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恰同學少年:北大青年的關注、聲音和責任(上下)
- 《北大青年》報社
- 1417字
- 2020-05-22 18:42:15
序
1998年,既是北京大學建校100周年,也是《北大青年》創刊之年。兩者相契,《北大青年》所想展現的便是北大青年。
什么是北大青年?它使用了“北大”和“青年”兩個極具力量的詞匯。
北大,是中華之中流砥柱。風云際會,翻開北大的校史便是一本微縮的中國近現代史教科書。沙灘紅樓曾聆聽黑暗里的悲憤吶喊,西門前的石獅曾帶領黎明前的沖鋒陷陣,未名湖輕撫困境中的傷痕,讓博雅塔見證突圍與發展。歷史不言,如同北大的每一塊磚石、每一棵草木,只需靜默屹立,就可得到人們的崇拜。
青年,是時代之先鋒力量。一代又一代北大人,為求學而皈依,為報國而出發。那些留下或沒留下名字的青年們,被熔鑄成共同的身影。為實現自我,更為復興祖國,流淌熱血,揮灑苦汗。他們或啟民智,或打江山,或探真理,或創財富。他們被后來人稱為校友,視作榜樣。將接力棒穩穩地傳遞下去,綿延百年。
時間走過留下歷史,是北大草木枯榮輪回中的不變傲骨,是青年長出青須白發后的不忘初心。一切過去的偉岸意義都沒有我們的參與,這是我們誠惶誠恐的來源,但一切現在與未來可能的意義都與我們相關,這是我們對過去的回答。所以,我們接過來自偉岸的沉重,以屬于我們的青年時代的方式,穿越歷史的目光與校園的日常。
永遠的北大青年,不忘北大身份,不改青年本色。
什么是《北大青年》?
“我們的關注,我們的聲音,我們的責任”。是我們的總結,我們的傳承,我們的鞭策。
注目平凡。詩意的生活和瑣碎的煩惱并行,偉大的人物和微小的沙粒并存,我們早知這一切都是有意義的。而當我們體味詩意生活的衣食住行,感受偉大人物的喜怒哀樂,我們又知世上萬物皆歸平常。再當我們對瑣碎煩惱深入探尋,對微小沙粒仔細摩挲時,我們才知平凡才是偉大的起源。聚焦燕園事,關注身邊人。是我們的情懷,也是我們的行動。
聲發個性。20歲左右的時光,書生意氣,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揮斥方遒。浸潤在北大兼容并包的氛圍中,享受著思想自由的權利。放下高考佼佼者的標簽,拒絕死讀書的刻板印象,我們是一群享受生活、改變生活、創造生活的弄潮兒。我們的生活精彩別致,我們的思考深刻獨特,我們就是我們。
責擔時代。北大的校徽有一人背負二人之像,象征北大人肩負重任。一代又一代北大人在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口號下,奮力前行。歷史長河中的驚心動魄,世界角落里的跋山涉水,萬千面容上的勤奮堅毅,在筆下被刻畫,被銘記。我們牢記使命,同時記錄完成使命的人。因為北大青年的分量,我們一直在路上。
至于《北大青年》的歷史,已模糊為寥寥幾行,記錄重要節點。
2009年1月1日,《北大青年》棄紙上網,成為校媒第一份電子日報。趕上了互聯網浪潮的我們在4年后再感力不從心。移動互聯網席卷而來,傳統的網站顯然已經提不起讀者點擊的興趣。甚至來不及彷徨,2013年10月25日,我們果斷全新上線微信平臺。走過一年有余,我們感激這著險棋,華麗轉身。
越久遠的過去,就如同這個園子的過去一樣,值得大說特說但又過于老套,不及如今所能親歷的迅猛變化和創新探索,掌控住我們的每一個感知細胞。
于是乎,這段起落中的陣痛與新生讓我們覺得是時候留底紀念,將微信平臺上線以來的優秀稿件集結出版。
說來尷尬,為了留下微信時代的精彩,我們還是只能依靠被我們拋棄的鉛墨。這似乎也提醒了我們,自詡在微信時代取得的成功,可能有微信強大力量的加持,但絕不可能僅限于此。
時代無論怎么變,總有一些堅固的東西,不會煙消云散。當翻開這本鉛墨所印的書,或許你也還能有所得、有所愛。
《北大青年》報社
2015年4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