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以浪蕩始以虔誠終的一生:脫離摩尼教,皈依基督教

奧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354—430)出生于北非小城塔加斯特(Thagaste),這座盛產橄欖油的小城位于離突尼斯不遠的高地平原上,這里在三百多年以前就已經成為羅馬帝國的領地。奧古斯丁的父親就在城里任職,收入并不豐厚,但家境算是殷實。父親心地善良,只不過是個異教徒,而且脾氣也不太好,當小奧古斯丁出生的時候,他還沒有皈依基督,直到臨死時才受洗入教;而母親莫尼卡則是個虔誠的基督教徒,被后世表為基督徒婦女的典范,她溫柔賢良,即使在丈夫無端發火時,也總是言容溫婉,以理相勸,她“以忠貞事夫,以孝順事親,以誠篤治理家政,有賢德之稱”,奧古斯丁從小受母親的影響甚大。奧古斯丁出生的時候,母親就迫切地為他日夜禱告,盼望他長大后也能信仰基督;父親則望子成龍,希望他能完成自己未曾達到的理想,在仕途上一帆風順。因此,奧古斯丁從小的教育就頗受父母重視。

當時的羅馬教育實行三級制,與今天的初中高等教育基本一一對應:7至12歲,入啟蒙小學,學識字和算術;12至16歲,入文法學校,學文法、詩歌和歷史等;16至20歲,入雄辯術學校,學修辭學和哲學等。奧古斯丁基本上按照父親的意圖,逐步完成了這三個階段的學習。幼年開始在塔加斯特城上小學,學識字、算術、拉丁文和希臘文。此時的他活潑好動,不愛讀書,但天資聰穎,開始表現出很好的學習天分。12歲時,到馬都拉城(Madaura)上文法學校,該城位于塔加斯特以南不遠的地方,是當時北非的一個文化重鎮,奧古斯丁在那里學習古典文學和修辭學等整整4年。奧古斯丁不喜歡非母語的希臘語,但是對拉丁文卻情有獨鐘,他廣泛閱讀拉丁文學,尤其崇拜拉丁詩人維吉爾(Virgil),非常喜歡維吉爾的長詩《埃涅阿斯》。他在學校的成績也非常優異,在那里,奧古斯丁奠定了他扎實的拉丁文根基。16歲時,奧古斯丁從文法學校畢業,但因家庭經濟困難,不得不休學一年。

但是就在那一年,他的生理發展日漸成熟,隨著青春期的萌動,奧古斯丁開始感覺到身體內部肉欲的力量主宰著他的心靈,后來這種欲望又與尋求真理的心志成為兩股相爭不已的力量,這樣的爭戰在他的內心一直延續了很多年。在肉欲的驅使下,奧古斯丁開始了放蕩的青年時代,“情欲的荊棘長得高出頭頂,沒有一人來拔掉它”,并且感到周圍全是濃霧,使他看不見真理的晴天,他的罪惡也恰從他的肉體中生長了起來。奧古斯丁在罪惡的泥潭里越陷越深以至于不能自拔,還伙同他的朋友一起偷竊,并且以此為樂。在《懺悔錄》中,奧古斯丁詳細地記載了這一經歷:“在我家葡萄園的附近有一株梨樹,樹上結的果實,形色香味并不可人。我們這一批年輕壞蛋習慣在街上游戲,直至深夜;一次深夜,我們把樹上的果子都搖下來,帶著走了。我們帶走了大批贓物,不是為了大嚼,而是拿去喂豬。雖則我們也嘗了幾只,但我們所以如此做,是因為這勾當是不許可的。我也并不想享受所偷的東西,不過為了欣賞偷竊與罪惡。”[1]青春的浪蕩生活在奧古斯丁的心靈上刻下很深的印痕,當他后來回憶的時候還為自己的“知法犯法”而后悔不已,痛斥這種“離奇的生活”簡直就是“死亡的深淵”。

在家鄉游蕩了一年之后,17歲的奧古斯丁被父親送到迦太基城的雄辯術學校學習修辭學和雄辯術等。迦太基城位于今日突尼斯市郊的馬爾薩,自腓尼基人創立市鎮以來,已經有一千兩百多年的歷史,是當時地中海沿岸一個著名的港口城市,在羅馬帝國中,人口也僅次于羅馬城。這里也沾染了羅馬帝國的不良風氣,生活奢靡腐敗,紙醉金迷。正值青春期的奧古斯丁一來就感覺到了這里放縱的氣氛和糜爛的生活,并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在這里他很快結識了一位迦太基的女子,次年生了一個孩子,名叫阿德奧達特,此后又與她同居至少有14年之久。雖然羅馬帝國正在走向衰敗,迦太基城也陷于腐朽的生活之中,但是這里的學術氣氛非常濃厚,是北非乃至整個帝國著名的學術中心,斯多葛主義、學園派、新柏拉圖主義等哲學流派頗為流行。當時羅馬的年輕人更熱衷于雄辯術和修辭學,因為經過學習和訓練,就能獲得一副出眾的口才,這是進入政治界和從事政治活動必備的素質,由此可以出人頭地并實現人生的抱負。奧古斯丁也是懷著這樣的雄心,開始認真地研讀雄辯術的書籍并且取得優異的成績。

奧古斯丁雖然放縱于情欲與腐朽的生活,但由于天資聰慧和刻苦學習,追求知識和真理的覺悟也很快。19歲的奧古斯丁讀了西塞羅的作品《荷爾頓西烏斯》,這本書辭藻華美,因而被學校列為學生必讀書目。其中有一篇勸人讀哲學的文章深深地吸引了奧古斯丁,從而使他產生人生的第一次思想轉變,他突然明白過去虛空的希望和放縱的肉欲真是微不足道,便懷著一種不可思議的熱情,開始向往不朽的永恒智慧。他鉆研這本書,不再著眼于華麗的辭藻,而是鉆研其中所蘊涵的思想,奧古斯丁追求智慧之心被喚醒,并對哲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于是他開始思考善惡問題并閱讀和研究《圣經》,但是卻感到十分失望,《圣經》無法解答他心中的困惑,并且他認為《圣經》的文字過于單純而缺乏哲學性,與西塞羅的作品無法媲美,因而對他沒有價值。

奧古斯丁深深地為善惡問題而苦惱,“從我糞土般的肉欲中,從我勃發的青春中,吹起陣陣濃霧,籠罩并蒙蔽了我的心,以致分不清什么是晴朗的愛,什么是陰沉的情欲。二者混雜地燃燒著,把我軟弱的青年時代拖到私欲的懸崖,推進罪惡的深淵”[2]。他不停地問自己:自己的罪惡從哪里來?而基督教無法給予一個滿意的回答。他的思想開始轉向二元主義,而此時在非洲有著很大影響的摩尼教也持有一種二元論的世界觀,認為善與惡是兩個對立的永恒原則,善來自光明之神,而惡來自黑暗之神,兩者不斷爭戰。人的靈魂來自善,肉體則來自惡,犯罪來自惡的原則,因此人不需要負道德責任。這樣的回答使奧古斯丁非常滿意,使生活放縱的奧古斯丁得以從自我譴責中解脫出來,對于自己的浪蕩生活不再有罪惡感。從此,奧古斯丁就皈依了摩尼教,此后的9年一直都是摩尼教的初級會友,并曾熱心傳教。他的母親莫尼卡在聽說兒子信奉了摩尼教后非常痛心,甚至執意要趕他出門,但她得到一位主教的勸慰,說她不可能失去孩子,并且讓她耐心等候,她的孩子必然會與她一起獲得救贖。

374年,奧古斯丁終于完成了學業,返回故鄉塔加斯特,開始了他的教師生涯,在一所學校教授文法。376年,奧古斯丁再一次前往迦太基,不過這一次不再作為學生,而是被聘為講授修辭學的教師,他的興趣也轉向了學術而不是從政。22歲的奧古斯丁依然被這座城市的學術氛圍吸引著,他的學術前途也一直被看好。他開始閱讀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學著作《范疇論》,這本別人看來深奧難懂的書奧古斯丁卻無師自通,不但能理解,而且還能舉一反三,深入淺出。在26歲的時候,奧古斯丁完成了他的處女作,一本美學論著《論美與適宜》,書中闡述了早期的美學思想,認為“美就是適宜”。后來還在一次詩劇競賽中拔得頭籌,總督親自為其頒獎,從此奧古斯丁在迦太基名聲大噪。

不過對于奧古斯丁來說,在迦太基的這些年中更重要的還是思想的轉變。他雖然未脫離摩尼教,但摩尼教的學說并未使他真正內心平安,他也從未停止過思考和反省。他逐漸發現,摩尼教學說并非原先想象的那么理想和完美。他還開始癡迷于星相術,經常向那些出名的星相術家請教,想了解其中的奧秘。奧古斯丁仔細考量了哲學、占星術和摩尼教教義,原本便已搖擺不定的信仰變得更加不安定。381年,奧古斯丁29歲,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年,摩尼教的主教福斯圖斯來到了迦太基城,這個風趣而善于言辭的主教的演說轟動了全城,奧古斯丁尋得一個機會與他進行了一番私下的交流,并請教了一些困惑已久的問題。福斯圖斯的回答讓奧古斯丁大失所望,并且對所提到的哲學幾乎一無所知,當被問及天體運行等問題的時候,更是直接坦承自己也不明白。從此,奧古斯丁對摩尼教的興趣蕩然無存。此時迦太基的學風日下,而同時一個朋友給他在羅馬謀到了一個教席,383年,奧古斯丁便渡海來到羅馬,次年又到帝國大都會米蘭任雄辯術教授。

奧古斯丁一到米蘭,就去拜訪當時聞名于世的米蘭主教安布羅斯,這次會面沒有讓他失望。安布羅斯談吐典雅,學識淵博,為人謙遜,這些都遠在摩尼教主教福斯圖斯之上,深為奧古斯丁所敬佩,同時也使他對基督教產生好感,他開始去教堂聽安布羅斯講道。在安布羅斯的引導下,奧古斯丁逐漸認識到他當年所沒有認識到的《圣經》真義,現在他才知道上帝不但是一切良善之源,還是一切真實之源。他開始悔恨自己一直為情欲所困而不能自拔,在圣潔高尚的修道士面前自嘆弗如:“請看我的心,我的天主啊,請看我的心,它跌在深淵的底里,你卻憐憫它,讓我的心現在告訴你,當我作惡毫無目的,為作惡而作惡的時候,究竟在想什么。罪惡是丑陋的,我卻愛它,我愛墮落,我愛我的缺點,不是愛缺點的根源,而是愛缺點本身。我這個丑惡的靈魂,掙脫你的扶持而自取滅亡,不是在恥辱中追求什么,而是追求恥辱本身。”[3]在這樣深刻懺悔的同時,奧古斯丁深受基督教的鼓舞,決定脫離摩尼教,轉而尋求上帝的引領。

386年秋,奧古斯丁離開了情婦,辭去了教職,退居一處山莊,與友人共同研究和討論哲學,在這里他也開始了著述生涯。奧古斯丁在閱讀和思考中逐漸認識到學問的有限性,認為知識也許能帶來榮耀和掌聲,但并不能帶來幸福和平安,更不能帶來生命的意義,他需要追求更加終極的答案。從新柏拉圖派哲學的著作中奧古斯丁認識到真理原來是在物質世界之外,不是像摩尼教所說的要在物質中去尋找。他開始以“迫不及待的心情”仔細研讀《圣經》,發現《圣經》是一個和諧的整體,而自己之前的閱讀和理解都是不正確的,上帝是應當追求的永恒不變的真理。至于惡,無非是世界萬物并非十全十美而有所缺陷的表現,即惡是善的缺乏。作為世界萬物中的人,務必棄惡從善,信奉上帝,追求真善美。奧古斯丁逐漸厭倦了以前放蕩的生活,對名利也不再有向往之心,而希望以后可以按照上帝的指示生活。387年的復活節,奧古斯丁與兒子阿德奧達特、朋友阿利比烏斯在米蘭受洗,正式皈依基督。幾天之后,他的母親在回鄉路上染病去世,不過她在去世前看到兒子皈依了上帝,還是感到非常欣慰。

接下來3年左右的時間,奧古斯丁都在家鄉塔加斯特隱居,以祈禱、讀經、分享、著述度日,并寫了很多著作來反駁摩尼教。直到391年,他往北非希坡城(Hippo)受職為神父,4年之后,又繼任希波城主教一職,從此開始與摩尼教和基督教內部各教派展開了激烈的論戰以捍衛正統的基督教信仰。為此他寫下了大量的哲學和神學著作,成為當時基督教學術界的中心人物。奧古斯丁擔任希坡主教達35年之久,他的大部分著述都是在這里完成的。希坡這個非洲小城,也因奧古斯丁的名字而為世人所知。在主教任內,奧古斯丁還發展了一種將修道士和教士生活結合的修道院,并為教會訓練了很多人才。在北非各地,他的學生也紛紛仿效建立了許多修道院,后來發展到歐洲成為奧古斯丁修會,至今依然存在。

在主教任內,奧古斯丁的著作非常豐富,約有九十多種,此外還有大量的書札和布道言論。其中幾本重要的著作都是在他主教任內完成的:《懺悔錄》(397—401年),《論三位一體》(400—416年),《上帝之城》(413—426年)。《懺悔錄》更是他心靈的自傳,系統闡述了他對哲學、神學等問題的基本見解,而且集中反映了其主要教育思想,也被列入文學經典成為西方懺悔文學的源頭。奧古斯丁也因此成為西方早期基督教會最偉大、影響最深遠的思想家,他在哲學、神學、倫理學等方面都卓有貢獻,其思想也頗有教育的意義。他的教育學說對西歐中世紀教育,特別是教會教育,產生了非常廣泛和深刻的影響,是中世紀基督教會制定教育政策的重要理論基礎。430年,汪達爾人入侵北非,并包圍了希波城,也正是在這一年的8月28日,奧古斯丁因病去世。他沒有留下遺囑,除了將他的圖書贈給教會外沒有任何財產,但他留給后世的精神財富卻是無價之寶。

[1] 〔古羅馬〕奧古斯丁:《懺悔錄》,周士良譯,商務印書館1963年版,第30頁。

[2] 〔古羅馬〕奧古斯丁:《懺悔錄》,周士良譯,商務印書館1963年版,第25頁。

[3] 〔古羅馬〕奧古斯丁:《懺悔錄》,周士良譯,商務印書館1963年版,第30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获嘉县| 洮南市| 旌德县| 小金县| 威信县| 根河市| 武邑县| 河北区| 东丰县| 大化| 沙雅县| 融水| 聊城市| 昭平县| 云和县| 黄浦区| 井陉县| 崇礼县| 剑川县| 昆山市| 盐池县| 当涂县| 织金县| 麻栗坡县| 莆田市| 城步| 泗阳县| 陆川县| 昭通市| 山丹县| 朝阳县| 永安市| 龙泉市| 宁国市| 全椒县| 汝阳县| 桐庐县| 项城市| 鹿泉市| 瓦房店市| 永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