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理氣思想概論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生于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死于宋寧宗慶元六年(1200)。朱熹祖籍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他的父親因仕于福建,即居住在福建,朱熹生于福建的尤溪,長期居住在崇安、建陽講學,因此傳統稱他的學派為“閩學”。朱熹是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國學術史上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
朱熹早年泛濫辭章,出入佛老,對各種學問有著極為廣泛的興趣。據記載,朱熹青年時赴進士考試,臨行時他的老師檢查他的行李,結果發現他的全部行裝中唯一的一本書竟是當時一個著名禪師的語錄《大慧語錄》。這個故事的細節也許還可以進一步考證,但也足以說明青年時代的朱熹對佛教的熱心追求。
朱熹十九歲中進士第,后任泉州同安縣主簿,同安既歸之后,從學于楊時的再傳弟子李侗,從此走上了道學的發展道路。后來又曾任樞密院編修官、秘書省秘書郎。他還先后在江西的南康、福建的漳州、湖南的潭州(在今長沙)做過最高行政長官,有過不少實績。每至一處,興政之余,從不忘聚徒講學,在當時是最有聲望的學者。紹熙五年,他六十五歲時,被召入都,除煥章閣待制兼,可是為時很短。此后,由于他卷入當時的政治斗爭,被當權者奪職罷祠,他和他的學派被誣稱為“偽學”,受到了很大壓制。
朱熹的社會政治思想是要求正君心,立綱紀,親忠賢,遠小人,移風易俗,改變社會不良風氣;認為這是富國安民、恢復中原的根本。有一次他奉召入都,路上有人對他說,皇帝不喜歡什么“正心誠意”,你見了皇帝切勿以此為言!朱熹嚴肅地回答:“吾平生所學,惟此四字,豈可隱默以欺吾君乎?”[1]宋孝宗晚年對朱熹的意見也還是重視的,有一次朱熹上封事,論天下六大急事,疏入時孝宗已就寢,“亟起秉燭,讀之終篇”[2]。
朱熹平生不喜做官,常屢召不起,以各種理由辭免,所以他登進士第后五十余年中,“仕于外者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3],其余時間主要在福建崇安、建陽一帶著書講學。他少時家貧,后因很少做官,生活窮窘,學生遠近來學,自負糧食,常無肉菜,僅“脫粟飯”而已。盡管如此,他和他的學生們不以此為意,著書與講學是他一生最大的樂趣。
朱熹把《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合編為“四書”,使“四書”成了宋以后高于“五經”的經典體系,他一生致力于“四書”的詮釋,具有很高的造詣,這是后來他對“四書”的解釋被奉為科舉考試標準的原因。他以繼承伊洛傳統為己任,以二程思想為基礎,充分吸收北宋其他理學思想家的思想營養,建立了一個龐大的“理學”的體系,他的著作極為繁富,其中重要的有《四書集注》《四書或問》《周易本義》《太極解義》《西銘解義》等,他的講學語錄《朱子語類》就有一百四十卷,他的文集《朱文公文集》亦有一百二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