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森林碳匯實踐與低碳發展
- 呂植
- 2626字
- 2020-06-04 12:26:06
前言
多重效益森林:低碳發展背景下的雙重意義
2009年末,哥本哈根氣候峰會在世界范圍掀起了人們對于全球氣候變化的熱議。盡管這次哥本哈根的會議本身沒有達成一個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政府間協議,但是會議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關注氣候變化,達成了更多行動的共識。全球氣候變化是不爭的事實,其主要成因是人類工業活動消耗化石能源等產生的溫室氣體。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2013年在其第五次評估報告中的估計,全球氣候變化比過去認為的還要嚴重,在1880—2012年,全球海陸表面平均溫度呈線性上升趨勢,升高了0.85℃,2003—2012年年平均溫度比1850—1900年年平均溫度上升了0.78℃;1901—2010年全球海平面上升約為0.19米,其間1971—2010年平均上升速率約為2.0毫米/年,1993—2010年平均上升速率約為3.2毫米/年。全球大部分地區積雪退縮,特別是在春季和夏季;近40年北半球積雪逐月退縮(除11月和12月外),在20世紀80年代尤為明顯。
全球變暖所帶來的后果目前還不能準確地估計,其復雜性和不確定性也許超出了現有知識的范疇。從全球來看,氣候變化已經在產生作用:荒漠化加劇、降水格局變化、海平面上升、極端氣候頻發等,對人類及生物賴以生存的環境及生態系統將產生重大影響。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預計,如果未來全球升溫幅度相比工業革命之前的1750年升高2~3℃,目前地球上25%~40%的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將發生巨大改變。而IPCC第五次報告則預計,如果不采取有效的行動,升溫4℃將不可避免。
在過去的一百多年里,中國的氣候變化與世界的變化是同步的。而中國是受氣候變化危害比較大的國家之一,特別是中國的北部和西部。總體上,中國已經出現了一些與氣候有關的不利變化,例如,極端氣候事件趨強趨多,農業生產不穩定性增加;冰川顯著退縮;生物多樣性受到影響;水資源問題日益嚴峻——近50年來,盡管降水總量變化不大,但降水的空間格局有較大的變化。
低碳發展轉型,也是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推廣可再生能源的同時,通過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的方法來應對氣候變化,也將是一個重要的手段。
生物多樣性,即在物種、生態系統和基因層次上的多樣性是地球生態系統健康的基本構成。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同時有減緩和適應的雙重意義。生態系統所提供的服務,包括糧食、氧氣、藥品、纖維等直接的產品提供,氣候、洪水、疾病以及水源等調節的功能,以及人類基于自然的文化和精神享受,是人類生存所需要的基本安全保障。完整、健康、多樣化的生態系統面對氣候變化有更高的承受力和生存力,因此,保護良好的生態系統是人類消減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適應氣候變化的根本途徑之一。此外,生態系統中的森林、草原和濕地等都具有吸收二氧化碳的功能,因此擴大地球上的森林面積以吸收二氧化碳是減碳和重建碳平衡的一個有效手段。事實上,全球目前的碳排放總量中有20%~30%是由于毀林和植被減少造成的。因此,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自然生態系統在氣候變化的背景下顯得尤其重要。
可以指出的是,我國生物多樣性目前已經面臨著嚴峻的危機,氣候變化的影響是雪上加霜。和全球的情況一樣,我國生物多樣性的總趨勢在不斷惡化。在近一兩百年里,我國已經有10多種哺乳類動物滅絕,還有20多種動物瀕臨滅絕。特別是近半個世紀以來,在人口增長、資源及其棲息地的過度開發利用、環境污染、外來物種入侵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生態系統不斷惡化。保護和恢復棲息地,有可能讓生物多樣性的喪失速度下降,并逆轉。
棲息地的恢復,是有可能在植被生長的同時,吸收溫室氣體并將其固定在土壤生物體內來創造一定的碳吸收量的。這也就是我們熟知的碳匯。森林碳匯是有可能在吸收溫室氣體的同時并促進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的。
其實,森林吸收溫室氣體、產生碳匯效益一直存在,只是這種生態系統提供的最基本的生態服務功能一直被忽視。它開始走入人們的視野,是因為可以被交易。碳匯市場交易的出現讓森林吸收碳的生態服務價值得到市場的認可。從2005年公眾幾乎無法相信“空氣是可以買賣的”,到目前森林碳匯成為各省在應對氣候變化政策中的三大重要內容之一,森林碳匯也變得不再神秘。
但和能源和工業部門的碳交易不同的是,森林碳匯的市場很小,需求量也十分有限。特別是在清潔發展機制中,因氣候變化談判的緩慢及森林碳匯本身在持久性和泄漏性上的先天不足,京都市場對森林碳匯的需求量低,而項目開發標準嚴格以及成本高,在清潔發展機制中注冊成功的中國森林碳匯項目不多,到目前僅有5個項目注冊成功。同時,在自愿市場交易的森林碳匯項目也并不多。但出于公益目的,由企業和個人捐資進行森林植被恢復來實現碳中和的公益碳匯項目卻在國內發展迅速,并且有專門的公募基金會來運作。
森林碳匯之所以受到公眾的青睞,是因為它能夠帶來多重的效益,投資森林碳匯,同時將可能擴大野生動植物的棲息地,保護生物多樣性,并讓邊遠的社區從森林中受益。森林碳匯帶來的價值遠大于單純的碳。所以,森林碳匯未來在中國的碳市場中也將會具有極大的前景。吸取國際森林碳匯市場開發的經驗和教訓,推廣具有多重效益的森林碳匯標準,并制定符合中國實際的碳匯標準將會是未來中國碳匯市場開展的關鍵。
本書邀請了在中國碳貿易和森林碳匯領域具有豐富經驗的專家和一線從業者對中國碳市場和森林碳匯市場前景進行分析和展望,并分別對清潔發展機制CDM項目、國際自愿市場項目、國內自愿市場項目及公益碳匯項目的案例進行回顧及分析。這些真實發生的碳匯項目案例將有助于公眾和決策者正確地看待森林碳匯項目的發展空間,以更好地利用森林碳匯的契機來實現生態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的平衡發展。2012年末,《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結束,國際碳市場將會進行重大變革,2015年巴黎的氣候峰會中各國將再次就《全球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中相關的各項近期和長期減排目標進行談判和協商,并討論包括碳交易在內的鼓勵機制的規則,相信這次會議將再次掀起全球對氣候變化議題的關注。與此同時,中國碳市場的發展也將從試點開始,逐漸成為現實。我們希望中國森林碳匯項目過去7年的發展經驗和教訓能夠對未來中國碳市場及森林碳匯的發展提供指導作用。而本書匯集了國內最具代表性的森林碳匯項目案例,我們也希望這些案例能夠對森林碳匯項目開發提供指導。
本書從寫作到現在兩年多時間里,北京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和美國大自然保護協會在組織和編審等方面給予了大力支持,各位作者多次修改完善付出了辛勤勞動,北京山水自然保護中心楊方義、史湘瑩在協調方面和北京大學出版社黃煒老師在編輯出版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謝!
編者
201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