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舊發展范式的局限性正在顯露出來

1. 局限性

前面所述是在現有的(即舊的)發展范式下我們能夠解決但是還沒有解決的問題,也是落實我國綠色經濟目標的基本內容,也就是“在確保增長的基礎上建立環境友好型與資源節約型社會”。但是,在實踐中我們不斷發現其局限性。

因為在現有發展范式下,大部分“綠色行動”只有在經濟主體的經濟效益與環境改善“雙贏”的條件下才能有可能,而且這也是其他國家(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的情況,更是支配或影響著國際環境談判各方的原則立場。這顯然與人們宣稱的“只有一個地球”不相符合。更重要的是事實——世界的環境問題根本沒有解決。這個基本事實令越來越多的人懷疑:不觸動現行的發展范式能夠改變這種“局部進步、整體退步”的宏觀局面嗎?在一定意義上,我們可以將舊的發展范式的政策概括為“無悔原則”。它有兩個重要推論:第一是優先考慮提高效率途徑。效率的意義毋庸置疑,問題是能否用它來替代與回避“總量問題”。第二是優先考慮“雙贏”的合作,這無疑是對的。問題是以不損害既得利益為底線(所謂帕累托改進),這樣的合作機會能占多大比例?是否能解決迫切的問題?僅僅局限于經濟學中的邊際的、市場交換的思路把握環境問題,回避世界的整體性質,限制了舊范式的方法論之視野與解釋能力。

2. 舊的發展范式如何壓制新發展范式的表現

(1)從對“梯級截流、建壩發電”的爭論說起

中國一些環境NGO和專家質疑水電公司在西南每一條江河上截流建壩梯級開發的計劃,至今圍繞怒江建壩的爭論還沒有結束。我們深知中國的事情難在不得不面臨許多痛苦的兩難的選擇,包括溫室氣體減排壓力與能源供應的矛盾。但是面對怒江這樣具有地質和生態的脆弱性、少數民族地區水庫移民的復雜性以及工程長期影響的風險,他們堅持“審慎的原則”(Precautionary Principal)、堅持更加長遠的、整體的利弊分析,以免讓后代承受巨大的災難性風險。我們相信如果有關部門真的能做一個客觀而全面的研究分析,只要遵循國內現有評價方法[1]去做,定將強化“慎重上馬”的觀點。但是由于一些強勢利益集團的影響,真正的第三方評價在現實中很少。

我們再看另一層面的問題——即舊的發展范式如何影響思維方式。A.評估方法。嚴格說現行評估方法論還是有利于局部的短期利益的訴求。如重視可定量化、可貨幣化的價值,重視近期效益(貼現率較大),過于淡化或者回避不確定性因素,還有對破壞生態環境的“無罪推定”(讓保護環境的一方舉證,而不是讓改變或破壞環境的一方舉證)等等。簡言之,我們的評價標準與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著舊的發展理念。B.預設的前提。堅持上馬的專家的核心邏輯是:你看,能源需求擺在這里,風電、太陽能發電在相當長時間內不可能滿足這一需求,那么除了大規模開發水電,你沒有其他選擇。按照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即使國家的這一數量的能源需求只有怒江發電才能供給,也必須看看這件事是否得大于失。經濟—生態—社會三方面都要放在一起比較,憑什么“因為經濟需要,所以我們就只能面對一個選擇:要么水電,要么火電,兩者必居其一”呢?這個邏輯只有在增長第一的前提下才成立,問題恰是這個前提本身就有問題、就需要做具體分析。為什么我們只能以發展部門的需要為底線安排資源的使用,而不能反過來以生態為底線來調整經濟對資源的需求量,使之更為恰當呢?前者是舊的發展范式的邏輯,而后者是新的發展范式下的邏輯,它不承認經濟需要對環境容量的不對等地位。其實,這是一個早就存在的、但許多人不愿意正視的矛盾。例如,十多年前水利部門的專家就批評過“以需定水”的理念,提出“以水定需”的新理念。因為正是在前者的邏輯下,水資源、包括地下水的枯竭與污染趨勢在如此多的城市與工業“反正要發展”的剛性中相繼失控蔓延。微觀地看,每個項目、每個城市、每個地區都按照“服從經濟需要”的理念決策,那么宏觀加總之后果將是一個多么大的生態赤字!因為在“增長剛性”的發展范式縱容下,總能找到借口不斷突破資源與環境容量的底線,總能憑借爭奪公共生態資源來獲取政績,導致總量失控而留下后患。回顧幾十年的歷史能夠使這一規律看得很清楚。

因此,當下不可持續的項目過多的原因,一是利益集團阻止第三方評價正常進行,二是舊的發展范式從思想理念層次“先驗地”矮化了環境可持續性的地位。

3. 可持續消費

中國新一代的消費群體已經深陷于國際、國內大公司推動的消費主義和物質主義浪潮。“新生活方式”是環境保護者“最早認識、最小進展”的目標[2]。不僅如此,考慮到世界分為少數發達國家與多數貧富不等的發展中國家的現實,可持續消費的困難就更大了。窮人執意要過上富人那樣的生活,而富人則有“我們的生活方式不容討論”的底線(美國前總統老布什)。在現有的發展范式下,很難達到在可持續消費上的共識,這種博弈無解。博弈之中人們往往更加身不由己,很難聽從環境道德的聲音、聽不進“什么是幸福”的箴言。不愿放棄特權是這種舊的生活方式頑固的、隱含的硬核。世界的關聯性說明實現可持續消費,一要徹底擺脫消費主義、物質主義的幸福觀,二要放棄少數國家、少數人多吃多占世界資源的特權,但這需要一種新的價值觀和新的公平觀,或許還有新的經濟驅動力和生產目的……,這屬于新的發展范式。今天,無論在國內還是國際間,一切有助于減緩人類加重對自然壓力的行為,一切有助于改變全球發展不平衡的努力,都是在從某一個方面為新的發展范式的興起,為從根本上解決全球環境危機創造條件,因而都是正當的。

綜上所述,舊的發展范式是通過經濟全球化建立的世界的關聯性來統治人們的思想、愿望與行為的。不分析表面現象之后深刻的因果關系,就難以發現這種環環相扣的關聯性對于新的發展范式具有強大的“聯防”功能,而相比之下迄今人們為環境與公平而做的努力則是局部的、被分割的。它們很容易被淹沒、被割裂(例如宏觀與微觀之間、國家之間、貧富之間、環境與公平之間)、甚至落進陷阱。在舊的發展范式下,新理念的實踐難有完整的實踐空間,而局部的試驗、單一的挑戰難以獲得期望的效果,這是可以理解的。

[1] 其中要求:①公開的、客觀的、得到不同意見專家充分討論;②包括經濟、社會(國內與國外)、環境(包括水資源、水生態系統、地質風險)影響評價。

[2] 我國的環境NGO最初就是以倡導綠色生活方式開始.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里約峰會)通過的《21世紀議程》中第四章指出:“全球環境不斷惡化的主要原因是不可持續生產方式與消費方式。特別是工業化國家”;并號召各國“促進可持續生產方式與消費方式(即減少環境壓力并滿足人類基本需求)。更好地理解消費的作用,形成更加可持續的消費模式”。可是20年之后,國際社會的關注程度再也沒有恢復到那時的認識水平。對于曾經信誓旦旦的宣言,人們“顧左右而言他”。一些高度自覺的綠色群體(在發達國家較多)不斷踐行綠色生活方式,但遲遲不能進入社會的主流。人類社會這種整體的“言行不一”并不難解釋:人們(特別是那些有較大選擇余地的人)知道今天的生活方式應當徹底轉變,但是恐懼在這樣的變化中失去既得的優越地位。于是傾向于只要有一線希望或借口,就回避自我改變的選擇。例如,以技術效率的提高掩飾資源消費的奢侈性,又如將注意力轉移到其他國家或其他人的問題上去。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康市| 凤城市| 河曲县| 昔阳县| 赤峰市| 女性| 咸宁市| 黑山县| 墨竹工卡县| 安顺市| 利辛县| 岑巩县| 龙川县| 鄂伦春自治旗| 大安市| 通江县| 北流市| 西宁市| 图们市| 湘阴县| 郸城县| 卫辉市| 扬州市| 博罗县| 临邑县| 北辰区| 天门市| 克什克腾旗| 西昌市| 东乌珠穆沁旗| 论坛| 页游| 马山县| 曲阳县| 双辽市| 佛坪县| 襄汾县| 阿城市| 晴隆县| 探索| 正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