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新發展與經濟轉型
- 厲以寧 武常岐
- 10527字
- 2020-05-14 17:47:19
第四篇
低碳經濟和中國林業
李育才:國家林業局原副局長、中國林業經濟學會理事長
朋友們、老師們、同志們!非常高興能和大家就當前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問題進行交流。今天我演講的內容主要是生態環境和當前經濟的辯證關系。
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是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的重大命題,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之一。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在全社會正在逐步樹立起來,這是黨關于發展理論的升華,是對生態與發展關系認識的飛躍,是執政理念的重大轉變,也是人民根本利益之所在。中國自工業革命以來,技術取得了巨大進步,經濟實現了快速增長,物質財富實現了空前聚集,但大自然遭受到了空前的破壞。掠奪式的開發、急功近利地追求經濟的高速增長,使資源、環境付出了沉重代價,帶來了環境惡化、生態欠債等一系列問題。全球的環境惡化、生態功能弱化、自然災害頻繁、淡水資源枯竭以及沙漠化的加劇,表明自然生態系統已漸失平衡,今天的地球,已經不堪重負,很難找到未受環境惡化影響的凈土了。
不久以前,日本東北沿海發生9.0級大地震,地震引起的海嘯造成重大人員、財產損失的同時,還破壞了福島第一核電站,所造成的核泄漏對整個北半球的生態都造成了難以挽回的影響。一直到現在,日本政府和全球的科學家們還沒有找到一個比較妥善的對策。日本曾一度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安全、最先進”的核電技術大國。全球有超過30個國家擁有核電站,總數近500座,我們不禁要重新審視號稱“最清潔、最安全”的核電未來的前景。日本在反思,德國也在對核問題進行反思,并且采取了措施。
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曾經說過“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會報復我們”。現在看來,恩格斯的預言不幸言中,現在就是人類兌現大自然的懲罰的時候了。今天在這里所講的,絕不是危言聳聽,下面我將分五個方面與大家談一談生存、發展的問題和我們目前所面臨的生態危機:一是生態危機已經成為全球的災難;二是客觀估量我國的生態情勢,探究問題產生的根源;三是生態環境惡化給我國造成哪些巨大惡果;四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實現發展與生態雙贏的必由之路;五是保護森林、植樹造林的意義。我的核心觀點是:決不能犧牲環境換經濟繁榮,必須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把可持續發展問題提到議事日程上來。
首先和大家交流的就是生態危機已經成為全球的災難。科學家的研究表明,現代工業世界的經濟體系依賴于將從生態環境中開采的大量物質作為原材料。隨后是加工過程,最后以最終產品的消費而告終。除了實際得到的礦物質,還留下尾礦和礦渣,建筑當中移開了大量的表土,這些都是對原始自然資源的破壞。在使用的工業原材料中平均75%屬于非再生資源,25%屬于可再生資源。工業產品中只有6%在消費中被保留下來,其余94%在開采后一兩年內便被變成廢物,進入環境,不僅有固體,也有氣體和液體。在生產過程中還需低熵的能源,它們在被利用后以高熵的低溫度熱能被排放到環境中。工業的新陳代謝難以長久維持,對全球生態造成了危機。具體來講生態危機在全世界范圍內突出表現為:
一是二氧化碳增加和氣候變化。根據IPCC第四次調查報告指出,近100年間,由于人類的砍伐,森林減少了對二氧化碳的吸收,致使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約上升了15%。預計到2050年,二氧化碳的濃度將增加1倍,地球表面的年平均氣溫將上升1.5—5℃。全球氣候將發生一系列變化,南、北極冰融化,海平面上升,預計到2100年會上升1.4—2.2米,從而淹沒長江三角洲和東南亞各三角洲地帶中較低洼的稻田。而在荷蘭、長島(美國)、威尼斯、孟加拉,以及尼羅河三角洲等地,洪水帶來的損失不可估量。海平面上升,有些太平洋島國就會遭到非常大的麻煩,像馬爾代夫這種小島國最為緊張。此外,降雨的區域分布也將發生變化,適合種糧的地區和易于沙漠化的地區也將發生一系列變化,如北美產谷帶將變得暖和干燥,將給世界糧食供應帶來重大的影響。又如,受氣候變暖等因素的影響,祁連山最大的山谷冰川——透明夢柯冰川,以年均6米以上的速度在退縮。中國科學院祁連山冰川與生態環境觀測研究站的監測表明,50余年中,這個冰川退縮了300余米。這個地方我去過多次,祁連山的冰川問題關系到甘肅一帶的農業、畜牧業的生存和發展問題,1996年以來我就到這個地方去過多次,冰川在逐步萎縮,冰川上融化的雪水也逐漸減少。所以氣候變化會帶來一系列負面效應。
二是臭氧層空洞。氧氟氫是一種工業用氣體,用作冰箱制冷劑,同樣也可以用于空調機。平流層中含氯氟氫的氣體,會造成臭氧層空洞。臭氧層起著保護地球免受紫外線傷害的重要作用。紫外線可以使人的皮膚癌變,會引起皮膚癌患者劇增,這在白色人種中更為嚴重,對生物多樣性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三是酸雨。酸雨的產生,主要與發電廠、冶煉廠和汽車燃燒石化燃料產生的硫氧及氮氧化物的排放有關。這些排放物在空中發生化學反應,轉換成硫酸鹽和硝酸鹽后進入雨中降落地面,造成的影響不僅在發生源附近,這些排放物往往可隨大氣遠距離移動,在數百公里外降下酸雨。大家可能都知道四川樂山大佛,這個佛像已經被酸雨和其他有害氣體侵蝕成這樣一個程度。從國內看,江蘇南部工業區、貴州、四川等地均有酸雨降落;從世界看,酸雨在美國西部、東北部以及加拿大大部分地區都比較嚴重。酸雨可以使森林大片死亡,使水生生物生活環境酸化,使生物死亡,使材料腐蝕,侵蝕建筑物表面和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在一定的區域,酸雨使水系和土壤的酸度提高,從而造成生態系統和農作物的破壞,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四是有害的化學物質。在現代社會,人們對化學物質的依賴程度提高。在商業市場上,約有七萬種化學物質,每年還有1000多種新的化學物質投入市場。它們以農產品、服裝、機械、汽車、化妝品以及添加劑等各種商品的形式送往世界各地,它們的使用及擴散對環境造成深刻的影響。如防腐劑、包裝材料、潤滑劑、溶劑、防凍劑、洗滌劑、皂、漂白劑、除垢劑、染料、油漆和顏料、紙張、化妝品、肥料、殺蟲劑等,還有許多重金屬。這些有毒的化學物質耗散緩慢,不知不覺地進入人體內,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類的生存,使癌變和基因突變的可能性加大。現代人有3/4的時間在室內度過,室內的污染如煙霧、建筑材料、各種電器、家具等時刻威脅著人類的生存。據測算,氡氣的濃度為室外的20多倍,各種污染物中致癌的物質高達40多種。最近大家在電視上看到云南陸良的鉻渣傾倒事件。從這個事件中可以看到,一些地方為了片面地追求GDP而不顧人民的生命安危。事件被曝光后,我們看到有關方面首先是百般遮掩,而不是積極解決問題。其實像這樣的污染事件被揭露的只是冰山一角。有一次中秋節,我去一個村里,那里有一個油廠,由于地下水污染、環境破壞,已經有兩戶居民患癌,但油廠還在繼續加工,并且沒有環境報告。當地的村民對此反應非常強烈。類似的這種情況都非常嚴重。
五是有害廢棄物質的國際流動。由于各國人民環境意識加強,尤其是發達的工業國家,人民反對在本社區排放有害廢棄物。再者,處理、保管有害廢棄物的費用十分昂貴。這就使得一些國家或者公司將廢棄物出口到第三世界國家和地區,甚至向公海傾倒,還有一些核電站的泄漏及永久性埋藏,都成了國際社會所關注的重大問題。比較著名的事件有蘇聯切爾諾貝利核泄漏事件,對整個北歐都產生了影響;美國在印度的博帕爾農藥廠泄漏事件,死傷者數以十萬計,對環境更造成了難以估量的破壞;墨西哥灣一油井爆炸,100萬噸石油流入大海;而海灣地區的原油泄漏事件,惡果也無法估量。特別是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泄漏事件,日本政府和東電公司在未通報周邊國家的情況下,就擅自將大量的被核輻射污染的廢水排放到大海里,引起了周邊國家的強烈不滿。最近,發生在渤海灣的原油泄漏事件,持續到今天已經3個多月了。國家海洋局已經給美國康菲公司設定了好幾個最后期限了,但是問題至今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根據國家海洋局14日發布的消息,監測結果顯示,蓬萊19-3油田的C平臺附近仍有間歇性油花溢出,并且每天上午都發現有小范圍的油帶出現。
六是核戰爭的陰影是懸在人類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從1945年美國在太平洋的比基尼島試爆第一顆原子彈開始,人類擁有原子彈、氫彈、中子彈等核武器已經66年了。在近300萬年的人類存在歷史和近7000年的人類文明中,人類是近60年才擁有了核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國對日本廣島、長崎投下原子彈的慘烈場景至今仍然是人類的噩夢。據估算現在地球上至少50個國家擁有核彈,核彈目前的庫存數量約25000枚,正在服役的數量估計達5000枚,這個數字可以將地球表面毀滅5遍以上,可以說下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日就是人類自我滅亡的開始。回顧整個20世紀,人類消耗了1420億噸石油、2650億噸煤、380億噸鐵、7.6億噸鋁、4.8億噸銅,占世界人口15%的工業發達國家消費了56%的石油、60%以上的天然氣和50%以上的重要礦產資源,從而導致了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
我和大家交流的第二個方面的話題就是客觀估量我國的生態情勢,探究問題產生的根源。黨的十七大報告在充分肯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時指出,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開展了以大規模植樹造林、興修水利、水土保護、防治沙漠荒漠化和治理環境污染等保護與改善生態環境的群眾性活動,采取了許多重大舉措,興建了大批的生態治理和環境保護工程,為抵御和減輕自然災害,保障經濟持久、快速發展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做出了巨大貢獻,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是由于種種自然的、人為的原因,特別是粗放、掠奪式的生產方式,我國的生態環境呈現了邊治理、邊破壞,治理趕不上破壞,好轉與惡化并存的被動局面,現在我們仍然面臨局部好轉、整體惡化的趨勢。值得指出的是,我國生態環境惡化的基本特征是全面、整體的,從大氣到土壤,從陸地到水體,從森林到草原,各個生態子系統無一不出現問題,而且惡化趨勢在加劇,危害程度還在加深。有關資料顯示,我國目前的主要大氣污染物甲烷、氧化亞氮、黑炭、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已經世界第一,二氧化碳占世界的14.9%,全國522個城市當中39.7%的城市、65%以上的城市人口生活在中度甚至重度污染中。大家長期在北京生活都會有所感覺。北京現在有將近500萬輛汽車,污染還是比較嚴重的。
我國水土流失面積達356萬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的37.42%,每年流失的表層沃土達50億噸。1950年以來,全國因水土流失損失的耕地達267萬多公頃,全國荒漠化土地占國土總面積的27.46%,沙化土地占國土總面積的18.1%。生物物種持續減少,15%—20%的高等動植物物種處于瀕危狀態,高于世界5%—10%的水平。在國際公認的640個瀕危野生物種中,我國占了156個。冰川融化幅度增長,近40年來我國冰川面積縮小了3248平方公里。我曾先后13次到西藏,數次到了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營,親眼目睹永久冰川的最底部逐步融化上升的情景,原來被厚厚的冰川覆蓋的區域變成了大面積的裸露石礪區。在過去50年間,全國消失湖泊1000多個,年均有20多個湖泊干涸。有資料顯示,素有“千湖之省”之稱的湖北,境內現存湖泊面積僅2438.6平方公里,只有20世紀50年代的29.4%,全省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為217個,比20世紀50年代的522個減少了一大半。原因在于:一是地下水位下降,二是種糧導致了湖泊數減少。另外,地下水超采區遍布24個省份,其中50多個城市出現地面沉降,全國1/3的淡水資源不能作為飲用水。2006年,在全國七大江河水系408個監測斷面中,滿足國家地表水三類標準的占46%,28%的斷面為四類至五類水質,超過五類水質斷面占26%,這就說明地下水嚴重減少。雖然我國的林木覆蓋已達20.36%,但絕大部分是人工林,生態效益相對較低。我國草原占國土總面積的41.7%,由于長期超載放牧,90%的可利用草原出現不同程度的退化,產草量大幅度下降,每年有133萬公頃的草原在退化,草地成為荒漠化土地的主體和沙塵暴的主要發源地。
實踐表明,生態承載力取決于一個區域的自然條件和生產力水平,而影響自然資源消耗量的主要因素是區域人口數量、生產方式、傳統文化和人口消費方式、消費水平以及經濟發展狀況。在人口劇增和粗放的資源消耗型經濟增長模式的耦合作用下,資源透支過多,虧空過大。土地、淡水、森林、草原、礦產資源和大氣環境等均呈超載狀態,也就是說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是靠越來越大的生態赤字、環境欠債維系。這種掠奪式的無序開發和資源過度消耗,已經犧牲了太多子孫后代的生存空間和發展機會,我們的確應該深刻反思自己的行為。
我和大家交流的第三個方面的話題是生態、環境惡化給我國造成了哪些巨大的惡果。
一是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國家減災委發布的數據表明,1990年以來,我國年均洪澇災害直接經濟損失約占全國同期GDP的2%,甚至3%—4%。“十五”時期,全國每年平均受災人口16億左右,死亡1510人,受災損失加上土地沙漠化、荒漠化及其衍生危害造成的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約為4537億元。
二是加劇了貧困。生態脆弱區大都是經濟貧困地區。據調查,貧困地區的生態貧困率高達70%以上,其中一部分農牧民不得不易地謀生,淪為生態災民。
三是危害民生。環境污染的危害不是單一的加減法可以計算的,而是連鎖倍增的。所謂食物鏈中的富集鏈,意味著污染物在生物體內的聚集量是隨著食物鏈的延長而逐級遞增的。同樣,重金屬和殘留在土壤或動植物體內的其他污染物,也可以隨著農產品、畜產品等轉移到人體內,威脅人的身體健康。目前世界上約有10萬種化學品,其中許多對人體有致癌、致畸、致突變作用。據研究人員研究,影響人的健康、壽命的有幾大因素,那就是基因、生態、運動、食物、藥物、水、空氣。除了基因是父母給的以外,其他的六種因素或多或少直接或間接地與生態、林業有關。大家知道樹木對于負氧離子產生的作用是其他植物不可代替的。你想你在大森林里面散步和在北京馬路周邊散步是一樣的嗎?而且馬路邊上空氣中的細菌含量要遠遠高于森林區,因為樹木本身具有殺菌作用。所以森林、生態對于人的健康是至關重要的。
專家研究顯示,80%—85%的惡性腫瘤與化學品毒性污染有關。目前我國有農藥企業2000多戶,年產各種制劑約150萬噸,其中相當一部分為高毒性品種,加之使用不當,這些高毒性品種大量滲入土壤、大氣和水源,直接、間接污染糧食、水果、肉蛋奶、茶葉、中藥材及加工的食品當中,非常地危險。更不用說由于利欲熏心,不法商家在牛奶當中添加三聚氰胺、在豬肉中添加瘦肉精以及地溝油等。根據我國目前的疾病分類分析,目前我國通過飲水發生和傳播的疾病就有50多種。所以生活質量與生活水平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一定的生活水平是生活質量的必要條件,但具有較高的生活水平的人,其生活質量不一定高,因為生活水平主要以收入和消費水平來衡量,而生活質量還包括衛生、安全、環境、文化和心理健康等要素。而良好的生態、環境就成為生活、生命質量的第一要素,生態、環境的優劣對人的身體、精神乃至受災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據觀測,全球近1/4的人患病、早亡與環境因素直接有關。俗話說“思路決定出路”,一念之差天上地下,理念一變天地寬,有什么樣的發展理念必然會有什么樣的發展方式和效果。不惜以犧牲生態、環境、資源為代價,單純追求經濟增長速度的非理性發展觀是導致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的重要思想根源。觸目驚心、發人深省的環境惡化事實及其他嚴重危害事件告誡我們,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傳統發展方式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走科學、和諧、可持續的發展道路勢在必行。
第四個方面的話題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實現發展與生態雙贏的必由之路。導致我國嚴重生態危機的總根源是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三高一低”為特征。工業如此,農業也是如此。先看高投入。我國經濟快速增長很大程度上是靠拼資金、資源和勞動力實現的。我國資本投入占GDP的比重,2003年高達42.7%,大大高于美、德、法、印度等國20%左右的水平。我國每增加1億元GDP需要的固定資產投資,“六五”時期是1.8億元,到了“十五”時期就高達5億元,遠高于發達國家1億元左右的水平。
再看高消耗。我國資源稟賦本來是比較貧乏的,石油、天然氣、煤炭、鐵礦石等重要的礦產資源人均儲量分別相當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1.0%、4.5%、79%和42%。但從主要資源消費指標占世界總量的比重來看,我國在煤炭、鋼材、水泥、有色金屬、化肥、淡水、海洋捕撈等方面都已是世界第一大消費國,一次能源、精煉鋁等總消費量為世界第二。這么高的投入和資源能源消耗帶來的卻是低效益。目前我國的能源利用效率只有33%,比國際先進水平低10個百分點左右;我國單位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1倍,是日本的7.6倍、美國的4.2倍、印度的1.5倍;工業萬元產值用水量是國外先進水平的10倍。高投入、高消耗帶來了高排放和重污染。目前我國二氧化碳、主要大氣污染物、有機水污染物排放量均居世界第一。全國2/3的城市人口生活在中度或重度大氣污染的環境中,60%以上的河流水質遭到中度或者重度污染,75%的湖泊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富營養化,平原地區54%的地下水不符合生活用水水質要求。全國每增加單位工業產值產生的固體廢棄物比發達國家高10多倍,工業固體廢物每年增長7%,城市生活垃圾每年增長4%,并且呈加速趨勢。粗放的經濟增長模式,不僅反映在工業上,而且反映在農業上。長期以來的過度墾荒、放牧、砍伐、捕撈,過量使用化肥、農藥等化學物質,已經給生態、環境帶來嚴重危害,我國農業污染已占全球污染總量的1/3。
現實一再告誡我們,靠拼資源、環境換取經濟增長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已走到了絕路,不應當也不可能再延續下去。國內外的實踐都證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是實現發展與環境雙贏建設的必由之路。從國際上看,20世紀中葉,先行工業化國家也遇到了環境重度污染、民生深受其害、發展難以為繼的問題,他們就是通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完成或基本完成了從“三高一低”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三低一高”的轉變。主要經驗就是調整優化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控制重化工業過快增長、大幅度提高第三產業比重,現在英、美、法、德、日等發達國家第三產業比重分別達到73%、77%、75.8%、70%、70.7%,他們的經驗可以借鑒。我國環境污染的本質是結構性污染,重化工業消耗了全國能源總量的1/3,經濟結構趨向重化工業使資金、資源和技術等各種生產要素日益明顯地向重化工業傾斜。其結果,一是抑制了第三產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的發展,二是制約了現代農牧業的發展,三是導致環境“結構性污染”日趨嚴峻,最終使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約束的矛盾越來越加劇。
據測算,如果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提高1個百分點,第二產業的工業增加值比重相應地降低1個百分點,萬元GDP能耗就可以相應地降低約1個百分點;而服務業每增加1個百分點,萬元GDP能耗將下降1.4個百分點。也就是說,如果我國的重化工減少幾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幾個百分點,那么整個經濟、資源、環境、民生的狀況肯定要好得多。第三產業涵蓋了從信息、股票、債券、保險、房地產到科技、教育、文化、衛生、交通、通信,再到商業、流通、運銷、服務、旅游以及品牌、專利、資源、媒體、法律、社會救助等行業,開發潛力巨大,前景廣闊。特別是知識密集型的現代服務業和社區服務業的發展,對引導、驅動、促進經濟的高效增長,擴大就業機會,具有重大的現實和長遠意義,更應當加快發展。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就有國際組織和有關專家,從不同的視角提出,只有把生態、環境問題納入GDP核算,才有可能讓GDP正確引領經濟、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這種GDP核算體系統稱為“綠色GDP”。目前世界上已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政府部門正在建立綠色GDP核算體系。我們和國家統計局、國家發改委做過這方面的交流。這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但是我覺得最終衡量政績還要靠科學、真實的綠色GDP。我國1988年就有學者開始對將自然資源環境核算納入國家經濟體系進行理論方法研究,隨后一些科研單位、大學也對綠色GDP核算模式的理論與方法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實行綠色GDP的核算考評制度的優越性在于,綠色GDP是從傳統的GDP當中扣除自然資源耗減成本和環境退化成本的核算體系,能夠更為真實地衡量經濟發展的有效程度,一個地區的綠色GDP值越大,意味著其增加的真實財富越多,經濟增長的質量越高,人民群眾所享受的社會福利越多。
可喜的是我國部分地區、行業、企業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實驗,尤其是一些資源、環境問題突出,甚至到了山窮水盡地步的地區、行業、企業,“一朝模式變,從此天地寬”,可謂柳暗花明,枯木逢春。比如,我曾經三次到資源枯竭城市“煤炭之城”阜新市調研,其中一次是隨同當時的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同志。阜新原來是個煤都,把底下的煤挖干凈后就沒有資源了。后來,該市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發展替代產業成效顯著。又如,“石油城”大慶市延長石化產業鏈,發展多元產業。再如,中國“林都”伊春市實施多產業經營戰略,由“獨木支撐”向林區復合型經濟轉變。
要和大家交流的第五個方面的話題是,保護森林、植樹造林是構建生態文明的重要保證。
大家知道森林是人類文明的搖籃。以森林為背景、依托森林而存在和發展起來的森林文化,是人們不斷認識、調整人與森林、人與自然相互關系的必然產物,歷來都是人類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真實地記錄了人們對森林和大自然的認知過程。森林是綠色的金庫、生物制氧機、太陽能的儲存器、土壤的保育員、天然的蓄電池、地球的肺臟、江河的源泉。森林是最直接影響人類能否繼續生存下去的生態要素,它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以此平衡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比例。據估計,世界上的森林和植物每年生產4000億噸氧氣。森林是造雨者,對生態環境的變化有絕對影響。森林不但影響降水量,更控制了山坡上的土壤侵蝕。哪個地方的森林多哪個地方的降雨量就大,這是一個自然規律。森林能像湖泊那樣對河流和農田產生作用,如果高山上盡是森林,就相當于有了深度為樹冠平均高度的水庫,這個森林型“湖泊”因為有相當大的彈性而優于真正的山地水庫。就是說降雨降到樹冠上之后,通過樹再延伸到土壤當中,整個的系統就能把降雨吸收一部分,或者說儲藏相當大的一部分。例如,由于亞馬遜河上游支流兩岸生長著世界上最大面積的闊葉林,因此這里的河流水量豐富,且終年變化不大。
森林一旦存在,立即就會出現各種生物,如飛禽走獸、昆蟲細菌,以及眾多的野生生物,形成一個生態世界。森林存在的時間越久,其中的物種越豐富,關系就越復雜,這種復雜性就是生態系統之謎。事實上森林特別是熱帶雨林,不僅保留了大量的物種,成為人類最寶貴的資源,而且在大氣平衡、地球氣候變化、水循環等過程中起重要的調節作用。濫砍濫伐對蒸發過程和降雨過程都有嚴重影響,大規模地砍伐森林就會導致大氣中的水平衡失調,直接影響氣候,還將導致生物多樣性嚴重衰減。科學家斷言,假如森林從地球上消失,全球90%的淡水將白白流入大海,陸地上90%的生物將滅絕,生物固氮減少90%,植物放氧減少60%,同時引發一連串的生態災難,地球的生態平衡就將無法維持。人類歷史上曾經有過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文明,它們都發源于森林茂密、水草豐美的地方,又都衰落和消亡于大量地砍伐森林、嚴重破壞自然之后。可以說沒有森林人類就會失去生存基礎,失去未來,失去一切。最近100多年來,由于人類對木材和耕地的需求,人類對森林的破壞達到了十分驚人的程度。全球森林面積已經從人類文明初期的76億公頃減少到20世紀末期的34.4億公頃。正是由于森林的大量減少,導致了一系列全球性的生態問題,嚴重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所以羅馬俱樂部的科學家呼吁,要拯救地球上的生態,首先要拯救地球上的森林。英國科學家指出,森林的大量破壞,已經使人類生存的地球出現了比以往任何問題都難以對付的生態危機問題。生態危機有可能取代核戰爭,成為人類面臨的最大安全威脅。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林業進入了恢復和加快發展的時期。以1978年實施“三北”防護林工程為標志,生態建設逐步成為我國林業建設的主要任務。20世紀90年代初期,我國林業投資大約為10.6億元,2011年林業投資可以增加到1100億元左右。進入21世紀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做出一系列重大決策,啟動了退耕還林、天然林資源保護、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和長江中下游地區等防護林建設以及野生動植物保護、自然保護區建設等工程。這些工程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特別是退耕還林工程,覆蓋82%的國土面積,總投資達4300多億元,惠及全國25個省份的1.24億農民,其投資之巨、惠及人數之多、覆蓋面之廣、周期之長、影響之深遠,堪稱世界生態工程之最,是我國21世紀再造秀美山川的偉大壯舉。我在《中國的退耕還林工程》一書中做過詳細的論述。
第七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表明,全國森林覆蓋率由第六次調查時的18.21%提高到20.36%,全國水土流失面積由過去的367萬平方公里下降到356萬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積由年均擴展3436平方公里轉變為年均縮減1283平方公里,首次實現了逆轉。河北省以太行、燕山山系為主體,在總面積4000萬畝的山區地帶實行封山育林,累計封育成林面積達2000多萬畝,占全省有林地面積的40%以上,封育成的天然林木蓄積量達到5200多萬立方米,占全省活立木蓄積的60%以上,使京津周邊的生態狀況明顯好轉。北京大學方精云院士針對森林碳匯的一項研究表明,中國單位面積森林吸收、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已由20世紀80年代初的每公頃136.42噸增加到21世紀初的每公頃150.47噸,同期以森林為主體的中國陸地植被碳匯大約抵消了工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4.6%—16.1%。
森林在維護氣候安全、生態安全、物種安全、木材安全、淡水安全、糧食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全球高度關注氣候變化的背景下,林業被提到了事關人類生存與發展、前途與命運的戰略高度。聯合國糧農組織前總干事薩烏馬指出,“森林即人類之前途,地球之平衡”。因此,應廣泛宣傳林業在可持續發展中的優勢,充分調動企業、公眾參加植樹造林、保護森林等林業活動的積極性,通過林業措施,實踐低碳生產和低碳生活。
總之,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改善雙贏,是一項關乎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大戰略任務,也是當前的現實需求。改變發展方式、走生態文明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我們既面臨嚴峻的挑戰,也充滿希望。當我們真正認識到轉變發展方式的重大戰略意義,并付諸行動去努力實踐時,一切期望的結果將在我們的奮斗中產生!
今天就和大家交流這么多,希望同志們、同學們、老師們有個別問題再進一步交流,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