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玩游戲,父母怎么辦?:別讓游戲毀了孩子一生
- 夏翠翠 申子姣
- 2710字
- 2020-05-14 17:26:51
第五節(jié)
與老人合作帶孩子2
“媽!我說過多少遍了!不能讓孩子玩游戲!玩游戲對孩子眼睛不好!你怎么又慣著他了?!赫赫!爸爸是不是剛跟你強調過了!不能玩游戲!玩物喪志!你怎么一點也不自覺?!”在單位做領導的赫赫爸爸剛回到家,正好撞見奶奶正看著赫赫玩手機游戲,脾氣立馬就上來了,噼里啪啦把兩人都數落一通。赫赫沖奶奶噘一下嘴,仿佛在怨恨奶奶沒注意好時間,提醒自己及時收手,導致被爸爸撞見挨罵。
奶奶心里更是滿腹委屈,辛辛苦苦把兒子養(yǎng)大,好不容易盼著他找了個好工作,結了婚、生了娃,還背井離鄉(xiāng)來幫忙看孫子,卻時不時地還要挨兒子數落,一點面子都不給。有時候真是恨不得一咬牙回老家享受清凈日子,但孫子還在上幼兒園,夫妻倆上班又遠,沒辦法接送孩子,請個保姆又不放心寶貝孫子受委屈。正在努力消化這些糾結的情緒時,瞟見老伴兒正偷偷在陽臺上抽煙,于是氣不打一處來:“老頭子!我讓你準備的菜你切好了沒有?你不好好干活又在那兒抽煙!醫(yī)生說了多少遍,你的身體不能再抽煙了!你還要不要命了!”
赫赫媽媽沒多久就回來了,看見一臉陰沉的婆婆和哭喪著臉的兒子,便知道老公又沖他們發(fā)火了。再看看公公也是一臉不高興,便知道婆婆又把氣撒在公公身上了。平均每個月都有這么兩三次,老公要因為兒子偷偷玩游戲或者看電視的事情跟婆婆發(fā)火,常常還順帶著教育兒子一通。有時候她也插嘴勸一兩句,但收效甚微,趕上運氣不好的時候,還會被一起數落。
像赫赫一樣,上幼兒園就開始玩單機甚至網絡游戲的孩子并不在少數,2016年有研究者調查發(fā)現,44%的幼兒園孩子玩網游,少部分人開始加入線上聯盟;89.1%的幼兒園孩子在周末玩電子媒介,平均時長48.32分鐘;幼兒園的小朋友就開始加入QQ群,占比達11.6%;18.6%在網上發(fā)表內容,主要是圖片,因為他們喜歡用手機來拍照;用手機上微信的達到21.2%。可見,隨著電子化產品普及速度加快,很多孩子一出生就開始觀察甚至接觸電子化產品,要完全限制他們使用是很不現實的,甚至會起到反作用。就像心理學上的“禁果效應”(也叫作“亞當與夏娃效應”)所描述的,由于單方面的禁止和掩飾會造成逆反現象。越是禁止的東西,人們越要弄到手;越希望掩蓋某個信息不讓別人知道,卻越容易勾起別人的好奇心和探求欲,反而促使別人試圖利用一切手段來獲取被掩蓋的信息。爸爸越是不讓玩,越是限制奶奶帶孩子的方式,反而越是促使兒子和奶奶結成了“聯盟”,共同去爭取他們的自主權,也就形成當面不玩,背后玩更多的結果。
與“尊老愛幼”的傳統(tǒng)理念不同,爸爸為什么習慣用指責的方式去跟爺爺奶奶溝通呢?一方面,爸爸在單位做領導,習慣了居高臨下的感覺,回家之后,并沒有做好角色轉換,仍用工作的方式在與家人相處。另一方面,則是從爺爺奶奶的溝通模式上學習而來的。仔細觀察赫赫家就會發(fā)現,奶奶比較強勢和挑剔,很習慣用指責的方式跟爺爺說話,爺爺很少有自己做主的機會。這樣搭在一起,赫赫的爸爸作為家中獨子,從小就從奶奶那兒學會了命令別人。赫赫從小耳濡目染,也學會常常對大人指手畫腳。
這些相互指責的模式雖然會帶來一些心理上的不悅和痛苦,但同時也是一種極為親密的聯結方式,當我們因為別人的行為而生氣或憤怒時,其實是給了對方一個巨大的權力:影響甚至決定自己的心情。恰恰說明對方在自己心中的重要位置,這也是很多夫妻每天吵架卻不離婚,而冷戰(zhàn)容易導致離婚的原因之一。
另外,如果受指責的一方并沒有采取行動給予指責方懲罰,也會維持和助長這樣的溝通模式。假如爸爸第一次指責奶奶時,奶奶能夠真實地反饋自己受傷的狀態(tài),而不是把氣轉移到爺爺頭上,或是奶奶直接對爸爸表現出極大不滿,甚至回了老家不再幫忙看孩子,想必爸爸也會反思自己的方式了。
再者,爸爸指責奶奶和孩子的時候,雖然表面上非常自信與驕傲,但指責別人的人,內心深處其實也會產生無力感,常常需要承受失望的情緒。總是提要求,別人卻總是沒辦法達到自己的期待,從根本上講,其實也是對自我的懲罰。就像指責別人的手勢一樣:一根指頭指向別人,更多的手指都指向了自己。
家長應該怎么做?
家長首先要意識到一味禁止孩子玩游戲是很難奏效的,也要看到孩子玩游戲有其正面的價值,它是眾多娛樂放松方式的一種,是孩子與小伙伴互動的媒介,是孩子學習新知識的載體,其益智作用值得肯定。所以,不要把游戲當成“禁果”,而要把它當成需限時限量品嘗的“美食”,這個設定也符合孩子對游戲的認識。家庭要統(tǒng)一什么時候可以玩,可以玩哪些,每次可以玩多長時間這樣的規(guī)則設置。恰當的時候,家長可以陪孩子一起玩,與孩子一起體驗游戲的樂趣。
父母要有意識地區(qū)分工作角色和生活角色,不要把在工作中與同事或下屬的溝通模式直接用到家庭當中,以免給家人帶來反感。每次下班到家門前,可以用自我提醒與暗示的方式,告訴自己:“我現在不是××單位的××職務,而是孩子的爸爸、妻子的丈夫、父母的兒子。”
慣用指責模式與老人或是配偶溝通的家長,要有意識地調整自己的方法,首先要覺察到自己對別人的期待,比如,赫赫爸爸希望奶奶能夠完全依照自己的意愿照顧好兒子,兒子能夠自覺地約束自己的行為。然后主動采取行動,為自己的期待負責。比如,多承擔一些管教和陪伴孩子的責任,嘗試去理解父母或孩子不配合自己的原因,相信每個人之所以采取這樣或那樣的行動,都有其道理,比如奶奶也許只是不忍心拒絕孫子的請求,赫赫也許只是需要與朋友保持聯系,或通過游戲中的競爭獲得成就感。知己知彼,才能明確不同個體的共同目標,從而達成良好的合作,讓老人、父母、孩子都能收獲自己想要的東西。
Tips:
適合3~6歲的孩子玩的電子游戲
這個階段,兒童的核心發(fā)展過程是認同,認同自我不同于身邊的物體和他人,認同自我的性別和性別角色,認同父母灌輸的道德規(guī)則和文化渲染的社會習俗等。這個時期的認同是兒童逐步形成自己的人際世界,并在這個人際世界找到適合自己的普遍認識。
所以適合的電子游戲有如下一些。
?有情節(jié)、有故事、有邏輯、有道德判斷和善惡好壞的電子游戲,父母需要在游戲中多啟發(fā)孩子學會站在游戲情境中以不同的視角看待整個游戲中的世界觀。
?可以鍛煉反應速度和反應能力的電子游戲,進一步鍛煉幼兒的精細運動技能,特別是需要手眼、手耳配合的游戲。
Tips:
適合3~6歲孩子的親子活動
這個時期的兒童,其社會性的發(fā)展開始超出家庭范圍,他們逐步開始和同伴玩耍,并從中獲得一些新的經驗和知識,但家庭內的互動仍然是他們最為重要的信息來源和情感支持來源。所以適合該年齡段孩子的親子活動有如下一些。
?每日的“睡前故事”,父母通過給孩子講睡前故事來向孩子傳遞知識、情感,初步傳遞一些道德觀念。
?分享閱讀,父母通過和孩子共同閱讀一些故事或繪本,并互相分享各自的感受和認識,來培養(yǎng)孩子認識和感知世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