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美國》
——鬼魂工廠
艾莉森·楊說她是鉛冶煉廠的執著監督者。說完后,她咯咯地笑了。不過看看她的職業記錄,她給自己貼的這個標簽確實說得通。她的這一特點為她贏得了許多新聞獎項,也為她在13年中給4家不同報紙報道的污染監督的新聞故事提供了本錢。
在這13年里,隨著新聞播報技能和新聞領域新技術的同時進步,楊在報道新聞的過程中越來越多地加入了環境數據的收集。比如她雄心勃勃的項目——《今日美國》的“鬼魂工廠”系列報道,許多記者為此對有污染嫌疑的土地進行了總共800多次的檢測,并敦促美國國家環保署和州級的環保局發起新的清理行動。
楊的第一篇有關鉛冶煉廠有毒殘余物的報道是在1989年寫的,那時她正在為《達拉斯先驅時報》工作。
盡管環保署當時聲稱那個廠是干凈的,其周圍區域的土地中仍含有大量的鉛——一種能導致腎臟損害、心臟問題以及兒童智力發展緩慢的污染物。
十二年后,楊在《底特律自由新聞報》工作時,編輯了一系列從汽油到舊工廠的鉛中毒調查報道。一隊記者在蒂娜·林的帶領下,發表了一則關于馬斯特金屬廠的污染情況的報道,該廠位于底特律中心城區北面。當時,即2003年,他們將土壤采樣的工作外包給全美最頂尖的專家之一,霍華德·米爾克博士。
在那時,還很少有人注意到威廉姆·埃克爾博士在2001年于《美國公共衛生學雜志》上發表的文章。他在文章中寫道,將近430座廢舊的金屬廠已被關閉并遺忘,它們有可能會遺留許多重金屬污染,并對周邊居民區產生影響。那些搬入這些地區的家庭根本無從知道他們的孩子可能在不安全的土壤上玩耍。不過,最終該文章還是被楊所發現。“我在公共健康與環境健康領域有許多報道經歷,因而我有一個習慣,每次都總是先查閱相關的科學文獻。”
2009年10月在亞特蘭大工作時,楊再一次調出了埃克爾博士的這份舊工廠清單。就在她離開《亞特蘭大憲章報》時,她撰寫了關于舊金屬公司埃文斯的報道。這家鉛工廠被關閉、變賣并重新開發,但過程中沒有接受國家環保署的任何監督,因此無法確保該廠的土地以及周邊沒有被污染。
因此,當楊于2010年11月加盟《今日美國》報調查新聞部時,她已決心要基于埃克爾博士的舊金屬冶煉廠清單,寫一篇全國范圍的調查新聞報道。而當時,新任《今日美國》新聞調查部主任編輯和資深記者的布萊克·莫里森,已進行了名為“煙囪國度”的系列報道,該報道項目包括對《休斯敦紀事報》所開創的空氣污染研究技術的使用(該技術已在前面的案例中有所涉及)。
起初,楊與莫里森預計他們需要在研究過程中包括土壤測量的數據,而楊希望他們將該部分外包給霍華德·米爾克博士,正如她此前在《底特律自由新聞報》的做法那樣。然而,楊在研究時發現,她所瀏覽的學術文獻涉及政府報告里經常提及一種設備:X射線熒光分析儀。這種手握式的分析儀與科幻動漫里出現的射線手槍看上去有點相似。它們可以將射線射入樣本中,并給原子泵入能量。每一物質中的電子都會按照不同速率吸收或是失去能量,并將光以特定的波長反射回X射線熒光分析儀。在分析儀上的傳感器于是會檢測釋放物質,將它們與庫存的大量樣式進行比對,并錄入數據,在一個小型屏幕上顯示結果。當楊看見有那么多不同的人使用了這一新的工具,她意識到新聞記者也可以自己收集數據,規避外包采樣的昂貴成本,可以更為經濟地增加他們獲取的樣本數量。要知道,聘請外面的專家進行全國范圍內的實地采樣將會是相當昂貴的。通常來說,報社應當給前往各地取土壤樣品的各路專家支付咨詢費用,然后將樣本帶回他們的實驗室進行處理分析。
一家名為瑟莫·費舍爾的科技公司生產了一系列領先的X射線熒光分析儀,可以運用于環境規劃、資源勘探以及工業生產領域。雖然楊并沒有看見有新聞記者曾使用過這一儀器,但該儀器相對而言仍較容易操作。楊說道,當時“布萊克·莫里森說,‘如果我們果真可以操作它,又會怎樣呢?’”楊答道,“那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尤其是當你試圖干一件你從未做過的事時。”盡管每一臺儀器的一次性購買需要花費41000美元,但莫里森與對方協商后談下了每臺儀器2250美元的月租價格。當然,楊在健康與科學報道方面的多年經驗告訴她,他們的報道研究過程必須是有效的,并認為,“如果我們沒辦法做對,我們將會置我們所做的新聞報道于危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