數百里者,皆如期而至,聚且千馀人。時有盧鴻者⑥,道高學富,隱于嵩山,因請鴻為文,贊嘆其會。至日,鴻持其文至寺,其師受之,致于幾案上。鐘梵既作⑦,鴻請普寂曰:“某為文數千言,況其字僻而言怪,盍于群僧中選其聰悟者⑧,鴻當親為傳授。”乃令召一行。既至,伸紙微笑,止于一覽,復致于幾上。鴻輕其疏脫,而竊怪之⑨。俄而群僧會于堂,一行攘袂而進⑩,抗音典裁k,一無遺忘。鴻驚愕久之,謂寂曰:“非君所能教導也,當從其游學。”
一行因窮大衍l,自此訪求師資,不遠數千里。嘗至天臺國清寺m,見一院,古松數十步,門有流水。一行立于門屏間,聞院中僧于庭布算,其聲簌簌。既而謂其徒曰:“今日當有弟子求吾算法,已合到門,豈無人道達耶?”即除一算,又謂曰:“門前水合卻西流,弟子當至。”一行承言而入,稽首請法n,盡受其術焉,而門水舊東流,今忽改為西流矣。
邢和璞嘗謂尹曰o:“一行其圣人乎p?漢之洛下閎造《太初歷》q,云:‘后八百歲當差一日,則有圣人定之。’今年期畢矣,而一行造《大衍歷》正其差謬,則洛下閎之言信矣。”
一行又嘗詣道士尹崇,借揚雄《太玄經》r。數日,復詣崇,還其書。崇曰:“此書意旨深遠,吾尋之數年,尚不能曉。吾子試更研求,何遽還也?”一行曰:“究其義矣s。”因出所撰《太衍玄圖》及《義訣》一卷以示崇。崇大嗟服,曰:“此后生顏子也t。”
至開元末u,裴寬為河南尹v,深信釋氏,師事普寂禪師,日夕造焉。居一日,寬詣寂,寂云:“方有小事,未暇款語,且請遲回休憩也w。”寬乃屏息,止于空室。見寂潔正堂,焚香端坐。坐未久,忽聞叩門,連云:“天師一行和尚至矣。”一行入,詣寂作禮,禮訖,附耳密語,其貌絕恭,但頷云:“無不可者。”語訖禮,禮訖又語,如是者三,寂惟云:“是,是,無不可者。”一行語訖,降階入南室,自闔其戶。寂乃徐命弟子云:“遣鐘,一行和尚滅度矣x。”左右疾走視之,一行如其言滅度。后寬乃服衰葬之y,自徒步出城送之。(《怪術》)
【注】
① 一行(683—727):俗姓張,名遂,昌樂(今河南南樂)人。少聰敏,博覽經史,尤精歷象、陰陽、五行之學。年二十一,隱于嵩山,以普寂為師。開元五年(717)入京。九年,受命改行歷法。十三年,撰成《大衍歷》草稿。十五年卒,年四十五。《舊唐書》卷一九一有傳。 ② 掖庭:宮中官署,掌宮人事。 ③ 圣人:對佛、菩薩等得道者的尊稱。 ④ 普寂(650—739):俗姓馮,河東(今山西永濟)人。從神秀學禪法,盡得其道。開元初,居嵩山嵩陽寺,徒侶甚眾,天下好禪者皆稱受法其門。生性凝重寡言,持戒清慎,為世人所稱。以開元二十七年(739)寂于上都興唐寺,壽八十九。《舊唐書》卷一九一有傳。 ⑤ 沙門:泛指佛教僧侶。 ⑥ 盧鴻:一作盧鴻一,字浩然,范陽(今北京西南)人,徙居洛陽(今屬河南)。博學能詩,善書法,尤工于畫山水樹石。隱于嵩山,開元初,玄宗屢次征召,不赴。六年(718),至東都洛陽,拜諫議大夫,固辭還山,授徒以終。《舊唐書》卷一九二、《新唐書》卷一九六有傳。 ⑦ 梵:誦唱佛經。 ⑧ 盍:何不。 ⑨ 竊:暗中。 ⑩ 攘袂:揎袖捋臂,奮起的樣子。 k 抗音典裁:高聲裁斷。 l 大衍:“大”即大數;“衍”即演,指用大數以演卦。這里也可指造《大衍歷》。《易·系辭上》:“大衍之數五十。”韓康伯注引王弼曰:“演天地之數,所賴者五十也。”孔穎達疏引京房說:“五十者謂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也。”一行用《易》大衍之數立說,故所造歷名《大衍歷》。 m 天臺國清寺:在今浙江天臺山。 n 稽首:跪拜禮。 o 邢和璞:唐初術士,喜黃老之學,著有《潁陽書》。事見《新唐書》卷二〇四。尹愔:秦州天水(今屬甘肅)人。博學,尤精《老子》。初為道士,玄宗召對,拜諫議大夫、集賢院學士,專管集賢院、國史館圖書。開元末卒。《新唐書》卷二〇〇有傳。 p 其:句中語氣詞,表示反問。 q 洛下閎:即落下閎,字長公,巴郡閬中(今屬四川)人。漢武帝時,與鄧平、唐都合作創制《太初歷》。事見《史記》卷二六《歷書》,《漢書》卷二一上《律歷志》。《太初歷》:我國第一部有完全文字記載的歷法。秦統一中國后,在全國頒行統一的歷法,即顓頊(zhuān xū)歷。顓頊歷行用夏正,以十月為歲首,歲末置閏。一直延用到漢武帝元封七年(前104),始改用洛下閎等創制的新歷,并改此年為太初元年。后人稱為《太初歷》。《太初歷》以正月為歲首,以沒有中氣的月份為閏月,使月份與季節配合得更為合理。 r 《太玄經》:西漢揚雄撰。體例模仿《周易》,試圖運用陰陽、五行思想及當時的天文歷法知識,以占卜的形式來解釋世界,其中包含有一些辯證法觀點。 s 究:明白。 t 顏子:指顏回(前521—前490),孔子的弟子。字子淵,也稱顏淵。在孔子弟子中以德行著稱,后世儒家尊為“復圣”。 u 開元:唐玄宗李隆基年號(713—741)。 v 裴寬(681—755):絳州聞喜(今屬山西)人。開元二十一年(733)為戶部侍郎。遷吏部,出為蒲州刺史。徙河南尹,不屈附權貴,有政聲。《舊唐書》卷一〇〇、《新唐書》卷一三〇有傳。河南尹:河南府(今河南洛陽)行政長官。 w 遲回:滯留。 x 滅度:梵語涅槃的意譯,指僧人死亡。 y 衰(cuī):一種喪服。绖(dié):用麻做的喪帶,系在頭上或腰上。
【評】
一行從開元十三年(725)起開始編制新歷,經過兩年時間寫成初稿,定名為《大衍歷》。一行不幸逝世,年僅四十五歲。初稿后經張說和歷官陳玄景等整理成書,于開元十七年頒行全國。開元二十一年,《大衍歷》還傳入東鄰日本,行用近百年。據天文學家研究測定,當初洛下閎等人創制的《太初歷》,采用135個月為一交食周期,一周期中太陽通過黃白交點二十三次,兩次為一食年,即一食年等于346.66日,比今測值346.62日大0.04,這樣長期積累下來,誤差便會很大。洛下閎自己也知道《太初歷》存在缺點,所以有預見性地說“后八百年當差一日”。一行的《大衍歷》以定氣(將周天平分為二十四等分,太陽每到一點為一個節氣)編太陽運動表,為了解決兩個節氣之間實際時間的不等,還在計算中使用了不等間矩的二次差內插法。經過檢驗,《大衍歷》不僅比《太初歷》,而且比唐代已有的其他歷法都更為精密。事實說明,一行既是一位佛學家,又是一位天文學家。這里的幾則記載則有關他的成長與成名。首先,他有著驚人的記憶力和悟性,可謂一目十行,過目成誦。其次,他除了天賦聰敏,還能夠廣求名師,刻苦學習,先后在嵩山和天臺山學習佛教經典和天文數學。后來他的佛教譯述很多,成了密宗的領袖人物。他的天文數學成就亦很高,在計算行星的不均勻運動時,《大衍歷》使用了具有正統函數性質的表格和含有三次差的近似的內插公式,這在數學上也是一個創舉。一行的事例告訴我們,一個人的成功單靠聰悟的天賦是不夠的,更重要的還要有“不遠數千里”訪師學藝的勤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