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森林碳匯實踐與低碳發展
- 呂植
- 5173字
- 2020-06-04 12:26:07
第三節
碳交易市場的發展現狀與未來
一、國際碳市場發展現狀
自2005年《議定書》生效以來,全球碳交易市場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根據世界銀行統計,2005年全球碳市場交易額為110億美元,到2009年規模迅速擴大了13倍,達1437億美元,僅2008年的交易額就比2007年翻了一番。受《議定書》第二承諾期談判等政策不確定性和金融危機的影響,2010年國際碳交易額略有回落,約為1419億美元,但2011年全球碳市場交易額又回升為1760億美元。由于2011年碳交易價格處于歷史低位,導致2011年碳交易額回升的主要原因是交易的活躍及交易量的上升。全球碳市場交易規模及趨勢如圖1-5所示。

圖1-5 全球碳市場歷年交易額及趨勢
數據來源:世界銀行
目前發展中國家參與國際碳市場的主要方式是通過參與CDM項目合作向發達國家出售CER。中國的CDM項目無論在開發數量還是產生的CER數量方面,都占到了全球CDM市場的半壁江山。
二、主要國家國內碳市場發展動向
1.歐盟排放交易機制
歐盟排放交易體系是歐盟實現其減排目標的重要政策手段。EU ETS于2005年1月1日啟動運行,目前為止規定了三個實施階段。
第一階段從2005年到2007年,是一個試驗性階段,主要目的是“在行動中學習”,為未來階段積累經驗。歐盟早在2003年6月就通過了建立排放交易機制的2003/87/EC號指令,并以此為基礎創立了全球第一個強制性跨國碳排放交易機制。EU ETS納入了包括能源、鋼鐵、水泥、玻璃、陶瓷、紙漿等行業的12000個排放源,涵蓋歐盟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45%。各成員國排放配額(EU emission allowance, EUA)分配方案由成員國自己決定,每個成員國上交一份國家分配方案(national allocation plan, NAP)給歐盟委員會,歐盟委員會對所有NAP進行評估,通過后方可實施。
第二個階段是2008年至2012年,這與《議定書》第一承諾期吻合,是歐盟完成京都目標及相應國內目標的最重要政策工具。從這一階段開始,在歐盟27個成員國基礎上,EU ETS還納入了冰島、挪威和列支敦士登三國。這個階段對排放配額的發放趨于嚴格,歐盟將各成員國上報的配額總量下調了10.4%;對超標排放的懲罰從第一階段的40歐元/噸二氧化碳上調到100歐元/噸二氧化碳。
第三階段是2013年至2020年。歐盟通過2009/29/EC號修訂指令進一步強化了EU ETS,其表現在:
一是覆蓋范圍更廣。第三階段將納入來自更多行業、更多種類的溫室氣體,包括石油化工、氨化工和制鋁行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生產硝酸、己二酸和乙醛酸排放的氧化亞氮和制鋁中的全氟化碳(PFCs)等。
二是排放限額和配額數量逐漸收緊。總排放限額將在歐盟層面直接設定,確定排放配額的方式是以第二階段平均年排放配額量為基線,并以每年1.74%的線性速度遞減,從而使排放限額和配額的確定更加透明和公平。歐盟于2010年10月底確定第三階段年均排放總量配額為20.39億噸二氧化碳,2013年前可能還會略微有調整。
三是配額分配逐漸向拍賣過渡。第三階段將轉化為以拍賣為主、免費分配為輔。從2013年開始,電力行業除集中供熱和高效余熱發電企業可以獲得部分免費排放配額外,其他企業將采取完全拍賣的方式獲得排放配額。其他行業的企業從2013年起,通過拍賣獲得的排放配額為20%,以后每年逐步提高此百分比,2020年達到70%,2027年實現完全拍賣。新入盟的10個成員國的電力企業2013年的排放配額至少要有30%需通過拍賣獲得,以后逐步提高拍賣獲得的比例,至2020年達到100%。在分配排放配額時,將基于各行業以往的單位產值的排放配額,而不再是其歷史排放量,意在鼓勵企業能夠使用最好的能效技術。
四是進一步限制碳減排信用的使用。第三階段將繼續接受《議定書》下CDM和JI項目產生的碳減排信用,且第二階段尚未使用的碳減排信用可以在第三階段繼續使用,但2012年后新增CDM項目只有來自最不發達國家才會被歐盟接受。對于已有參與者,2008年至2020年間,來自CDM和JI項目的減排信用總量不能超過其總減排量的50%。對于新進入的行業,2013年至2020年間,它們的這一限制是減排量不能超過其在2005年基礎上的50%。目前歐盟已不再接受來自工業尾氣類CDM項目產生的碳信用。
五是2012年起將航空業納入碳排放交易中。各航空公司的排放配額總量在其2004年至2006年3年間往返歐盟地區的碳排放量平均值的基礎上計算出來。2012年,航空企業最多可以使用來自CDM和JI項目的碳減排信用抵消其15%的排放限額,之后的百分比由歐盟根據第一年的運行情況再行確定。
歐盟排放配額(EUA)的交易一直都占據全球碳市場交易份額的絕對多數,因而,歐盟碳交易市場對全球碳市場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一定程度上也在推動全球碳市場的發展。
圖1-6顯示了歐盟碳市場歷年交易額占全球碳市場的比重。2009年,EUA交易規模是1185億美元,占據全球碳市場交易額的82.4%。2010年,EUA交易額達到1198億美元,市場份額上升到84%,若加上二級CDM市場交易,歐盟碳市場則占據全球碳市場97%的份額。

圖1-6 EU ETS歷年交易額在全球碳市場所占份額全球交易額
EU ETS交易額
數據來源:世界銀行
2.新西蘭排放交易機制
2002年11月,新西蘭國會通過了《氣候變化應對法》;2008年9月,溫室氣體排放交易計劃被列入該法。2010年,新西蘭成功引入國內溫室氣體排放交易機制,成為歐盟之外第二個實施強制性溫室氣體總量控制和排放交易機制的發達國家。
新西蘭排放交易機制(New Zealand Emissions Trading Scheme, NZ ETS)的覆蓋范圍廣泛,但對不同行業分不同階段采取逐步納入的方式,林業項目于2008年1月1日率先納入碳交易體系,固定能源、工業和液體化石燃料于2010年7月1日納入,廢棄物、合成氣將于2013年納入,農業部門(占排放總量約50%)將于2015年納入。
2010年至2012年為運行初始階段。為減少排放交易機制對經濟的負面影響,受控企業在初始階段享受優惠政策,每產生2噸排放只需提交1噸的排放配額(NZU)。企業既可從自由市場購買排放配額,也可以每噸25新元的固定價格向政府購買排放配額。
新西蘭排放交易機制鼓勵并為造林活動簽發減排信用,以減少國內森林砍伐,同時幫助本國完成京都減排目標。新西蘭允許企業使用CDM項目產生的CER完成減排目標。為避免國際碳信用的涌入壓低新西蘭國內碳價,新西蘭對CER的使用設置了限制條件。這一方面有利于維持國內市場對NZU的需求,也有利于國內造林計劃的推進,另一方面卻降低了對CDM的需求。由于其碳市場容量較小,新西蘭對CDM的政策對整體CDM市場的影響非常有限。
3.澳大利亞碳價機制
2011年11月8日,澳大利亞參議院通過了有關引入國內碳排放交易機制的法律。澳大利亞排放交易機制將減少碳排放和刺激清潔能源的投資,促使國內經濟轉型。
碳價機制分兩個階段實施。2012年7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為固定碳價階段,政府向占澳排放總量60%以上的能源、交通、工業和礦業等500家大型企業排放的二氧化碳征收每噸23澳元(相當于人民幣160元)的固定碳價,該價格將以每年2.5%的漲幅增長。固定碳價機制實施三年后,2015年7月1日自動過渡為溫室氣體總量控制和排放交易機制。
固定碳價相當于對大型排放企業征收碳稅。受控企業每年需向政府提交其排放數據,并以固定價格向政府購買排放權抵消其排放。企業不能提前無限量購買碳排放權,并將多余的排放權留存到未來使用。因此,在固定碳價機制下,企業間不存在碳排放權交易的空間。這一階段,企業也不允許使用國際抵消機制。到了碳交易機制階段,政府將對受控企業的排放總量設限,并以拍賣和其他方式提前將排放權分配給每個企業。排放權可在企業間自由買賣,減排措施得力的企業可通過出售多余的排放權獲益。企業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都需提供相應數額的排放權,否則超出部分將被處以當年碳價兩倍的罰款。企業允許使用的抵消機制有兩類:第一類是國內農業碳匯計劃(carbon farming initiative)下產生的碳信用;第二類是國際抵消機制。
澳大利亞允許企業通過國際抵消信用完成其50%的減排義務,且對國際抵消信用的項目類別和來源國沒有做出明確限制,允許使用的抵消信用類別包括CDM項目。抵消信用的類別包括CDM項目產生的CER和JI項目產生的ERU,符合《議定書》的LULUCF產生的RMU,以及澳大利亞政府允許的其他國際抵消信用,但不接受造林、核能、三氟甲烷(HFC的一種)和己二酸生產中氧化亞氮(N2O)的排放以及不符合歐盟標準的大水電項目產生的CER和ERU。
4.美國加州碳排放交易機制
2006年,美國加州通過的《全球暖化應對法》(Global Warming Solutions Act, AB 32)確立2020年加州溫室氣體排放比1990年減少20%的目標。為實現這一目標,AB 32授權加州空氣資源委員會制定包括市場機制在內的減排措施。
2011年10月20日,加州空氣資源委員會通過了關于溫室氣體總量控制與交易的法律,標志著加州正式成為美國第一個引入碳排放總量控制和交易機制的州。作為全球第八大經濟體,加州排放交易機制的啟動對國際碳市場的影響力不可低估。
按照目前的設計方案,加州排放交易機制分為2012—2014年、2015—2017年、2018—2020年三個遵約期。目前已被推遲至2013年起開始實施,起始階段將覆蓋電力、煉油、水泥、紙和玻璃行業年排放超過25000噸的360家企業的600個排放源,排放配額總量為1.658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并按2%的速度逐年遞減;2015年起覆蓋范圍將擴大到天然氣、丙烷和交通燃油,覆蓋行業排放總量占全州85%,排放配額總量調至3.945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并按3%的速度逐年遞減;2020年降至3.34億噸二氧化碳當量。
加州碳交易機制規定最低碳價為每噸10美元,并預留4.6%的排放配額,以在必要時隨時增加供應量來防止碳價過高。該機制還允許企業通過抵消機制完成8%的減排義務,接受的減排項目類型包括林業、城市綠化、乳業CH4以及制冷劑(CFCs、HCFCs等)的分解等,但不接受CDM項目產生的CER。
5.韓國碳交易機制
2008年年底,韓國將低碳綠色增長確定為新的國家發展目標,并在2010年通過《低碳綠色增長框架法》,規定將引入溫室氣體總量控制和排放交易機制。
2012年5月2日,韓國國會通過了引入碳交易機制的法律。韓國碳交易機制將于2015年1月1日啟動,覆蓋占全國排放總量60%以上的300多家來自電力、鋼鐵、石化和紙漿等行業的大型排放企業,為韓國實現2020年溫室氣體排放總量比照常排放情景減少30%的目標作出主要貢獻。初始階段95%的排放配額將免費發放給企業,剩下的比例將通過拍賣的方式進行分配。
據彭博新能源金融(Bloomberg New Energy Finance)估算,2015年至2020年間,韓國碳市場將有望產生1.3億噸的減排信用需求,但2020年以前韓國企業可能將被禁止使用CER等國際抵消信用。這意味著韓國在近期內可能不會成為CDM的需求方,短期內韓國碳市場也將無法起到增加CDM等國際抵消項目需求容量的作用。
三、面臨的主要問題及前景
碳市場在本質上是人為通過法律政策創設的市場,其存在和發展的基本動力來自兩方面:一是確定碳交易合法性,為政府和企業確定強制減排目標的法律政策;二是交易標的物(排放配額或抵消信用)的稀缺性,這主要取決于減排目標的力度。
雖然國際碳市場自2005年以來發展較為迅猛,但受上述碳市場存在和發展兩大因素的影響,各方對國際碳市場的前景感到迷茫與困惑,進入2012年以后,國際碳市場交易產品價格長期下滑,總交易額隨之大幅下降。這些現象凸顯了國際碳市場當前存在的問題。
首先是政策的不確定性。由于當前基于《議定書》的國際碳市場是國際談判的產物,未來國際談判的走向將決定著全球碳市場的下一步發展。未來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制度走向的不確定性等系列因素,導致各方對國際氣候制度未來走向及與之相伴的國際碳交易機制的具體形態和前景感到迷茫。從多哈會議的結果看,《議定書》第二承諾期存在的發達國家減排承諾力度不夠、參與國減少、減排目標偏低等問題,都將導致以《議定書》三種靈活機制為基礎的國際碳市場難以為繼。
其次是市場需求疲軟。由于CER等抵消信用的大量涌入以及經濟的持續低迷,作為國際碳市場最重要需求方的歐盟碳市場出現排放配額大量過剩的現象,這些過剩配額將被轉入EU ETS第三階段,進一步引發第三階段需求不足的問題。澳大利亞、美國加州、新西蘭、韓國等新興碳市場雖有助于彌補歐盟碳市場回落并提升國際碳市場總交易額,但也將推動國際碳市場朝更加分散化的方向發展,交易更多將只局限于國家和特定地區內部,沒有國際條約的支撐,類似京都市場的跨國碳交易將陷入衰退。
第三是市場規則的不確定性,特別是對國際抵消機制態度的不確定性。歐盟明確表示,2012年后將只無條件接受來自最不發達國家(LDCs)CDM項目產生的CER,其他發展中國家需要與歐盟簽訂雙邊協議才可以向歐盟出口減排信用。CDM援助性質與政治化傾向明顯,歐盟越來越排除發展中大國的項目,有意在2012年后逐步限制和淘汰這些發展中國家的項目。未來市場規則的不確定性造成市場不景氣,極大挫傷國內CDM參與方及從業人員的積極性。
當然,盡管全球碳市場面臨2012年后的變更及發展的不確定性,但是由于多數國家已把低碳發展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作為謀求未來發展優勢的重要手段,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進程不太可能出現倒退,減排目標和靈活機制這兩個碳市場發揮作用的基礎條件在2012年后依然存在。歐盟作為國際碳市場的主要推動力量,仍將在2012年后無條件減排,并繼續在一定限度內接受CER等抵消信用。在歐盟外的亞太環太平洋地區,新西蘭、澳大利亞、美國加州排放交易機制也已經建立和運行,韓國碳交易機制也將于2015年正式啟動,一個歐盟之外的新興碳市場正在逐步形成。總體而言,碳交易市場發展前景依然被看好,只是當前呈現的分散化趨勢是否會得到扭轉仍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