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自序

提筆開始寫序,要說的話很多,竟然一時不知從何處下筆。醞釀了幾天,我決定寫三個方面的內容:關于川金絲猴、關于我們與金絲猴結緣的研究歷程、關于這本書。

一、金絲猴

我們這本書的主角是川金絲猴,它是金絲猴家族中最大的一支,在我看來也是最漂亮的一種。研究金絲猴的人聚到一起都會說自己所研究的金絲猴最好:小龍(龍勇誠)說滇金絲猴最像人,有著粉紅臉蛋和紅嘴唇;李保國一定和我一派,說川金絲猴最漂亮最名副其實,有著金色的毛發。研究黔金絲猴的會說他們的猴子最珍貴,只分布在梵凈山,數量最少。言歸正傳,我們將文獻中提供的有關金絲猴的背景信息介紹如下。

十九世紀后半葉,金絲猴才被科學界認識。1871年,法國人Sonlie在云南采集了七只金絲猴標本運到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1879年,由著名動物分類學家米爾恩·愛德華茲(Milne Edwards)定名為Rhinopithecus bieti,即滇金絲猴。同時,他也首次正式報道了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四川金絲猴,R. roxellanae。1903年,R.brelichi,即黔金絲猴,由英國人Thomas定名。1912年,Dollman描述了生活在越南北部森林中的越南金絲猴,R. avunculus,它們曾被劃入黑葉猴屬中,但現在仍被認為是金絲猴屬中的一個種[1]。2010年,靈長類研究專家Thomas Geissmann率領的FFI(野生動植物保護國際)在緬甸調查當地的靈長類動物時,通過訪談當地獵人,從當地獵人手中收集到標本,確定了一個新物種,并將其命名為Rhinopithecus strykeri[2]。2012年,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所張亞平院士課題組和云南大學于黎研究員課題組對采集到的怒江金絲猴糞便進行了DNA檢測[3]。其DNA序列與越南金絲猴相似度最低,為92.2%;與滇金絲猴相似度為96.7%。與在緬甸發現的金絲猴新物種相似度最高,達到98.2%。這樣的結果說明,怒江金絲猴為中國金絲猴新種群。

金絲猴是靈長類疣猴科的一個屬,具有疣猴科動物的復雜的適于食葉的復胃,解剖結構上與其它的疣猴有很多共同點。大多數疣猴生活在熱帶雨林中,金絲猴的棲息環境卻迥然不同,它們生活在北溫帶寒冷而潮濕的高山森林中,金絲猴是除人類以外分布的海拔最高的靈長類,可達海拔4000米以上。由于它能適應極端寒冷氣候的棲息環境,在形態學上具有很多特異性。比如,發展出一些與溫帶高海拔哺乳動物相似的特點,如身材魁梧,體格健壯,披有厚厚的皮毛。金絲猴四肢粗壯,它可能是疣猴中最重的動物,體重可達30公斤。體重有明顯的性二型性,而性二型性在樹棲的疣猴中通常是很微弱的(除了長鼻猴,Nasalislarvutus)。

金絲猴與其它居住在熱帶雨林中同科的種屬相比,分布的海拔較高,這些棲息地在冬天都會冰雪覆蓋,萬木凋零。這恰好去除了許多遮擋,對于觀察者來說卻是很好的條件。

與大多數樹棲疣猴一樣,金絲猴的新生嬰猴毛色與成猴毛色迥然不同,從幼年到成年,毛色越來越深,毛也不斷增厚。我們可以從成猴的毛色來區分我國的四種金絲猴:川金絲猴是金黃色的;滇金絲猴是棕色的,臀部兩側有明顯的白毛斑塊;黔金絲猴又名灰金絲猴,毛色銀灰,背部兩肩之間有一明顯的白色斑塊。怒江金絲猴全身只有臉部、胸部和會陰部呈白色,其他部位都是黑色的。對這四種金絲猴來說,一般雌猴比雄猴毛色淺暗,且較稀疏,盡管毛色的性二型性不是很明顯,但在野外觀察時可據此區分金絲猴的不同性別和年齡。

二、研究川金絲猴的歷程回顧

我從1986年大學三年級的時候進入生物心理學實驗室,師從邵郊教授和任仁眉教授以來,至今將近30年了。當時任老師剛從美國威斯康星靈長類研究中心訪學歸來,給我們介紹了她和de Waal Frans教授合作開展的短尾猴和恒河猴和解行為的比較研究,很有趣也很新鮮。1987年我上研究生的第一學期,系統學習了“靈長類行為的演化”一書[4]。1988年底,實驗室和北京瀕危動物馴養繁殖中心(現在是北京野生動物園)聯系,計劃對籠養川金絲猴展開系統的行為觀察研究。1989年5月,我開始了我的第一個川金絲猴的研究。1991年,任仁眉老師得到一筆自然科學基金,三年35 000人民幣,選擇神農架為野外考察基地,進行野外棲息地川金絲猴的研究。1991年冬天和春天,任老師帶領周茵老師和李進軍老師兩赴神農架,和當時神農架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朱兆泉副局長、科研所副所長胡振林老師以及胡云峰一起建立了我們的大龍潭野科考站。1992年7月我獲得博士學位后,于9月到次年1月初,第一次到神農架,跟猴子們跑了三個多月。后來在有了規律的教學任務之后,每次的研究時間就縮短到一個月左右。隨著研究的深入,心理學的實驗通常需要進行個體識別,所以我們的工作地點就逐漸轉移到了北京野生動物園和上海野生動物園。上海野生動物園最吸引我們的地方是那里的川金絲猴半放養場中有兩個家庭群和一個全雄群,和野外的社群結構比較相似。

川金絲猴的研究對我來說有著特別的意義。從做學生到做老師,第一次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第一篇心理學報的論文、第一篇英文論文、第一個自然科學基金,都是有關川金絲猴的。所以,雖然現在實驗室里研究動物和比較心理學課題的是小眾,但我一直舍不得放棄這一研究方向。當然比較的觀點對我們所研究的心理能力發生發展是不可或缺的,而川金絲猴與我的淵源肯定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這一路下來,要感謝的人很多,也結識了很多忘年交、好朋友:老一輩的,中科院動物所的全國強老師、馮祚建研究員、蔣志剛研究員;昆明動物所的王應祥研究員;西北大學的劉詩峰教授;貴州師大的謝家驊教授;北京大學的潘文石教授,還有我的兩位恩師邵郊教授、任仁眉教授。和我同輩的:中科院動物所的魏輔文、李明、黃乘明;西北大學的李保國、高云芳;安徽大學的李進華;昆明動物所的龍勇誠、蔣學龍;華南師范大學的江海聲;鄭州大學的陸紀琪;梧州黑葉猴珍稀動物繁殖中心的唐朝暉。年輕一代的:中科院動物所的任寶平、劉志瑾;貴州師范大學的周江;中南林業大學的向左甫;中山大學的張鵬、西北大學的齊曉光、郭松濤;廣西師大的周岐海;大理學院的范鵬飛;河南師范大學的呂九全;天津師大的趙大鵬。國外的同行和朋友們:Nina G. Jablonski(澳大利亞),Tetsuro Matsuzawa(日本),R. C. Kirkpatrick(美國,研究滇金絲猴),W. Bleisch(美國,研究黔金絲猴),Reimann Giselle(在我們實驗室暑期實習的瑞士學生)。

我們研究小組的工作主要在神農架自然保護區、北京野生動物園和上海野生動物園完成。這些單位的領導、老師和飼養員們給予我們大力的支持和幫助,他們是神農架自然保護區的朱兆泉、胡振林、胡云峰、楊敬元、楊敬文;北京野生動物園的熊萬華、戚漢君、梁冰、鮑文永、劉昕晨、王雙軍、陶玉靜;上海野生動物園的夏述忠、邱軍華。由于野外基地需要大量的后勤保障工作,所以我要特別感謝神農架保護區并肩戰斗的戰友的家屬們:我們考察期間能吃到美味的扣肉、涼拌柑橘皮……都是胡振林老師的妻子劉大姐的功勞;朱兆泉局長的夫人杜曉玲,常常是我們上下山的接應,而返京的緊俏火車票每次都要麻煩她。

最后,當然還有我們實驗室的眾多同事、老師和學生們:李進軍、嚴康慧、周茵、耿曉峰;舒樹靜、王光輝、劉祖祥、劉立惠、嚴霄霏、陳玢、王彥、隋曉爽、衣琳琳、孫沛、劉青、劉宇、趙迎春、王慧梅、張真、李潛、萬美婷、譚競智、薛茗、次海鵬、金暕、陶若婷、秦美英、陳濤、高潔。

還有好多老中小伙伴們,感謝大家,分享我們有關猴子,特別是金絲猴的記憶。

我們的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9070348,39870111,30170131,30370201,30970907)和科技部973項目經費的支持(2010CB833904)。

三、關于這本書

2000年的時候,在積累了將近十年野外研究資料的基礎上,任老師主筆撰寫了《金絲猴的社會》一書。2013年,北京大學出版社的陳小紅編輯提議修訂再版這本書。當時想的比較簡單,保留以往的內容,補充我們隨后新的研究結果。但真正動手修訂工作,發現困難多多,對保留的章節內容要查閱新的文獻,在新的視角基礎上整合以往的數據,越做越多、越做越不滿意。新加的內容也隨著研究進展,不斷更新整理,也一直久拖未決。最終在出版日期臨近時,我們才心懷忐忑地交出了一份粗糙的答卷,希望各位讀者不吝指正,以便以后有機會不斷完善。

書稿完成的過程是這樣的:我做了總體章節的框架設計,請陳濤、高潔兩位同學對2000年版一書中原有內容合并、整合、補充新的文獻。金暕(第8章)、張真(第9章)、陶若婷(第10章)和我(第6章)是在以往學位論文的基礎上撰寫本版新增的章節。在審讀、修訂和文獻整理的過程中,金曉雨、張真和陳濤協助我做了大量的工作。我負責并完成了對全書的統稿和審讀。需要說明的一點是,在重新整理之前書稿的過程中,我們盡量保留了近乎原始記錄的描述,一方面,這些是非常珍貴的第一手資料,我想各位同仁都會承認目前很多金絲猴的研究都受到了這些描述的啟發。另一方面,看到這些文字,會讓我們回憶起以往的日子,同時也是對這個工作的開創者任仁眉教授(1932—2013)最好的紀念。

本書的完成,還要感謝本書第一版的編輯朱新邨老師以及同樣從事生態保護相關研究的同仁,長青林業局的胡萬新、趙納勛和向定乾三位研究者,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精美的野外川金絲猴照片,可以讓您感受到我們的川金絲猴有多么可愛。

謝謝大家!愿我們永遠擁有這些可愛的生靈們!

蘇彥捷
2014年12月

[1] 潘文石,雍嚴格. (1985).金絲猴的生物學.野生動物,(6): 10-13.

[2] Geissmann, T., Lwin, N., Aung, S. S. et al. (2011). A new species of snub-nosed monkey, Genus Rhinopithecus Milne-Edwards, 1872 (Primates, Colobinae), From Northern Kachin State, Northeastern Myanmar.American Journal of Primatology,73(1): 96-107.

[3] Wang XP, Yu L, Roos C, Ting N, Chen CP, et al. (2012).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Colobine Monkeys revisited: New insights from analyses of complete mt Genomes and 44 nuclear non-coding markers. PLoS ONE 7(4): e36274. doi:10.1371/journal.pone.0036274.

[4] Jolly,A.(1985). The Evolution of Primate behavior.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治多县| 清水河县| 东兴市| 汪清县| 平武县| 铁力市| 衡阳市| 渝中区| 陵川县| 浦城县| 固始县| 方城县| 益阳市| 和硕县| 油尖旺区| 密山市| 冀州市| 宝坻区| 鄂托克前旗| 潍坊市| 固阳县| 盐山县| 浑源县| 青龙| 桐梓县| 南乐县| 双峰县| 大安市| 道真| 文山县| 葫芦岛市| 手游| 林州市| 兴隆县| 宾川县| 阿城市| 内黄县| 祁门县| 横山县| 德清县| 中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