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摩崖《夏日游石淙詩碑》與薛曜

一、石淙集會與石淙詩碑

唐代宮廷的集會有時是和詩歌聯系在一起的,這在傳世文獻中已經是司空見慣的事,太宗、高宗、武后、中宗等都曾主持過這樣的集會。在這些集會中,聲勢較大且立碑刻石者,則非武則天及其群臣的石淙集會莫屬。集會之后所立石淙詩碑現在還留存在登封石淙山。這是唐代宮廷集會的文字見證,其詩歌的創作者是以武則天為首的一代君臣,而其文字的撰書者是大書法家薛曜。現據《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將詩碑刻石錄之于下:

夏日游石淙詩并序

左奉宸大夫汾陰縣開國男臣薛曜奉敕書

若夫圓嶠方壺,涉滄波而靡際;金臺玉闕,步玄圃而無階。唯聞山海之經,空覽神仙之記;爰有石淙者,即平樂澗也。爾其近接嵩嶺,俯屆萁峰,瞻少室兮若蓮,睇潁川兮如帶。既而躡崎嶇之山徑,蔭蒙密之藤蘿。洶涌洪湍,落虛潭而送響,高仾翠壁,列幽澗而開筵。密葉舒帷,屏梅氛而蕩燠,疏松引吹,清麥候以含涼。就林藪而王心神,對煙霞而滌塵累。森沉丘壑,即是桃源,淼漫平流,還浮竹箭。紉薜荔而成帳,聳蓮石而如樓。洞口全開,溜千年之芳髓;山腰半□,吐十里之香粳。無煩崐閬之游,自然形勝之所。當使人題彩翰,各寫瓊篇,庶無滯于幽棲,冀不孤于泉石,各題四韻,咸賦七言。

七言 御制

三山十洞光玄箓,玉嶠金巒鎮紫微。均露均霜摽勝壤,交風交雨列皇畿。萬仞高巖藏日色,千尋幽澗浴云衣。且駐歡筵賞仁智,琱鞍薄晚雜塵飛。

七言侍游應制

皇太子臣顯上

三陽本是標靈紀,二室由來獨擅名。霞衣霞錦千般狀,云峰云岫百重生。水炫珠光遇泉客,巖懸石鏡厭山精。永愿乾坤符睿算,長居膝下屬歡情。

七言侍游應制

太子左奉裕率兼檢校太都護相王臣旦上

奇峰嶾嶙箕山北,秀崿岧峣嵩鎮南。地首地肺何曾擬,天目天臺倍覺慚。樹影蒙籠鄣疊岫,波聲洶涌落懸潭。□愿紫宸居得一,永欣丹扆御通三。

七言侍游應制

太子賓客上柱國梁王臣三思上

此地巖壑數千重,吾君駕鶴□乘龍。掩映葉光含翡翠,參差石影帶芙蓉。白日將移沖疊巘,玄云欲度礙高峰。對酒鳴琴追野趣,時聞清吹入長松。

七言侍游應制

內史臣狄仁杰上

宸暉降望金輿轉,仙路崢嶸碧洞幽。羽仗遙迎鸞鶴駕,帷宮直坐鳳麟洲。飛泉灑液恒疑雨,密樹含涼鎮似秋。老臣預陪玄圃宴,余年方共赤松游。

七言侍游應制

奉宸令臣張□□上

六龍驤首曉骎骎,七圣陪軒集潁陰。千丈松蘿交翠幕,一丘山水當鳴琴。青鳥白云王母使,垂藤斷葛野人心。山中日暮幽巖下,泠然香吹落花深。

七言侍游應制

麟臺監中山縣開國男臣張昌宗上

云車遙杳三珠樹,帳殿交陰八桂叢。澗險泉聲疑度雨,川平橋勢若晴虹。叔夜彈琴歌白雪,孫登長嘯韻清風。即此陪歡游閬苑,無勞辛苦向崆峒。

七言侍游應制

鸞臺侍郎臣李嶠上

羽蓋龍旗下絕冥,蘭除薜幄坐云扃。鳥和百籟疑調管,花發千巖似畫屏。金灶浮煙朝漠漠,石床寒水夜泠泠。自然碧洞窺仙境,何必丹丘是福庭。

七言侍游應制

鳳閣侍郎臣蘇味道上

雕輿藻衛擁千官,仙洞靈溪訪九丹。隱曖源花迷近路,參差嶺竹掃危壇。重崖對聳霞文駁,瀑水交飛雨氣寒。日落宸襟有余興,徘回周矖駐歸鑾。

七言侍游應制

夏官侍郎臣姚元崇上

二室三涂光地險,均霜揆日處天中。石泉石鏡恒留月,山鳥山花競逐風。周王久謝瑤池賞,漢主懸慚玉樹宮。別有祥煙伴佳氣,能隨輕輦共蔥蔥。

七言侍游應制

給事中臣閻朝隱上

金臺隱隱陵黃道,玉輦亭亭下絳雰。千種岡巒千種樹,一重巖壑一重云。花落風吹紅的歷,藤垂日晃綠葐蒀。五百里內賢人聚,愿陪閶闔侍天文。

七言侍游應制

鳳閣舍人臣崔融上

洞口仙巖類削成,泉香石冷晝含清。龍旗畫月中天下,鳳管披云此地迎。樹作帷屏陽景翳,芝如宮闕夏涼生。今朝出豫臨玄圃,明日陪游向赤城。

七言侍游應制

奉宸大夫汾陰縣開國男臣薛曜上

玉洞幽尋更是天,朱霞綠景鎮韶年。飛花藉藉迷行路,囀鳥遙遙作管弦。霧隱長林成翠幄,風吹細雨即虹泉。此中碧酒恒參圣,浪道昆山別有仙。

七言侍游應制

給事中臣徐彥伯上

碧澱紅涔崿嶂間,淙嵌洑岨洊成灣。琪樹琁娟花未落,銀芝窋咤露初還。八風行殿開仙榜,七景飛輿下石關。張蔦席云平圃宴,焜煌金記蘊名山。

七言侍游應制

玉鈐衛郎將左奉宸內供奉臣楊敬述上

山中別有神仙地,屈曲幽深碧澗垂。巖前暫駐黃金輦,席上還飛白玉卮。遠近風泉俱合雜,高低云石共參差。林壑偏能留睿賞,長天莫遽下丹曦。

七言侍游應制

司封員外郎臣于季子上

九旗云布臨嵩室,萬騎星陳集潁川。瑞液含滋登禹膳,飛流薦響入虞弦。山扉野徑朝花積,帳殿帷宮夏葉連。微臣獻壽迎千壽,愿奉堯年倚萬年。

七言侍游應制

通事舍人臣沈佺期上

金輿旦下綠云衢,彩殿晴臨碧澗隅。溪水泠泠雜行漏,巖煙片片繞香爐。仙人六膳調神鼎,玉女三漿捧帝壺。自惜汾陽紆道駕,何如太室覽真圖。

大周久視元年歲次庚子律中蕤賓十九日丁卯。[1]

有關這一詩碑,歷代金石學家都很重視。趙明誠《金石錄》卷5:“《周宴石淙序上》,張易之撰,薛曜正書。《周宴石淙序下》。《周石淙詩上》,諸公撰,薛曜正書。《周石淙詩下》。”[2]朱彝尊《金石文字考》卷4《跋石淙碑》、顧炎武《金石文字記》卷3、畢沅《中州金石記》卷2、盧文弨《抱經堂文集》卷15《武周夏日游石淙詩石刻跋》、清王士禛《香祖筆記》卷2、王昶《金石萃編》卷64《夏日游石淙詩碑》等均有著錄[3]。《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夏日游石淙詩并序》,唐久視元年(700年)五月十九日刻于河南登封石淙山北崖。拓片高255厘米,寬237厘米。武曌等撰,薛曜正書。三截刻。左下方金大定二十三年棲云題名,尾明嘉靖元年韓錫等題名。”[4]有關石淙詩碑的文學價值,筆者在《唐詩發展的地域因緣與空間形態》第八章“唐代特殊地域的詩人活動”中有專門論述,可以參照。本節主要考察與薛曜相關的撰者和書者,以及薛曜的文學和書法。

二、石淙詩碑的撰者與書者

石淙詩碑記載了以武則天為首的一次大型的宮廷詩歌集會和創作活動。摩崖題刻的“律中蕤賓”為五月,這次君臣唱和的時間為久視元年(700年)五月十九日。武則天游石淙,群臣扈從。《全唐詩》卷46狄仁杰《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詩題注:“石淙山,在今河南登封縣東南三十里。有天后及群臣侍宴詩并序刻北崖上。其序云:‘石淙者,即平樂澗,其詩天后自制七言一首,侍游應制,皇太子顯、右奉裕率兼檢校安北大都護相王旦、太子賓客上柱國梁王三思、內史狄仁杰、奉宸令張易之、麟臺監中山縣開國男張昌宗、鸞臺侍郎李嶠、鳳閣侍郎蘇味道、夏官侍郎姚元崇、給事中閻朝隱、鳳閣舍人崔融、奉宸大夫汾陰縣開國男薛曜、守給事中徐彥伯、右玉鈐衛郎將左奉宸內供奉楊敬述、司封員外于季子、通事舍人沈佺期各七言一首。”[5]這段文字表現了這次活動的龐大陣容,詩的作者都是武則天左右的顧命大臣和文人學士,值得注意的是,薛曜既是詩碑的書者,又是該碑的撰者之一。就撰者而言,碑有《七言侍游應制》,題署:“奉宸大夫汾陰縣開國男臣薛曜上。”就書者而言,詩碑為《夏日游石淙詩并序》,題署:“左奉宸大夫汾陰縣開國男臣薛曜奉敕書。”題署所記為久視元年五月薛曜的官職。

三、薛曜的文學與書法

薛曜,字升華,薛元超長子,初唐時期著名的書法家和文學家。他與當時達官貴人和文人墨客往還頻繁。薛曜為褚遂良外孫,其書風亦淵源于遂良,瘦硬有神,細勁疏朗,而其險處超越遂良。他與當時著名詩人王勃交游甚密,咸亨初與王勃游綿州,勃有《別薛華》《重別薛華》詩[6],其《仲氏宅宴序》亦有“思傳勝餞,敢振文鋒,蓋同席者高人薛曜等耳”[7],又《送宇文明府序》有“況乎巨山之凜孤出,升華之麗清峙。……言泉共秋水同流,詞峰與夏云爭長”[8]。武則天圣歷中,與閻朝隱、徐彥伯等預修大型類書《三教珠英》一千三百卷[9]。久視元年,扈從武則天游幸石淙山,并賦詩撰書。其后事跡未見記載。

薛曜的文學成就表現在詩和文兩個方面,就詩而言,現存八首。從存留之詩來看,薛曜律詩和古詩都頗擅長,七律代表作品就是《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這是典型的七律初起時的詩作,對與粘、平與仄的交換搭配都與格律完全吻合。頷聯的對偶極為工整,第二句“朱霞綠景”的句中對,有琢煉的痕跡,末句直抒情懷,稍欠蘊藉,可見就形式技巧而言,已經是很規范的七律,但在氣象和境界方面,尚未臻于成熟的地步。因而像這樣的詩作,對于研究唐代七律詩的演進歷程,是非常有意義的。五律代表作是《登綿州富樂山別李道士策》:

珠闕昆山遠,銀宮漲海懸。送君從此路,城郭幾千年。

云霧含丹景,桑麻覆細田。笙歌未盡曲,風馭獨泠然。[10]

這首詩首聯即對仗,屬于“偷春格”,把綿州富樂山道觀的仙宮境界形象地表現出來。而頷聯并不對偶,卻把送別的情懷表現得自然真摯,頸聯轉為寫景,是工整的對句,云霧繚繞,桑麻欣榮,頗堪留戀,又隱寓依依惜別的情懷,尾聯在笙歌未盡之時,李道士泠然馭風,飄然而去,又展現出道士高蹈出世的風貌。薛曜的古體詩也寫得很好,代表作品要數《舞馬篇》:

星精龍種競騰驤,雙眼黃金紫艷光。

一朝逢遇升平代,伏皂銜圖事帝王。

我皇盛德苞六宇,俗泰時和虞石拊。

昔聞九代有余名,今日百獸先來舞。

鉤陳周衛儼旌旄,鐘镈陶匏聲殷地。

承云嘈囋駭日靈,調露鏗鈜動天駟。

奔塵飛箭若麟螭,躡景追風忽見知。

咀銜拉鐵并權奇,被服雕章何陸離。

紫玉鳴珂臨寶鐙,青絲彩絡帶金羈。

隨歌鼓而電驚,逐丸劍而飆馳。

態聚還急,驕凝驟不移。

光敵白日下,氣擁綠煙垂。

婉轉盤跚殊未已,懸空步驟紅塵起。

驚鳧翔鷺不堪儔,矯鳳回鸞那足擬。

蘅垂桂裊香氛氳,長鳴汗血盡浮云。

不辭辛苦來東道,只為簫韶朝夕聞。

閶闔間,玉臺側,承恩煦兮生光色。

鸞鏘鏘,車翼翼,備國容兮為戎飾。

充云翹兮天子庭,荷日用兮情無極。

吉良乘兮一千歲,神是得兮天地期。

大易占云南山壽,?共樂圣明時。[11]

這首詩描寫唐代宮廷舞馬表演祝壽的場面,將舞馬的姿態寫得惟妙惟肖。據《新唐書·禮樂志》所載:“玄宗又嘗以馬百匹,盛飾分左右,施三重榻,舞《傾杯》數十曲,壯士舉榻,馬不動。樂工少年姿秀者十數人,衣黃衫、文玉帶,立左右。每千秋節,舞于勤政樓下。”[12]舞馬這種宮廷藝術雖在唐玄宗以前即已開始[13],但到了唐玄宗時達到極盛,尤其是以舞馬慶祝千秋節玄宗生日,更是如此。張說寫過《舞馬詞》六首,也是表現千秋節場面的[14]。以此參證,薛曜的《舞馬篇》也以作于千秋節可能性較大,其詩有“大易占云南山壽,?共樂圣明時”,亦是為皇帝祝壽而作,這樣薛曜的卒年也可以確定在玄宗即位以后。

薛曜的書法“與其弟薛稷同一師承,書學褚遂良,瘦硬有神,用筆細勁,結體疏朗,但較褚書險勁,更纖細,在當時享有大名。……薛氏書法精髓延至宋代在徽宗趙佶的手中被發揚光大。趙佶的‘瘦金體’鐵劃銀鉤,勁瘦淡雅,風韻別致,堪稱一絕。然細察趙佶‘瘦金體’的淵源所自,其結體固然得自宋代黃庭堅等人的大字楷書,舒展勁挺;其用筆則源于對薛曜筆法的創造性吸納與變化,只是筆畫寫得更加瘦勁。……其源當出自薛曜《夏日游石淙詩并序》”[15]。薛曜書法留存至今者,主要有《夏日游石淙詩并序》碑和《封祀壇銘》。葉昌熾評薛曜所書《夏日游石淙詩并序》碑:“觀《石淙序》,其轉折之處運筆太重,如黛干霜皮,礌砢多節,又如側出之水竹箭,奔騰至千里,一曲之處,忽搏而過顙,不免捉衿肘見矣。余謂必欲學曜書,尚不如《封祀壇銘》,不失河南三龕矩鑊。”[16]《封祀壇銘》為萬歲登封元年(696年)所刻,武三思撰文,薛曜楷書,在河南登封縣。又新出土《薛元超墓志》末署:“崔融撰,曜、駱、縯書序,毅、俊書銘,萬三奴鐫,萬元抗鐫。”

[1] 北京圖書館金石組編:《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第19冊,第2頁。拓本又載黃明蘭、朱亮:《洛陽名碑集釋》,朝華出版社2003年版,第133頁。有關拓片情況張彥生《善本碑帖錄》第3卷《唐宋碑刻》云:“詩序刻在河南登封石淙山,詩在北崖,序在南崖。序是第二年秋又游宴石淙山所刻,字漫漶,左上中較清晰,明末拓與近拓無大變化。……摩崖宋題名及金大定、明嘉靖等題名很多。”(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119頁)

[2] 趙明誠撰,金文明校證:《金石錄校證》卷5,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79頁。

[3] 王昶:《金石萃編》卷64,《石刻史料新編》第1輯第2冊,第1083—1085頁;朱彝尊:《金石文字考》卷4,清光緒刊本,第4—5頁;顧炎武:《金石文字記》卷3,《指海》本,第17—18頁;畢源:《中州金石記》卷2,《叢書集成初編》本,第39頁;王士禛:《香祖筆記》卷34,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34頁;盧文弨:《抱經堂文集》卷15,《叢書集成初編》本,第209—210頁;施蟄存:《唐碑百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42頁。

[4] 北京圖書館金石組編:《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第19冊,第2頁。

[5] 《全唐詩》卷46,第555頁。

[6] 按,《全唐詩》卷56,第674、675頁。按,《別薛華》,《全唐詩》題注:“《英華》作《秋日別薛升華》。”《重別薛華》題注:“一作《重別薛升華》。”

[7] 蔣清翊:《王子安集注》卷7,第202頁。

[8] 同上書卷8,第254頁。

[9] 《唐會要》卷36記載:“大足元年十一月十二日,麟臺監張昌宗撰《三教珠英》一千三百卷成,上之。初,圣歷中,上以《御覽》及《文思博要》等書,聚事多未周備,遂令張昌宗召李嶠、閻朝隱、徐彥伯、薛曜、員半千、魏知古、于季子、王無競、沈佺期、王適、徐堅、尹元凱、張說、馬吉甫、元希聲、李處正、高(喬)備、劉知幾、房元陽、宋之問、崔湜、常(韋)元旦、楊齊哲、富嘉謨、蔣鳳等二十六人同撰。”(第766—767頁)

[10] 《全唐詩》卷882,第9968頁。

[11] 《全唐詩》卷56,第870頁。

[12] 《新唐書》卷22,第477頁。

[13] 《宋書·謝莊傳》記載大明元年(457年)時“河南獻舞馬,詔群臣為賦”(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2175頁),“又使莊作《舞馬歌》,令樂府歌之”(第2176頁),此南朝宋時期之舞馬。

[14] 張說六首《舞馬詞》表現舞馬的六個場景,參以日本天平勝寶八年(756年)六月二十一日《東大寺獻物帳》,載有“舞馬屏風六扇”,“高五尺、廣一尺八寸。紫地錦緣,金銅釘,漆木帖,碧綾背,緋衣接扇,黃袋,白練裹”。推知舞馬的場景,惜筆者未見正倉院的屏風實物。

[15] 舒洛建:《書文并茂的“唐詩圣碑”》,《中國書法》2013年第12期,第199頁。

[16] 葉昌熾撰,柯昌泗評:《語石 語石異同評》卷7,第436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普格县| 香港| 浙江省| 蓬安县| 宜昌市| 鲁甸县| 固原市| 都匀市| 内黄县| 洛阳市| 黄龙县| 集安市| 建湖县| 洪雅县| 西华县| 佛学| 青铜峡市| 九江县| 莒南县| 江门市| 彭阳县| 象州县| 洪江市| 威远县| 北海市| 广南县| 西昌市| 广丰县| 喜德县| 沁水县| 隆尧县| 吉林市| 荆门市| 将乐县| 莆田市| 沙湾县| 莱州市| 瑞安市| 安庆市| 茌平县| 庆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