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本書的緣起于2012年,中國的民間機構參與地球峰會——“里約+20峰會”,并組織“綠色中國,競跑未來”系列活動[1]。這是自1992年里約峰會后,中國民間機構第一次獨立組織參與這十年一次的“地球峰會”。

其時,與會的六家[2]關注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中國民間機構,決定合作撰寫《中國可持續發展回顧和思考1992—2011:民間社會的視角》報告,從民間視角回顧中國20年可持續發展進程。此報告在里約大會上以中英文發布,作為唯一的中國民間視角的綜合報告,受到關注。

被譽為聯合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會議之一的里約+20峰會,雖然吸引了來自超過100個國家的首腦和5萬名各領域的代表參與,但是其成果卻令人失望。49頁的協議并沒有給出如峰會口號所說的“我們期望的未來”。人類社會走向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依然遙遠而艱難。峰會上以聯合國環境署等機構力主的“綠色經濟”框架,雖然令人欽佩與向往,但是在現實中仍須實證和擴展。

2013年,經與北大出版社商議,為了讓國內更多的讀者了解中國可持續發展的狀況,決定把報告重新整理,立意“綠色經濟”,并由項目組的趙昂組織作者將選出的文章進行完善和補充。

發起此民間報告的初衷,是為了記錄在中國可持續發展的領域內,以民間的行動者和行動型研究者的角度,所看到的進展、努力、積攢的經驗以及面臨的瓶頸。每個章節都引述了該領域20年來的大事記。而作者從民間和參與實踐的角度,采訪了近百位從民間推動可持續發展和綠色經濟的行動者,報告的視角相對真實、獨立和多元。

需要指出的是,報告所述的20年,也是中國民間組織起步與發展的20年。20年前的里約峰會,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中國民間機構參會。里約+20峰會上,不僅有民間機構,且聯合企業、青年組織和基金會,共80余人,組織了“綠色中國,競跑未來”的系列活動。這些合作的過程,信任的構建,以及在全球視野下看待中國的可持續發展與綠色經濟的嘗試,都是珍貴的經驗和種子。

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對自然環境帶來的壓力和影響在世界經濟發展史上可謂空前絕后。進入21世紀的第二個10年,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也迫使中國政府對持續了30年的增長模式進行反思和調整。在國際社會倡導“綠色經濟”[3]的大背景下,中國的決策者和其他社會利益群體也開始討論、嘗試實踐這一發展模式。在關于中國綠色經濟轉型的討論中,來自社會第三部門——公民社會組織的聲音非常重要,因為它提供了一種相對獨立、較少被既有利益格局糾纏和拖累的視角和訴求。然而公民社會在綠色經濟轉型上的思考其實被輿論關注較少,本書希望改變這種狀況。全書十八篇文章表達了公民社會在綠色經濟轉型方面的認知和建議,旨在推動全社會在如何實現中國經濟綠色轉型上的理性討論和實踐探索。

障礙和機會常常是人們在分析經濟發展模式轉變的可能性時采用的視角。兩者究竟哪個是主要問題,或者說哪個方面更被作者關注和闡釋,受到所討論議題目前發展狀況的影響,特別是與歷史相比較,現狀有多大的改變,是前進,還是后退等。當然,作者對于實現轉型的前景所持態度也會影響文章的側重點。而這恰恰體現出文章的個性,即每個作者基于對經濟發展模式的反思和相關實際工作經驗的積累對綠色轉型實現的認識不盡相同。我們也期待這樣較為豐富的表達能使讀者在閱讀和思考中體會到立體的共鳴。

下面就來簡要介紹本書的內容。

涉及理念和制度設計的發展范式的轉變是真正實現綠色經濟不可或缺的條件,但舊的發展范式被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新的發展范式替代顯然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在中國當下復雜的發展情景下,本書的總論《舊的發展范式下的綠色經濟》認為舊的范式一方面具備潛力來推動綠色經濟,另一方面也限制和阻礙新的范式的出現和形成??傉撟髡呋谝环N務實的態度表達了對于中國在現階段推進綠色經濟所面臨的復雜性的觀察,同時也提出一個大膽的問題——隨著全球范圍內具有戰略前瞻性的公民思想和行動的不斷涌現,推動綠色經濟是否可以促進舊的發展范式向新的發展方式的轉變呢?讀者或許可以帶著這個問題,在之后每一個章節中尋找回答這個問題的線索和證據。

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資源和能源約束問題,綠色經濟轉型無法真正推進和實現。本書涉及這方面的議題較多,在第一部分“資源和能源”中,我們討論了氣候變化(第一章)、能源(第二章)、水資源(第三章)、森林資源(第四章)、土地荒漠化(第五章)、生物多樣性保護(第六章)和自然保護區(第七章)。以上議題都是中國發展中面臨的棘手難題。從各章作者的總結來看,在氣候變化、森林資源、土地荒漠化、自然保護區等問題上,中國還是取得了相當的成績,在調整治理機制、增加資金投入等條件下,可以有效應對挑戰;而在能源、水資源、生物多樣性問題上,作者們認為若非深層次體制變革,綠色經經濟轉型的障礙難以去除。

在第二部分“經濟和技術”里,本書討論了土地的利用和規劃(第八章)、可持續消費和生產模式(第九章)、工業的綠色轉型(第十章)、財政金融政策(第十一章)以及環境友好技術轉移(第十二章)等。作者分析了土地利用和規劃制度的嚴重缺陷,提出了改革征地制度和政府經營土地制度的建議。涉及土地制度改革核心的土地所有權問題在文中并未討論,當然,無論對哪位作者,討論這個問題并非易事。第九、十、十一章討論的議題有較高的關聯性。創新、競爭和投資是這幾章重點討論的內容,各位作者在具體政策改變的操作方面給出了實施措施。第十二章重點從政府和市場角色互補的角度來觀察如何使環境友好技術轉移幫助中國加速綠色經濟轉型。

綠色經濟轉型面對愈加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本書第三部分“環境污染治理”中,重點討論了大氣污染(第十三章)和城市固體廢棄物管理(第十四章)。水資源(第三章)也涉及一些水污染的問題。與公民生活息息相關的空氣污染和垃圾管理集中顯示出中國的經濟增長帶來高昂的環境和社會外部成本,公眾付出的健康損失代價前所未有。第十三章和十四章在借鑒國際經驗的基礎上,提出的政策建議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眾多在此領域工作的公民社會組織的認知能力和水平。

討論綠色經濟轉型自然不能回避社會公正,綠色經濟不僅促進人類福利改善,也應帶來社會公平。在“社會公平”(第四部分)中,本書著重討論了促進社會公平的兩個方面:在經濟上消除貧困(第十五章)和在決策中促進有效的公眾參與(第十六章)。這兩章都突出了在促進社會公正問題上公民社會所具有的無法替代的作用。提供支持內生減貧能力提升的環境和保障公民參與政策制定的權益皆是促進和實現社會公平的必由之路。

本書第十七章討論了國家能力建設和國際合作對綠色經濟轉型的作用。文章強調以善治為核心目標的國家能力建設和以共贏為原則的國際合作是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要素,也是推進中國經濟綠色轉型的基本條件之一。因此作者在政策建議中將加快政治改革速度和落實協調有效的頂層設計放在優先的位置。

在此,感謝原報告的六家發起機構和支持機構[4]。感謝各位作者從寫作之初到現在,將近兩年的時間里,數次修改稿件。感謝趙昂承擔繁重的終稿修改任務。感謝報告協調小組的盧思騁、李翔、徐嘉憶、劉彥君等里約工作小組的同事們的工作和努力。感謝北京大學呂植老師、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協會的楊富強老師,和中外對話的劉鑒強老師、天下溪的王小平、三聯出版社的張志軍老師,中國國際民間組織合作促進會的黃誥明老師等,為報告寫作提供了體例、結構、編審等方面的支持。感謝北京大學出版社黃煒老師持續的推動,最終促成了本書的完成。

在中國,可持續發展已經充分體現在了核心政策的描述中。美好愿望的實現,開始于我們對于現狀做出誠實的判斷,并真正一起面對。作為此書的發起者和寫作者,我們的共同的心愿,是看到世界的發展,超越現有的發展范式(鄭易生老師語),走向真正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而立足于中國現實,作者們希望通過此書,讓大家看到民間已經在誠實地面對現狀。各方的努力、嘗試、總結,雖然只是剛剛開始,但是請“別懷疑一小群深思熟慮、信念堅定的人有能力改變世界。實際上,世界發生過的改變從來如此發生?!?a href="#new-notef5" id="new-note5">[5]

此為序。與讀者共勉。

孫姍[6]
2013年11月20日

[1] 詳見rio20china.org

[2] 山水自然保護中心、自然之友、道和環境與發展研究所、創綠中心、中國國際民間組織合作促進會以及公眾環境研究中心。

[3] 按照聯合國環境署在《綠色經濟》報告里的定義,綠色經濟指一種建立在可持續發展理念和生態經濟知識基礎上的經濟發展模式,它實現人類福利提升和社會公平的同時,可以顯著降低環境風險和減少生態資源的稀缺。

[4] 阿拉善SEE基金會,洛克菲勒兄弟基金會,歐盟中國公民社會對話,法國使館。

[5] 美國人類學家Margaret Mead。原文是:“Never doubt that a small group of thoughtful, concerned citizens can change the world. Indeed it is the only thing that ever has.”

[6] 孫姍是北京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的執行主任。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陵县| 涟水县| 祁连县| 南丰县| 改则县| 龙游县| 天台县| 巢湖市| 盘锦市| 内黄县| 诸城市| 沂源县| 石台县| 星子县| 修武县| 盘山县| 山丹县| 潢川县| 天津市| 永善县| 遵义县| 明光市| 云安县| 长阳| 共和县| 兰西县| 报价| 五家渠市| 桐乡市| 蒙山县| 邢台县| 奉新县| 桂林市| 黎城县| 南丰县| 宁津县| 正安县| 牟定县| 达尔| 黑龙江省| 平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