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拔力國
撥拔力國①,在西南海中,不食五谷,食肉而已。常針牛畜脈取血,和乳生食。無衣服,唯腰下用羊皮掩之。其婦人潔白端正②,國人自掠賣與外國商人,其價數倍。土地唯有象牙及阿末香③,波斯商人欲入此國④,團集數千,赍彩布,沒老幼共刺血立誓,乃市其物。自古不屬外國。戰用象牙排、野牛角為矟⑤,衣甲弓矢之器,步兵二十萬。大食頻討襲之⑥。
【注】
① 撥拔力國:一作弼琶啰國(《諸蕃志》卷一),其地在今非洲索馬里沿海的柏培拉。 ② 其婦人潔白端正:據考,撥拔力國原是白種人之一支派含族人,在穆斯林征服各國前,居于地中海南岸肥沃之狹長地帶。(見楊博文《諸蕃志校釋》) ③ 阿末香:一種香料,又名龍涎,即抹香鯨的分泌物。 ④ 波斯:我國史籍中所稱波斯有二,一在西亞,即今之伊朗,一在南海,即今蘇門答臘島的東北岸一帶。這里指后者。 ⑤ 矟(shuò):兵器,長矛、槊。 ⑥ 大食:唐對阿拉伯帝國的稱呼。
【評】
這則記載是我國史籍最早記載撥拔力國的史料,后來《新唐書·西域傳下》大食傳中亦稱:“海中有撥拔力種,無所附屬。不生五谷,食肉,刺牛血和乳飲之。俗無衣服,以羊皮自蔽。婦人明皙而麗。多象牙及阿末香,波斯賈人欲往市,必數千人納氈劖血誓,乃交易。兵多牙角,而有弓、矢、鎧、矟,士至二十萬,數為大食所破略。”這顯然是《酉陽雜俎》記述的摘要。再后來南宋的趙汝適在其所著《諸蕃志》中,才有了新的說法。《諸蕃志》卷上《弼琶啰國》說:“弼琶啰國,有四州,馀皆村落,各以豪強相尚。事天不事佛。土多駱駝、綿羊,以駱駝肉并乳及燒餅為常饌。產龍涎、大象牙及大犀角。象牙有重百馀斤,犀角重十馀斤。亦多木香、蘇合香油、沒藥,玳瑁至厚。他國悉就販焉。又產物名駱駝鶴,身頂長六七尺,有翼能飛,但不甚高。獸名徂蠟,狀如駱駝,而大如牛,色黃,前腳高五尺,后低三尺,頭高向上,皮厚一寸。又有騾子,紅、白、黑三色相間,紋如經帶,皆山野之獸,往往駱駝之別種也。國人好獵,時以藥箭取之。”這里所說的“駱駝鶴”、“徂蠟”和有紋帶的“騾子”,分別指今駝鳥、長頸鹿和斑馬。與唐朝人乃至北宋人相比,南宋時對今非洲索馬里一帶已有了更多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