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絲猴的社會(第二版)
- 蘇彥捷
- 7字
- 2020-05-22 18:40:53
第1章
行為模式
1 動物的典型行為和儀式化行為
現代習性學(modernethology)認為,每個物種在其演化過程中,為了適應其獨特的生存環境,會形成一套固定的行為模式,其中一些行為為該物種所特有,我們稱之為典型行為。從分類學角度,一般來說,在分類學上較接近的物種,比如同目、同科、同屬的動物,它們的行為模式較為相似;而在分類學上相距較遠的物種,其行為模式相差較大。但這并不絕對,由于不同物種的動物生存環境會有許多不同,從演化的適應性角度來看,即便在同屬的各物種中也會形成一些這一物種獨特的行為模式(Dawkins,1987)。
儀式化行為指動物中失去原來的意義而轉變為傳遞另外信息的行為(任仁眉等,2005)。一般儀式化行為由非儀式化行為演化而來。某些行為模式經過長期的演化過程,通過自然選擇機制轉化為儀式化行為。儀式化行為在動物行為學的研究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動物行為學家們極為關注的課題。《牛津動物行為學辭典》(Oxford Companion to Animal Behavior)是這樣描述儀式化行為的:儀式化行為是把具有各種功能的行為模式,通過演化的過程轉變成為具有交流功能;這種轉變是通過自然選擇進行操作的,它把行為模式轉變成為更加可信的、顯著的交際形式;這種轉變的過程,是通過對動物行為的比較研究獲得的。由以上論述可知,儀式化行為是把有某些功能的行為模式轉變為交際功能,成為個體或群體之間交流信息的手段,這種轉變是通過長期的演化并借助于自然選擇而形成的。在動物世界中,儀式化行為是普遍存在的。
通過對動物行為的比較研究,一種行為模式轉變為儀式化行為有許多途徑:
(1)常見的是把一種行為變成刻板的和不完全的形式,使之成為儀式化行為。例如,靈長類動物間正常的理毛行為,是一種較為緩慢而平和的行為,它的直接功能是幫助其它個體清理身上的臟物,如汗粒和寄生蟲等,而間接功能則是表示友好的一種手段;而儀式化的理毛行為,常常是局限在其它個體身體的某些部位,動作相對精簡,有時只有象征性的動作。因而,理毛行為已經失去了原來的功能,而是傳達一種和解友好的信息。
(2)把有些行為的動作“凍結”成一種姿勢,也是把正常的行為變成儀式化行為的一種形式,許多威脅行為就是通過這個途徑形成的。比如,人們常常把要打人的手舉在空中“凍結”住以示威脅,傳達將要打人的信息,這就是一種儀式化行為。
(3)還有一種途徑是,改變原有動作的強度,使之成為一種刻板的、具有獨特強度的、含義更清楚的行為。例如,啄木鳥利用喙啄掘樹干造窩或取食,發出嗒嗒的聲音,這種行為通過轉變成為儀式化行為。雄性黑啄木鳥敲擊干樹枝,以表明此塊領地被它占領,其它雄性不要過來,并吸引雌性來與之婚配。這種敲擊是有獨特而刻板的節律的,很容易和正常雕啄鳥巢時的敲擊聲相區別。又如,當一對配偶啄掘鳥巢過程中,一只鳥工作到一定時候,它就飛到洞邊的進口處,用很慢的節律敲擊洞口,通知它的配偶來替換它,繼續工作,這些敲擊聲不是在挖掘鳥巢,而是交際的符號。
(4)把一種行為的原來的動機,轉變成另一種動機也是形成儀式化行為的一種途徑。很有名的例子就是鳥類求婚時的乞食行為。鳥類的有些物種,當求婚到了最后階段時,雌性對它的雄性配偶作出一種乞食姿勢。在正常情況下,這種乞食姿勢是幼兒對父母求食時做出的;雌性只是在繁殖周期內很局限的階段才做出這種姿勢,當時它并不饑餓;因此這種乞食行為的動機是和幼兒乞食行為的動機全然不同的,它轉達了性接受的含義。
(5)儀式化行為有時也把具有某種功能的行為,轉變成其它功能以傳達信息。例如,黑頭鷗在交配之前,有一種仰頭的動作模式,配偶走到一起,不停地急速仰頭,同時還伴有輕柔的叫聲。這種模式原來也是一種幼兒向父母乞食的動作模式,不停地仰頭,可以激發父母的喂食反應;但在儀式化的過程中,這種乞食行為變得刻板而夸張,表明雙方已做好交配的準備。幼兒行為的儀式化,在交配過程中起到安撫的功能是很普遍的,尤其是在交配雙方互相抱有戒心的配偶之中。
由以上例子可見,儀式化行為是動物間通信的信號(尚玉昌,2005),是一種傳達信息的手段。這種傳達信息的手段非常重要,它在動物的交往之中,起到緩和矛盾,避免互相傷害,保存實力的作用。例如上面所舉的例子,“舉手”是威脅的儀式化行為,傳達要打人的信息,但是并沒有打,如對方理解了他的意思走開,就避免了打斗的發生;又例如雄性啄木鳥啄擊樹枝,傳達此塊領地已被占領的信息,其它雄性了解此意,不再來侵入,就避免了一場戰斗。上述例子都說明儀式化行為在動物的交往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在靈長類動物中,儀式化行為是很多的,尤其是在群居的動物之中。金絲猴是典型的群居靈長類動物,對于金絲猴來說,其行為模式中的儀式化行為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