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法前沿問題(2015)
- 顧功耘 羅培新
- 1363字
- 2020-05-14 17:42:00
四、司法在經濟發展中調整功能的思考
理論界對司法在經濟法語境下的功能發揮并不完全持積極肯定的態度,然而從我國近三十多年的司法在經濟發展中的調整過程,還是可以隱約看到兩者間的密切關系。司法在經濟法、經濟政策的實施過程中,雖然名義上缺乏全局性的管理手段和專業化的管理知識,但并非總是被動的、消極的。特別是在市場規則尚未確立、市場主體還需要培養、市場秩序還需要從方方面面去規范的情況下,我國市場經濟發育的一股重要力量來自于公權力自上而下的變革。與以國家為代表的公權力對市場抱有扶植性管理的傾向、西方先從自由到管制的發展方向不同,我國是逆向的發展方向。所以,在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公權力的干預之手無處不在,而由于司法與政治、政府的密切關系,使得我國的司法在服務大局,尤其是政治經濟大局這一高度原則性問題上表現得毫無商量之余地。這一點可以從司法調整的脈絡清楚地看出:從以刑事手段保證政權穩定,側重于規范商品生產、流通、價格秩序等,到以經濟手段調整市場經濟,為經濟體制改革服務,從整體上培育市場,再到愈加中立地平等保護市場主體,尊重市場個體自由,尊重市場交易形成的規則,以減少對不平等保護帶來的不當介入之嫌。
然而,這并不意味著司法在經濟發展中的調整功能將走向消極,也不意味著司法在經濟法的制定、實施過程中將縮至“非主流”作用。
首先,在重啟改革的背景下,市場與政府的界限面臨重新劃分,政府權力將進一步壓縮,而市場權利將進一步擴大,司法在調整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配合性、管制性色彩必將逐漸消退。“實施經濟法治戰略的本質要求是要用法治約束政府的權力,規范政府的經濟管理行為,保證市場充分發揮配置資源的作用,保證市場主體自由經營,在法律上受到平等的保護。因此,經濟法治戰略能否順利實施,取決于政府的態度、政府職能的準確定位以及政府官員們采取怎樣的行動。”[42]學界的呼吁以及政界所形成的共識,加之市場經濟改革三十余年以來逐漸成熟的市場形成的影響力,我國經濟發展將真正步入自由市場階段,而政府的權力也將更加注重宏觀調控、市場秩序規制、涉外經濟管理、市場監管以及適當的國有經濟參與職能;相應地,司法也應將理念調整至尊重市場規律、尊重市場的創造精神,比如不輕易否定合同的效力、給行業的發展留足空間、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用盡私法救濟原則等。
其次,市場對權利的擴張,要求市場自發形成的規則得到尊重,而司法保守中立的特質有助于市場自發性規則的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市場經濟應該建立在市場主體發育充分,自主進出市場、自主決策,充分享有經濟自主權之上,唯此才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從這個意義上看,在市場經濟改革理念共識和制度共識既定,歷經三十余年改革實踐后,雖然司法對經濟調整的政策性功能減弱了,但是其對市場主體經濟自主權的保障、對市場規則的確立,恰恰是強調市場決定性作用的表現。
最后,政府的管理與司法調整會形成一定的制約關系。基于市場與政府一定程度的“對立”關系,比如政府對經濟的管理權與市場主體所享有的經濟平等、自由、發展、民主權等,會導致更多的事關公共利益的個案訴至法院。另外,信息的公開化、司法人員的職業化,以及呼吁不斷的經濟公益訴訟、不斷放開的行政訴訟,都會增加司法在經濟領域的調整途徑,將法律的基本價值融入經濟學,從而影響政府的經濟決策和執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