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現代文學經典解析
- 廖四平
- 1623字
- 2020-06-04 12:33:16
施蟄存
梅雨之夕
一、作者簡介
施蟄存(1905—2003),原名施青萍,浙江杭州人。著作主要有短篇小說集《上元燈》《將軍的頭》《梅雨之夕》《善女人品行》《小珍珠》等,散文集《燈下集》《待旦錄》,另有大量的譯著和古典文學研究著作。
二、解析
(一)《梅雨之夕》最初收入由新中國書局于1933年3月出版的小說集《梅雨之夕》中。
(二)內容梗概
“我”從公司下班,在梅雨天氣中徒步回家。中途遇雨,于是,在一店鋪檐下避雨。避雨時與一個沒有帶雨傘的美麗少女邂逅。“我”為她的姿色所動,但因心存疑慮而不敢貿然用自己雨傘的一半去給她遮雨。久等不見雨止,終于與之共傘結伴上路。途中,“我”又覺得她與自己在蘇州時初戀的女子長得頗為相像;正詫異自己的奇遇時,無意瞥見街邊一個女子的憂郁眼光,從中又似乎看見在焦灼地等自己回家的妻子的憂郁臉色;當少女告訴“我”姓劉時,又懷疑這是自己初戀者故意隱瞞姓氏,于是聯想到日本畫家“夜雨宮詣美人圖”以及古人“擔簦親送綺羅人”的詩句,重溫著初戀的清福。最后才發現少女的嘴唇太厚,絕非初戀的女伴,于是,感到被壓抑的心境一下子松弛了下來,連呼吸也覺得舒暢了。與這少女分別上車后,還在車上幾次想把手中的雨傘張開,回到家中聽見妻子的聲音,也仿佛是那少女的聲音。
(三)主題
1.小說通過“我”因少女而想起已逝的青春時光、對往事的潛在依戀以及現實與之無法調和,抒寫了主人公又酸又甜又惆悵的感覺。
2.小說通過對“我”對美的愛慕之心以及由此而來的善良“越軌”行為的描寫,表達了對開朗的、純真的、自由的人生和人性的憧憬,對禁錮的、世俗的、刻板的、無聊的現實的抗爭。主人公因少女頗有風儀又很有些憂愁而為之撐傘,送她回家,這本其自然之心、自然之舉。然而,社會上既定的準則阻礙了他的自然之心;而他自己心底的道德準則和他對妻子產生的負罪意識……這些讓我們看到了主人公的無奈,感受到了小說對開朗的、純真的、自由的人生和人性的憧憬,對禁錮的、世俗的、刻板的、無聊的現實的抗爭。
(四)藝術特色
1.心理描寫曲折、細膩、完整
小說深入到人物的內心世界,描寫人物的心理過程,是一篇心理小說(作者在《梅雨之夕·自跋》中曾明確地說《梅雨之夕》“都是描寫一種心理過程的”)。小說幾乎沒有多少情節——只是寫一位有雨具的男子在街頭碰上一個躲雨的姑娘主動將她送回家時一路上的心情,一次完全沒有結果的萍水相逢,但小說卻把人物心理過程寫得極為曲折細膩而又富有層次。開頭是把姑娘作為美的對象來欣賞;隨后因側面看姑娘的臉型時又覺得她像自己初戀的那個少女而發問;再后來雨停了,姑娘道謝告別,男子心里竟埋怨老天爺為何不再多下半小時雨;最后回到家里悵然若失,甚至有點失魂落魄:這一切都寫得頗為真切,很能吸引人,能不斷使人發出會心的微笑。人物的這些細微的心理活動如果拉直就會顯得寡然無味,小說這樣描寫便曲折有致,能引人入勝、使人興致盎然。
2.風格含蓄、蘊藉,具有朦朧美
小說所寫的是一個都市人物美麗的、卻又是失落了的“白日夢”:通篇都是人物的內心獨白,所流露的情緒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畫:初夏傍晚,梅雨淙淙,路遇少女,張傘送行,似曾相識,終非故人,藏儲心底,念念不已……瞻顧之間,疑慮重重,真中雜幻,是夢還醒,在一種層層迭進往復回環的圓熟的心理描寫中,傳達了都市薄暮中一種蠢蠢躍動而又帶有強烈的自我抑制性的幻美,風格含蓄、蘊藉,具有朦朧美。
3.文筆優美
小說文筆優美,尤其是對梅雨的細寫——“在霧蒙中來來往往的車輛人物,全都消失了清晰的輪廓,廣闊的路上倒映著許多黃色的燈光,間或有幾條警燈的紅色和綠色在閃爍著行人的眼睛。雨大的時候,很近的人聲,即使聲音很高,也很像在半空中了”,這很好地捕捉到了雨中景物的特點,很吸引人。小說對那位雨中少女的描寫,文筆也很優美,除了給人以美的感覺外,還內蘊著一種含蓄和朦朧的“味道”,讓人回味無窮。
此外,情節簡單而又完整,故事基本以時間為序,穿插了一點回憶性的記敘,躍跳性不大……這些也是小說重要的藝術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