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現代文學經典解析
- 廖四平
- 6550字
- 2020-06-04 12:33:13
廢名
竹林的故事
一、作者簡介
廢名(1901—1967),字蘊仲,原名馮文炳,湖北黃梅人。著作主要有短篇小說集《竹林的故事》《桃園》《棗》等,長篇小說《橋》《莫須有先生傳》《莫須有先生坐飛機以后》,理論著作《談新詩》《魯迅研究》《杜甫研究》等。
二、解析
(一)《竹林的故事》原刊于1925年2月出版的《語絲》第14期上,最初收入由新潮社于1925年11月出版的小說集《竹林的故事》中。
(二)內容梗概
“我”們?yōu)榱烁畈藖淼讲藞@,因而結識了老程。老程的女兒三姑娘害羞而又愛笑,“我”們都很喜歡她。老程不在家的時候,她讓“我”們幫她解簽。平常老程種菜、捕魚,三姑娘就在旁邊玩耍。但好景不長——不久,老程就去世了。之后,三姑娘和她的母親相依為命。為了陪著母親,三姑娘很少出去和其他的孩子一起玩,而且,從此不上街看燈,有時會上街去賣菜,而“我”們都很喜歡買她的菜。十二年過去了,當“我”再回到那里時,三姑娘正在祭奠她的父親,她已經長大了,但她的單純善良沒有改變。
(三)人物分析:三姑娘
三姑娘是一個農村少女。她純潔優(yōu)雅——三姑娘從小就生活在一個寧靜的鄉(xiāng)村之中:小河、壩腳、竹林、茅舍、菜園這五個富有古典詩意的生活環(huán)境以及一家人的快樂和睦。她樸素、自然——她從來都不刻意打扮,像竹林一樣天性自然,內蘊著一種純凈美。靦腆——“老程家的捏著香紙走我們的面前過去,不一刻又望見她轉過來,不筆直地尋原路走,勉強帶笑的彎近我們:‘先生,替我看看這簽。’”其靦腆由此可見一斑。孝順、善良、乖巧——爸爸去世后,她就由一個天真的小姑娘變成了一個成熟的少女,擔任起了照顧媽媽的責任。因此,本正值貪玩年齡的她,卻要時時刻刻的守著媽媽,“三姑娘同媽媽間的爭吵,其原因都出在自己的過于乖巧”,“三姑娘不上街看燈,然而當年背在爸爸的背上是看過了多少次的,所以聽了敲在城里響在城外的鑼鼓,都能夠在記憶中畫出是怎樣的情境來”;今年“我”回家過清明之時,看到三姑娘在那片竹林——埋葬她爸爸的地方祭奠其爸爸。“我的三姐,就有這樣忙,端午中秋接不來,未得先人來了飯也不吃”。熱情、大方——三姑娘賣青椒時,大家都圍攏過來想象著鮮青椒煮鮮魚的美味,這時其中一位說笑到“三姑娘,你多秤一兩,回頭我們的飯熟了,你也來吃,好不好呢?”三姑娘雖然也玩笑著回答了,但又認真地真多添了一兩。總之,三姑娘是一個煥發(fā)著特有的生命活力的少女,外在的樸實秀美和內在的靈秀透明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顯示了中國傳統(tǒng)女性的美質。
(四)主題
小說敘述了一個發(fā)生在河邊竹林的故事,塑造了一個純潔優(yōu)雅、生氣勃勃的三姑娘形象,營構了一個清新、恬靜、純凈而又充滿詩情畫意的田園世界,在沖淡樸訥中寄寓了一種高雅的生活情趣,贊美了尚未被現代社會污染的農村世界和帶有古民風采的男女翁嫗及其純樸的美德,表達了作者對美好事物的向往。
(五)藝術特色
1.視角獨特
小說以兒童的眼光和口吻來講述故事:小河、壩腳、竹林、茅屋、菜園等,在孩子眼中,一切都是美好而富有詩意的。父親去世前,三姑娘常看父親捕魚,面對燦爛春色,她歡欣跳躍,快樂地歌唱;父親去世后,她與母親相依為命,精心陪伴照料母親,打理家中日常生活。三姑娘活潑潑挑擔子賣菜的情形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我”的心中,三姑娘是美麗田園的象征,她純粹、單純、快樂。以兒童的視角觀察生活,使得小說散發(fā)著詩心、童心和天真的美。
2.語言清新、自然、沖淡、質樸,精心雕琢而又不露痕跡
小說通篇沒有一個生僻的字詞,沒有一處佶屈聱牙的地方,但也絕無淺陋、乏味之嫌,而是像雨后的竹林一樣清新、自然、沖淡、質樸,像“綠團團的坡上”、“戒方一樣的土堆”、“四根只有抄梢還沒有斬去的枝椏吊著被雨粘住的紙幡殘片的竹竿”、“出城一條河,過河西走,壩腳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兩邊都是菜園”等更可以說是精心雕琢而又不露痕跡。
3.“散文化”
小說標題為“竹林的故事”,但其實是無故事的故事——情節(jié)很淡,散文化的成分很重:生活在竹林里的人們,過著平淡如水的生活,他們不追求功名利祿,甘于平凡,過著與世無爭的日子。三姑娘的父親去世了,除了留下一個如教書先生用的戒方模樣的土堆和使得妻女衣著變得素色點外,再也沒有什么變化。春天來了,竹林里的一切都綠得可愛,而三姑娘父親的死卻一天比一天“淡化”,最后只剩青草鋪平的土堆,三姑娘對曾經有個爸爸這件事也幾乎忘記了。
4.意境優(yōu)美
小說寫竹林,寫茅舍,寫菜園,寫少女;人物和清新的鄉(xiāng)村自然景物相對應——自古以來,“竹”都與“隱逸”、“參悟”有關,也就是說,“竹林”其實是一個充滿禪意的地方和一個清靜、與世無爭的環(huán)境,由此可見,小說的意境很優(yōu)美,同時,竹子的青逸反襯了三姑娘的恬靜,從而使得人與自然合二為一。
5.風格含蓄
小說寫到了“我”及“我們”對三姑娘的喜愛,三姑娘的父親老程對她的疼愛,她對母親的關懷等,但所寫的這些僅像竹林中的清澈溪流緩緩流淌一樣,而并無絲毫的奔騰激越之勢。對“三姑娘爸爸去世”這件事,小說只寫到“三姑娘八歲的時候,就能夠代替媽媽洗衣。然而綠團團的坡上,從此也不見老程的蹤跡了。”而沒有直接點出其爸爸的去世。寫三姑娘嫁人,小說未明著一筆,只是寫“我”希望三姑娘將來碰到一個好姑爺,但從后文“我的三姐,就有這樣忙,端午中秋接不來,為得先人來了飯也不吃!”就可以得知她已經為人妻了,而且很少回家探親。結尾處寫事隔多年后“我”與三姑娘的重逢,但略去了二人相見時的具體神態(tài),只寫“我”讓她低頭過去——這把三姑娘的害羞模樣、她那純真的品質以及“我”對她的情感一股腦兒地寫了出來但又全無夸張恣肆之嫌……這樣的行文,使得整篇小說風格含蓄,能令人在撲朔迷離中獲得豁然開朗的審美愉悅。
桃園
一、作者簡介(略)
二、解析
(一)《桃園》寫于1927年9月,最初收入由古城書社(參見錢理群等:《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或上海開明書店(參見賈植芳等:《中國現代文學總書目》)于1928年2月出版的短篇小說集《桃園》中(廢名本人在《關于校對》(1928年12月17日《語絲》第4卷第49期)中說:“我的一本小書《桃園》初由古城書社出版,現在開明書店再版亦已出版了,昨日才見到。”)。
(二)內容梗概
王老大只有一個13歲女兒阿毛。阿毛病了差不多半個月了。王老大一向以種桃為業(yè),住的地方就叫做桃園。桃園唯一的鄰家是縣衙門,衙門的照墻外是殺場。城上的游人隨手摘桃園里的桃子吃,阿毛不但對此不大在乎,還替城墻栽了一些牽牛花,花開的時候,許多女孩子跑來玩,兜了花回去。秋深的黃昏,阿毛病了坐在門檻上玩,望著爸爸取水——她記起城外山上她媽的墳。阿毛不相信天是要黑下去。桃樹的葉子被風吹落不少,阿毛便以為桃樹害病了。王老大覺得外面風很涼,讓阿毛進屋子里去;阿毛則關心王老大酒瓶子的酒喝完了。阿毛不明白當初爸爸為什么要同媽媽打架,為什么在家里喝了酒不算還要到酒館里去喝;不明白媽媽為什么明知道父親在外面沒有回卻老早就把門關起來。她請求父親來年也買一些橘子來栽一栽。張四還差她家的兩吊錢。阿毛睡了但心里曉得父親摸她的腦殼捏她的手。王老大因為阿毛睡不著而難過,惦著十五帶阿毛上廟燒香,問問菩薩。阿毛想起一個到她家桃園來的尼姑及送尼姑桃子吃之事。王老大說第二天上街給阿毛買東西吃,阿毛隨口說桃子好吃,但那季節(jié)沒桃子了。聽到阿毛所說的桃子好吃,王老大覺得簡直像聽到了一聲霹靂。阿毛說王老大酒喝完了,瓶子比白天還來得大;王老大恨不得翻起來一腳踢破了它。王老大上街打酒,遇到街旁歇著一挑玻璃桃子,便用瓶子換了三個,一個孩子撞跌了玻璃桃子,王老大的心兒沒有聲響地碎了。
(三)人物分析
1.阿毛
阿毛是一個十三歲的生活在縣城邊上的女孩,在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母親,與父親相依為命。她聰明伶俐——眼神清澈,無比寬容,安靜,偶爾說出一些很有詩意的話。心地美好、單純——她不大在乎城上的游人隨手摘她家桃園里的桃子吃,把桃子親手捧給過路的尼姑吃……心中總是充滿著美,充滿著對美的渴望和追求,永遠有一個充滿生機的春天;她不理解世界上為什么有不和諧的事情,如父親打母親,而母親則把父親關在門外。熱愛美、熱愛生活——她喜歡枝葉繁茂的桃樹,而不喜歡它的凋謝;秋天到了,她渴望在桃園中栽橘樹……
2.王老大
王老大是一座桃園的管理者兼桃子小販。他是一個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老百姓,生活、愛情、家庭、事業(yè)均無所成:他嗜酒;整個家庭,只有他自己、妻子和女兒,但妻子亡故,女兒已病入膏肓,且馬上就要死掉了;他沒有選擇自己生活的權利,沒有改變自己命運的能力,而且在他生活的世界里,也很難有能改善他生活的機遇。慈愛——女兒生病了,他心疼她,總要她“不要說話,一睡就睡著了”;他摸著她的腦殼悄悄流淚;女兒的一句“桃子好吃”讓他感覺是“一聲霹靂”;女兒說他酒喝完了,瓶子比白天還來得大,他“恨不得翻起來一腳踢破了它”,并用他的酒瓶連同打酒的錢為女兒換取了3個漂亮的玻璃桃子,想讓她高興一下,但他并不理解女兒愛美的心理;他所買的玻璃桃子被一個孩子撞跌了,他的心兒隨之沒有聲響地碎了。
(四)主題
小說通過以種桃為生的王老大與其女兒阿毛相依為命的平凡人生,歌頌了愛與美,蓄地批判了現實社會中的功利主義思想觀念——功利觀念會破壞美:阿毛身體雖然有病,但心中卻始終充滿著純真的理想,充滿著對美好人生的渴求。但是世人——包括阿毛的父親,卻并不理解她愛美的心理。阿毛的凄然要求——在沒有桃子的季節(jié)想要吃一個桃子以及王老大為阿毛換取的玻璃桃子的破碎等,表達了美好理想與現實生活的極不協調、理想終歸化為虛空的觀念。
(五)藝術特色
1.注重開掘人物的心靈世界,并在運用了西方現代派的一些技法
小說所描寫的主要是阿毛的心理活動——在孤獨、寂寞、驚恐不安的生活環(huán)境中對愛與美的追求,并用意識流的手法表現了其心理過程,展示其跳躍思緒聯想,也形成了小說的情節(jié)和行文的詩式跳躍,句與句也有斷隔,意象跳動,思路飄忽,為讀者留下可想象空白。景物描寫也明顯地帶有主觀感覺的色彩——不同于通常的聯想比喻,捕捉的是人物的主觀感覺,特別表現一種孩子的天真意趣,同時又努力在人物心靈深處探尋美感與詩意,從而使小說整體上顯得清新淡遠,給人以一種新鮮的感受。
2.語言清峻、淡雅、樸訥、凝練
語言清峻、淡雅、樸訥、凝練,既有力度又流麗活潑,如“王老大一門閂把月光都閂出去了。閂了門再去點燈。//半個月亮,卻也對著大地傾盆而注,王老大的三間草房,今年蓋了新黃稻草,比桃葉還要洗得清冷。桃葉要說是浮在一個大池子里,籬墻以下都湮了,——葉子是剛湮過的!”……,不過,小說語言有時也失于晦澀。
3.詩化與散文化
小說不很重視鋪敘情節(jié)而努力在人物心靈深處尋求美感和詩意,帶有明顯的詩與散文的某些特征,意境清新淡遠。
4.運用了象征的手法
在小說中,“酒”象征著王老大生活中失敗、無奈、頹廢的一面,“酒瓶”象征著他黯淡的生命,桃子象征著他的積極、有活力的一面;阿毛行將死去象征作者的不如意,或在某些方面失敗之后的感覺。
5.“技巧靈活得很,文字當然亦來得生動,是六朝人一脈。”(吳小如:《廢名的文章》,原載1947年10月天津《益世報·文學周刊》)
菱蕩
一、作者簡介(略)
二、解析
(一)《菱蕩》創(chuàng)作于1927年10月,最初收入由古城書社于1928年2月出版的小說集《桃園》中。
(二)內容梗概
1.小說沒有故事和情節(jié),只是以抒情寫意的筆觸為我們勾勒了一幅鄉(xiāng)間充滿詩意的生活畫面和風俗畫面——陶家村在菱蕩圩的壩上,一條線排著十來重瓦屋,屋后竹林濃綠,斜伸向河岸,城上城下隔水相望,有小橋溝通。
2.小說沒有中心人物,如果說整篇小說像一幅山水田園畫,那么其結構和意味就像是一首絕句:大部分的篇幅描繪自然風景,然后在適時的空間點染一兩個寫意的人。無論是洗衣婦、陳聾子還是二老爹,都是寫意的,他們本身并沒有什么內涵和意義,而是“畫”中之龍的“睛”罷了。
(三)主題
通過陶家村的翠竹綠水、小橋孤塔,寫出了一種統(tǒng)一、寧靜與和諧的節(jié)奏,表達了作者對鄉(xiāng)間閑適生活的贊美與向往、對故鄉(xiāng)父老以及千百年來形成的古老淳樸的民間風習和文化的熱愛。
(四)藝術特色
1.詩化散文化的色彩濃郁
小說注重對詩的因素的引入,從而具有濃郁的詩意,如小說第2段這樣寫道:“落山的太陽射不過陶家村的時候(這時游城的很多),少不了有人攀了城垛子探首望水,但結果城上人望城下人,仿佛不會說水清竹葉綠——城下人亦望城上。”這使我們很容易想起了卞之琳《斷章》中的詩句:“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
小說也注重對散文的因素的引入,從而使小說具有頗強的散文的形態(tài)——小說沒有故事、沒有情節(jié)、沒有中心人物;所使用的是一種抒情寫意的筆觸,所描繪的是一幅充滿詩意的生活畫面和風俗畫面,所塑造的人物也只具大致的輪廓、且本身也構成了景物的一個部分……在這里,小說與散文的界限實際上被打破了,通常所說的小說模式實際上被解構了。
2.唐詩絕句一般的意境
作者曾說:“就表現的手法來說,我分明受了中國詩詞的影響,我寫小說同唐人寫絕句一樣,絕句二十個字,或二十八個字,成功一首詩,我的一篇小說,篇幅當然長得多,實是用寫絕句的方法寫的,不肯浪費語言”;《菱蕩》“真有唐絕句的特點,雖然它是‘五四’以后的小說”(《廢名小說選序》)。
《菱蕩》寫景抒情的分量壓倒了寫人敘事,而其景物描寫又色彩雅麗、意緒安閑,如它寫陶家村的樹多林密,說行人“走路是在樹林里走了一圈。有時聽得斧頭斫樹響,一直聽到不再響了還是一無所見”。寥寥數筆,便把一個幽深、清雅的環(huán)境寫出來了,既有王維的“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聲”的謐靜,又有賈島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的迷惘。同時,小說既在精神氣質上明顯地受到了陶淵明田園詩的熏染,又在具體筆法上吸取了古代山水散文、尤其是晚明小品之長。寫菱蕩出外的水色林蔭的那一段,更令人叫絕:
菱葉差池了水面,約半蕩,余則是白水。太陽當頂時,林茂無鳥聲,過路人不見水的過去。如果是熟客,繞到進門的地方進去玩,一眼要上下閃,天與水。停了腳。水里唧唧響,——水仿佛是這一個一個的聲音填的!偏頭,或者看見一人釣魚,釣魚的只看他的一根線。一聲不響的你又走出來了。好比是進城去,到了街上你還是菱蕩的過客。
這樣的人,總覺得一個東西是深的,碧藍的,綠的,又是那么圓。
這是一幅清幽恬靜、令人心曠神怡、沉醉不醒的風景畫:在這里,菱葉半蕩,林蔭道上,聽不到鳥聲,見不到水色,只見一個垂釣人——這令人不禁產生一種“世外桃源”之感,文字虛實相間、有色有聲而又含蓄蘊藉,頗具唐人絕句之風。
3.洗練、平淡的文字
如:
陶家村過橋的地方有一座石塔,名叫洗手塔。人說,當初是沒有橋的,往來要“擺渡”。擺渡者,是指以大烏竹做成的筏載行人過河。一位姓張的老漢,專在這里擺渡過日,頭發(fā)白得像銀絲。一天,何仙姑下凡來,度老漢升天,老漢道:“我不去。城里人如何下鄉(xiāng)?鄉(xiāng)下人如何進城?”但老漢這天晚上死了。清早起來,河有橋,橋頭有塔。何仙姑一夜修了橋。修了橋洗一洗手,成洗手塔。這個故事,陶家村的陳聾子獨不相信,他說:“張老頭子擺渡,不是要渡錢嗎?”擺渡依然要人家給錢他,同聾子“打長工”是一樣,所以決不能升天。
這段文字簡而不文,白而不冗,看似閑筆,實具情趣,平淡中見奇僻,顯示出很高的文字素養(yǎng)。
4.風格散淡、平和、雍容、恬靜
如小說開頭這樣寫道:
陶家村在菱蕩圩的壩上,離城不過半里,下壩過橋,走到一個沙洲,到城西門。
一條線排著,十來重瓦屋,泥墻,石灰畫得磚塊分明,太陽底下更有一種光澤,表示陶家村總是興旺的。屋后竹林,綠葉堆成了臺階的樣子,傾斜至河岸,河水沿竹子打一個彎,潺潺流過。這里離城才是真近,中間就只有河,城墻的一段正對了竹子臨水而立。竹林里一條小路,城上也窺得見,不當心河邊站了一個人,——陶家村人出來挑水。落山的太陽躲不過陶家村的時候(這時游城的人很多),少不了有人攀了城垛子探首望水,但結果城上人望城下人,仿佛不會說水清竹葉綠,——城下人亦望城上人。
這里所寫的是一派靜藹溫婉的田園風光,清澈、透明、和諧,使小說呈現出一種散淡、平和、雍容、恬靜的風格。
5.運用了“通感”,使小說呈現出一定的現代派文學的色彩。如《菱蕩》中的文字:“停了腳,水里唧唧響,——水仿佛是這一個一個的聲音填的!”“菱蕩的深,這才被她們攪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