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庚子勤王與晚清政局(第二版)
- 桑兵
- 7919字
- 2020-06-04 12:27:51
第四節(jié)
保皇
從清廷方面看,立儲較廢立固然是退了一步,而在保皇會和維新人士看來,卻與復(fù)政的訴求南轅北轍,立儲即是廢立,因而立即引起軒然大波。以電報局滬局總辦經(jīng)元善為首、1231人聯(lián)名合詞的上海紳商首先發(fā)難。1900年1月27日《蘇報》報道此事稱:
本埠自接奉本月二十四日電諭,一時紳商士庶紛然哄動,皆謂名為立嗣,實則廢立,我朝二百五十余年積德累仁,我皇上二十五[年]勵精圖治,深入人心,淪肌浹髓。皆有奮不顧身,與君存亡之志。昨日赴電局請列名電求總署代奏者至千余人之多,且聞各國均已電調(diào)兵艦,將挾公義以清君側(cè)。滬局總辦經(jīng)蓮山太守,見群情迫切,外釁紛乘,遂率同紳商允為電懇。
電稟曰:
王爺、中堂大人鈞鑒:昨日卑局奉到二十四電旨,滬上人心沸騰,探聞各國有調(diào)兵干預(yù)之說,務(wù)求王爺、中堂大人公忠體國,奏請圣上力疾監(jiān)御,勿存退位之思,上以慰太后之憂勤,下以弭中外之反側(cè),宗社幸甚,天下幸甚。
聯(lián)署簽名者多為滬上士紳名流。[1]
關(guān)于此事經(jīng)過,據(jù)經(jīng)元善1901年《上外務(wù)部王大臣稟》:
卑府前于光緒二十五年十二月廿五日接北京電報,欽悉圣躬不豫,將有禪位之舉。卑府自以市井微臣,中心感戴,愧無折檻當(dāng)熊之責(zé),俾竭傾葵慕蟻之誠,聞報驚疑,莫知所措。次晨各日報亦刊登此事,更極危言聳論。于是各省紳商之寓滬者,麇集于卑局,僉謂莫非臣子,豈忍漠然。且自維新以來,樵夫牧豎,皆得上言。茲者大局攸系,亟應(yīng)合詞吁請皇上力疾視事,俾安薄海臣民之心。以卑府職司電務(wù),慫令領(lǐng)銜。爰遵例電達總理各國事務(wù)衙門,呈請代奏。……當(dāng)即公湊電資,用三等急報發(fā)出。[2]
而是年11月,經(jīng)元善在澳門會晤日本東亞同文會原廣東支部負責(zé)人原口聞一時,談到一些內(nèi)幕:
去臘二十五日下午,接到立儲電詔后,頓覺風(fēng)云慘淡。又聞西人得信,有元旦改元保慶之說,中外人心惶然,來局問訊者戶限為穿。仆見情事已亟,宗社可危,行乎其所不得不行。然尚不敢位卑言高也,夜半先電北京某大臣,請其聯(lián)合朝士力諍。次晨復(fù)云:大廈將傾,非竹頭木屑所能支。夫大臣不言,則小臣言之,況仆仰邀十一次傳旨嘉獎,受恩深厚,奚忍默置。適寓滬維新志士,開名單亦來發(fā)電,不期而合,并作一氣。倉猝急遽,不遑瞻顧。仆若不在電局,諒未必有此舉也。[3]
所說“北京某大臣”,經(jīng)氏前后皆未指名,據(jù)趙鳳昌《惜陰堂筆記》:經(jīng)元善不慊立儲之舉,“其時盛杏生在京,即電請上言挽回。杏生復(fù)電僅一語,云:‘大廈將傾,非一木能支。’蓮珊得此電,以為大局垂危,乃以候選知府銜名,徑電總理衙門王大臣”[4]。
經(jīng)元善此舉,如平地驚雷,打破了戊戌政變以來局勢的沉悶,令滬上乃至國內(nèi)外維新人士的心緒為之一快。[5]有人來函贊許道:
今者天命未改,正朔依然,敷天志士,歡呼萬歲,思為我皇進無疆之祝,痛定思痛,惟公一電實發(fā)其凡。蓋自瓜爾佳氏后,有沈編修鵬,得公而成鼎足之三人者。雖為說不同,其忠于君一也,其不忍見中土瓜分豆剖,神明之胄夷為奴隸一也。然而二氏建言,未獲上達,公志竟伸,若雷之震于晝冥,聞?wù)唧@心,當(dāng)者褫魄,誰為[謂]我朝必?zé)o氣節(jié)哉。
遠在檀香山的梁啟超也致函表示欽佩:
從報紙中得悉先生近事,氣貫云霄,聲震天地,歲寒松柏,巋然獨存。國家養(yǎng)士數(shù)百年,得一先生,可以不恨矣。雖為權(quán)奸所忌,流離播越,一生九死,然操莽之謀,卒因之而暫沮。今年之仍得為光緒二十六年者,皆先生之力也。一言重于九鼎,先生之所以報君國者,所造實多矣。今者薄海僑民,乃至碧眼紅髯之異族,無不敬慕先生,尸祝而歌泣之。先生內(nèi)之既不負初心,外之復(fù)不負輿望,此正孔子所謂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者。
希望其“將息道履,善自攝任,留此參天兩地之心力,以為他日旋乾轉(zhuǎn)坤之用”。[6]宋恕則稱:
誰知今上天命未絕,浙江突出大義士,飛電諫阻,電動全球……此實古今少有之非常義舉,東西各國畫影圖形以識此大義士大忠臣為榮焉!……要之,經(jīng)元善之舍身為國,實我浙江數(shù)百年來僅見之氣節(jié)大儒矣![7]
更令清政府感到震驚的,無疑是千余位士紳聚眾聯(lián)名抗?fàn)幍男袨椤J苛纸Y(jié)黨,為清朝嚴禁。經(jīng)氏自許“群而不黨”,由他領(lǐng)銜發(fā)電,不過是“當(dāng)日諸君子牽率”[8],實屬偶然。而其時寓滬維新志士,既已開列名單,當(dāng)先期有所接洽磋商。聯(lián)名者共1231人,除經(jīng)元善外,各報列出姓名者50人,其中不少人在戊戌庚子間的各項大事中扮演重要角色,如葉瀚、張通典、丘震、章炳麟、汪詒年、丁惠康、沈藎、沈士孫、沈兆祎、唐才常、歐陽柱、吳瀚濤等。通過歷次政治活動和社會交往,他們已經(jīng)逐漸形成經(jīng)常性的聯(lián)系。政變前汪康年與康有為一派的關(guān)系一度相當(dāng)緊張,政變后,在共謀大局的形勢下,梁啟超與汪康年恢復(fù)了通信聯(lián)系,并且嘗試再度合作。1900年3月28日梁啟超致函汪康年:
廢立偽詔下,舉國震動,而上海一隅,義聲尤烈。逆謀稍斂,皆賴此舉。兄與頌谷、浩吾、伯忠諸公提倡之功,不在禹下,但此后我輩責(zé)任日益加重,非片紙空文可以謝天下也。日所擘畫,想日有進步,幸常見告。弟足跡不能及禹域,已如廢人。所勉效一二者,惟竭力募化,以助內(nèi)地諸豪而已。[9]
電爭廢立雖由經(jīng)元善領(lǐng)銜,汪康年等江浙派維新人士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同籍浙江的宋恕欣然道:
此次首次名皆浙人,又如汪穰卿之弟詒年及章枚叔等浙中名士頗多列入,于是政府內(nèi)外始有“浙中帝黨”之目而忌及浙人,海外則亦因之看重浙人焉。[10]
除與經(jīng)元善聯(lián)名發(fā)電外,葉瀚等人還以“上海合埠士商”的名義發(fā)布泣血公啟,呼吁:
仿照南洋華民及暹、美各國電請親政一舉,亦為稍盡臣子之心。不然,事機決裂,瞬息萬變,若再優(yōu)游不決,移時即與京師逆黨,同為無父無君之賊,而各國亦將出為干預(yù),瓜分之局遂成,各省之會匪,亦將乘風(fēng)而起,內(nèi)外之亂交作,吾恐中國之地,無尺寸安樂土焉。當(dāng)此之時,凡吾士商之財產(chǎn),皆不能保全,骨肉不能完聚,呼天無路,入地?zé)o門,豈不哀哉,豈不痛哉。
并提出幾項簡明辦法,1.接到公啟后,工商人等,合幫集議,分頭擬電阻止立嗣,要求復(fù)政。2.以會館公所為集議之所,分省分幫進行。3.仿寓滬士紳及教民辦法,集資發(fā)電。4.如朝廷置之不理,則工商通行罷市集議,并敦請外人函請領(lǐng)事致電北京公使,向總署詰問。
上海紳商的義舉,在國內(nèi)各地官紳商民各界迅速引起相當(dāng)普遍的反響。同日寓滬各省耶穌教民葉志芳、寓滬各省商民鮑士騰等785人聯(lián)名致電總署,懇請皇上速即親政,兼行新法,以免因廢立導(dǎo)致亂象潛滋,教堂受累,瓜分在即。津滬流寓各省義民則公發(fā)傳單,謹告十八行省文武大憲,誓與權(quán)奸不共戴天,請一面電奏阻止成命,一面會同速奏,將權(quán)奸全行誅斥。
1月27日,各省旅滬人士聚議光緒廢立之事,決議布告天下,認光緒為真主,請紳商士庶,合力匡扶。若勢不容已,則執(zhí)戈前敵亦可;并印制檄文萬張,分播揚子江上下,計劃到2月6日為止,共印派200萬張。
廣西桂林紳民陳自任、何慶壽等386人,從香港電局致電總署,要求太后歸政,以挽救危局。湖北、廣東等地,紳民均有要求電爭或躁動之舉。[11]四川紳商除要求電阻廢立外,還決議約集陜西紳民人等,合力抗?fàn)帯?a href="#new-notef12" id="new-note12">[12]湖南紳士陳范等亦上電奏,“其語意較之經(jīng),尤為激烈”[13]。“杭州省城于廿九日始聞變,于正月初二日即發(fā)傳單,擬連數(shù)百人伏闕上書,力求上之復(fù)政。浙江士氣素號柔靡,今忽振興,為各省之最焉。”[14]保皇會夸張的說法是:“上而官吏,下而士民,外而洋商,紛紛聯(lián)名電奏力爭,數(shù)日之間,總署接電至千余起,幾于激成大變。”[15]還有人提出乘光緒三旬萬壽之際,各省各埠同志會議集資,公推名望素隆之士紳,每府?dāng)?shù)人,進京祝賀,并吁陳民情,以弭禍亂,事先刊發(fā)傳單,約定五月底到京取齊。[16]
內(nèi)地各省畢竟在清政府的統(tǒng)治之下,要與當(dāng)局公開對抗,難度頗大。總署鑒于各地不斷來電抗?fàn)帲嗠妶缶帧胺裁耖g四等報有關(guān)涉國家大事者,概不準發(fā),否則官報委員,必與嚴處。”海內(nèi)外各種報刊關(guān)于此事的報道,尤其是保皇會所辦各報,不免夸張。香港《士蔑報》報道:
廢立消息傳至湖北,各官紳之有血性者,聞此耗如空中下一霹靂,是夕即糾合同志,擬抗偽旨力爭,其首倡忠憤者則現(xiàn)任按察司岑春明[蓂]、道員鄭孝胥,疏中所言,皆抗?fàn)幋圪\為穆宗立嗣事。疏就即率同志往見巡撫于蔭霖,請其署名。于公簽名畢,又往見總督張之洞。不意之洞竟甘為賊黨,力梗其議。岑君憤甚,怒擲所帶冠于之洞案上,大罵曰:予不能臣事偽朝,汝不愿署名,寧甘心從逆,余等亦不屑強汝。此種人少一個未為少,吾等惟有伏闕力爭而已。之洞笑慰之曰:愿公等將此事三思,少安勿躁。岑等遂拂衣而去,即日就道,由漢口出上海,直趨北京,其同行官紳,凡五十三人,擬拼命力爭云。[17]
而據(jù)鄭孝胥日記,其1月27日閱報及電報知立嗣之事,雖有“亡矣”之嘆,并與岑春蓂等人有所會晤,2月7日,又從汪康年來函所附寄的報紙得知經(jīng)元善等電請親政事,似并無激烈言行,岑亦沒有離鄂意向。[18]
另據(jù)《清議報》報道:
[湖北]官場中最能激發(fā)大義者自巡撫于中丞蔭霖外,更有三員,一為署理鄂藩岑方伯春蓂,乃甘肅布政岑方伯春煊之弟,一為蘆漢鐵路總辦張觀察,一為兩湖書院監(jiān)督已革翰林梁太史鼎芬。聞該員等既得北京消息,即擬就折稿,懇鄂督張制軍電請總署代奏,并求張制軍及鄂撫于中丞一并會銜。迨二十六日梁監(jiān)督親謁張制軍告以前事,制軍面聆之下,不以為然,且謂其徒取罪戾。梁監(jiān)督猶力爭不已,謂我等如不獲命,則必刻日入京上奏,決不遲疑。張制軍謂監(jiān)督果如此妄行,必?zé)o生還之望,請先贈以萬金,俾作安家之計。監(jiān)督卻不受,即與各員航海入都云。[19]
與《士蔑報》的報道差距不小。即使如此,恐怕也不屬實。張之洞告訴錢恂:
《清議報》為唐才常事極口誣詆鄙人:一、朝廷電詢廢立于鄂,我允之。一、鄂電請誅戊戌六人。一、于中丞、梁星海及鄂官五十人諫阻立嗣,我力阻之。可駭,可怪。閣下在京在鄂久,果有此事耶?[20]
相比之下,海外各埠華人商民的反應(yīng)要強烈得多。自1月27日總署接到經(jīng)元善等人的電稿后,“諫阻廢立之電,踵接于道,至有四十六次之多。某日政府接電,一日竟有十二道”[21]。暹羅、新加坡、巴城、檀香山、金山、吉隆、海防、河內(nèi)、南定、新金山、雪梨、菲律賓、仰光等地華僑再次發(fā)電總署,阻止立儲。
關(guān)于此事,康有為的表述顯然并不以經(jīng)元善為發(fā)端首義,他開始一味強調(diào)保皇會的作用:
至十二月,決行廢弒皇上,而立端王之子溥儁,以絕天下之望。乃尚未舉行,消息甫傳,薄海內(nèi)外保皇會眾,先為力爭,先后發(fā)電者四十六處,一電皆數(shù)萬千人,多言若果廢上,另立新主,必皆不認,且必合眾討賊。太后及端王、榮、慶、剛諸賊皆畏懾,不敢遽行廢弒,改為立嗣。故雖改元為普慶,而未能頒也。
后來雖提及經(jīng)元善等人,但列在海外保皇會電請之后,且故意突出與之關(guān)系密切的唐才常,所謂立嗣以后,
幸康有為早在海外,聯(lián)結(jié)各埠咸開保皇之會,凡數(shù)百萬人,馳電京師,請救皇上而廢偽嗣,凡四十六埠,共四十六電。一埠之中,多者至八萬人,唐才常在上海與知府經(jīng)元善糾合千人聯(lián)名電爭,那拉乃畏人心,不敢遽發(fā),否則今年已為普慶元年矣,皇上不知何在矣。
以后更索性改為上海方面的行動也由其發(fā)布指示:
及去年十二月賊臣載漪、榮祿、剛毅等同謀廢弒,更立溥儁。臣逖聽聞,憂懼無措,乃電告各埠,馳電力爭,莫不眷念圣主,同心憤怒。一埠之中,多者數(shù)萬人,少者數(shù)百人,奔走聯(lián)名,若失慈母。舉人邱煒萲忠義憤發(fā),實總其事。臣時在港,又電屬上海各省同志,并馳電爭救,薄海震怒,咸欲致死,諸賊遂生畏憚,未敢遽驚乘輿,改名皇嗣,飾以恩科。[22]
1901年,康有為致函趙曰生,對此事的描述已經(jīng)變成未卜先知,他說:
己亥立嗣之事,吾適先返港,廿日閱報,知崇綺起用,吾即知廢立,即預(yù)各埠,得以力爭,皆于廿三四到京,故得不廢。不然今為保慶二年,上亦廢弒久矣。[23]
不經(jīng)意間,康有為與保皇會的作用越來越大。以致1924年為唐才常撰寫墓志銘時,康有為進一步放大自己:
己亥十二月二十一日,吾居港,閱報,見崇綺預(yù)備召見,知德宗將廢弒,以崇綺為穆宗毅后父,向為那拉后所惡,光緒二十五年來,未嘗一召見也;今特召,必為穆宗立嗣,則德宗危。先是,吾開保皇會于美洲、亞洲、澳洲,至是凡四十地。乃遍電各會,告以將廢弒,令各電各國駐京公使,求阻廢立。二十三日,各使得電,而無此事,咸嗤其妄。翌日二十四日,溥雋立,各使大驚華僑之先知,各持電質(zhì)外部。時李文忠公主外部,持各地保皇會數(shù)十電及《霍光傳》示榮祿,榮祿懼色變,乃弭不弒,遂與載漪、剛毅等仇外,決用拳匪,逐戮外人。[24]
很難說清楚康有為到底是記憶有誤還是故意為之,保皇會在電爭復(fù)政反對立嗣一事上確實起了重要作用,只是過程并非盡如康有為所述。康有為組織保皇會的目的之一,就是動員海外華僑商民,對清政府施加壓力。該會甫一成立,就掀起新一輪的電請復(fù)政熱潮。1899年10月,新加坡華僑邱菽園等人電請復(fù)政,引起保皇會的注意,徐勤等人遂前往南洋活動。11月后,康有為等人見沈鵬請殺“三兇”及金梁請誅榮祿各書,感到“誅奸救皇,肇其端矣,吾黨勉之”[25],開始有計劃地組織各地保皇會電請復(fù)政。為此,保皇會草擬了《保救大清皇帝公司序例》,還編制了格式化的《商民請慈禧歸政折》,其制于具體地名、人名、時間留空,以便填寫。[26]
1899年12月17日邱菽園函告康有為:“君勉君在暹羅孟谷城……君勉密報,暹中同志,頗慕星洲電安之舉,欲踵行請后歸政故事。萲即寄紅白稟與之矣。暹多潮人,君勉言語不通,亦一憾事。”[27]康有為致函邱菽園時則提到:“公真有回天之力矣,望即聯(lián)各商人(另函望抄示各埠,并告雪廠),各商埠輪流致電。”[28]
這時康有為對于局勢變化的把握還不確定,一方面對西太后有意新政的傳聞抱有希望,“邇聞那拉后有一言曰:榮祿誤我。又與皇上求雨,指天自誓曰:吾他日必以政權(quán)還汝。是顯有悔心,而不即歸政者,阻于賊臣故也”。認為只要先行除去榮祿等篡廢之賊,“則上位立復(fù),新政立行,中國立救”,“若我同胞四萬萬人同心發(fā)憤,以救圣主易易耳”。同時又對光緒病重的傳聞再度增多和清廷不時披露一些負面信息十分擔(dān)心,于是決定:
本公司先上書太后,請歸政皇上,各埠分上,次則電奏,再次則合各埠簽名千百萬,公請歸政,陳說利害,人心擁戴。西后已悔,當(dāng)肯相從。否則亦畏人心,不敢害皇上。同志再行設(shè)法簽名,以多為貴。[29]
正當(dāng)保皇會組織海外各地華僑接連不斷地電請歸政之際,清廷宣布立儲,經(jīng)元善等人發(fā)電諫阻,聲震海內(nèi)外。保皇會對此反應(yīng)極為迅速和強烈,《清議報》印制《保救大清皇帝公司序例》,隨報派送,其中夾傳單一紙,即1月27日上海合埠士商泣血公啟。[30]先此海外華僑要求復(fù)政,有的已經(jīng)含有反對廢立之意,如美洲各屬保皇會的電文稱:
頃閱西報,謂皇上將有遜位之變,于今歲元旦,別立孺嬰,以繼大統(tǒng)。民等遠聞之下,驚疑沸騰。伏思我皇上君臨天下二十五年,功德在民,絕無過舉。皇太后仁慈天縱,為國憂勞。當(dāng)茲外患交迫之時,何至為此不祥之舉。西報雖傳是說,識者信其必?zé)o。但小民淺慮,惟抱愚忠,一紙傳聞,萬家號哭,倉皇奔告,吁地呼天,咸謂歷朝權(quán)奸篡逆,皆先立幼主,遂移山河。民等受今上皇帝之恩二十余年,唯知有今上,不知有他,寧為魯連蹈海之奇冤,誠不忍見漢獻禪讓之慘變。紳商等隨處曉諭,力爭其誣。無奈萬口沸騰,驚疑難釋,為此聯(lián)名叩稟代達圣慈,懇請即降懿詔,歸政圣皇,屏斥權(quán)奸,復(fù)行新政,庶幾解海外之憂疑,免強鄰之借口,商民等不勝大望。[31]
將要求復(fù)政與反對立儲聯(lián)系起來。
新加坡、暹羅、新金山、雪梨、溫哥華、二埠、巴城、檀香山、海防、河內(nèi)、南定等地華僑,先此本已電請歸政,聞訊再度致電,反對立儲,新加坡華僑還致電英、日、美三國駐華公使以及英國外交部,懇請保全皇帝,出力救上。仰光華僑則致電日本天皇和英國駐華公使。[32]暹羅華僑分別致函李鴻章、張之洞,鼓動響應(yīng)。但也有部分地方的華僑在立儲之后才開始電請復(fù)政。《知新報》報道:
接外埠訪事來函云:加拿大屬二埠、溫哥嘩埠,于去臘十九日已發(fā)電請圣安,并請?zhí)髿w政。又聞美國各埠亦決意發(fā)電,以繼其后,統(tǒng)計其時之電致北京者,二十三日有苗屑地,二十四日有氣嗹拿,二十五日有抓厘抓罅,啤靈埠則準于二十六日發(fā)電,市卜堅與砵倫與及舍路,二十七日、二十八日亦陸續(xù)而電達總署,其大埠與二埠、溫哥華等,尚擬元旦之日,電賀皇上新禧,并請歸政。
其中二埠、溫哥華等,“當(dāng)立嗣之詔未下,則頻請圣安,請歸政,既聞立嗣,則電危言于政府,使收成命,其立詞之嚴厲,以此兩埠為最”[33]。由于復(fù)政與反對立儲之間牽連甚多,難免相互混淆。
[1] 《上總署轉(zhuǎn)奏電稟》,《蘇報》1900年1月27日。引自虞和平編:《經(jīng)元善集》,第309頁。
[2] 虞和平編:《經(jīng)元善集》,第370頁。
[3] 《答原口聞一君問》,虞和平編:《經(jīng)元善集》,第340頁。
[4] 莊練:《端王、剛毅與榮祿》,《中國近代史上的關(guān)鍵人物》下冊,第30頁。
[5] 宋恕自敘其心情與境遇道:“政變以后,弟等為犯世忌之人,故交或死,或入海外,或回內(nèi)地,青苔窮巷幾絕人跡,寂泠之狀不堪形容。而去年八月以后又復(fù)病與愁兼,終日悶悶,欲久居此間,恐難尋久計,欲回鄉(xiāng)里,則又不忍聞法賊之惡狀,進退躊躇,心緒紛亂已極!”(胡珠生編:《宋恕集》下冊,第691頁)
[6] 1900年2月14日《王君來書》、1900年3月28日《梁君來書》,虞和平編:《經(jīng)元善集》,第374—376頁。后一函當(dāng)為梁啟超作。其中“參天兩地”,編者校改為“叁天兩地”,誤。
[7] 胡珠生編:《宋恕集》下冊,第697頁。
[8] 虞和平編:《經(jīng)元善集》,第310頁。此言出自庚子中秋經(jīng)元善為《上總署轉(zhuǎn)奏電稟》所寫按語。
[9] 上海圖書館編:《汪康年師友書札》二,第1870頁。
[10] 1900年2月《致孫仲愷書》,《宋恕集》下冊,第698頁。康有為事后試圖將此事與保皇會拉上關(guān)系,稱“唐才常在上海與知府經(jīng)元善糾合千人聯(lián)名電爭”(《駁后黨張之洞于蔭霖偽示》,湯志鈞編:《康有為政論集》上冊,第442頁)。當(dāng)時還有人懷疑此事由文廷式、張元濟、宋伯魯?shù)热酥魇梗ㄍ鯑蛑骶帲骸秶缽?fù)集》第3冊,538頁)。
[11] 《廢立要聞匯志》,《知新報》第112冊,1900年2月14日。
[12] 《廢立要聞匯志》,《知新報》第115冊,1900年3月31日。
[13] 《廢立要聞匯志》,《知新報》第117冊,1900年4月29日。
[14] 胡珠生編:《宋恕集》下冊,第698頁。
[15] 《論立嗣即已廢立》,《知新報》第112冊,1900年2月14日。
[16] 《方君來函》,《知新報》第115冊,1900年3月31日。
[17] 《廢立要聞匯志》,《知新報》第112冊,1900年2月14日。
[18] 中國歷史博物館編,勞祖德整理:《鄭孝胥日記》第2冊,第747—753頁。其時任湖北學(xué)政的王同愈于1900年1月31日“接上海寄來義民檄文”,他與岑春蓂、梁鼎芬等人均有來往,亦未見異動(《栩緣日記》卷2,顧廷龍編:《王同愈集》,第340—342頁)。
[19] 《再紀京外官民公憤》,《清議報》第37冊,1900年3月1日。
[20] 苑書義等編:《張之洞全集》第10冊,第8341頁。
[21] 《廢立要聞匯志》,《知新報》第115冊,1900年3月31日。
[22] 《致濮蘭德書》《駁后黨張之洞于蔭霖偽示》《托英公使交李鴻章代遞折》,《康有為政論集》上冊,第424、441—442、454頁。后者即《公請光緒復(fù)辟還輿京師折》,見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編:《康有為與保皇會》,第4—7頁,文字略有不同。
[23] 蔣貴麟:《萬木草堂遺稿》,第601—602頁。
[24] 杜邁之等輯:《自立會史料集》,第220頁。
[25] 1899年12月7日康有為致譚張孝書梁應(yīng)騮附筆,方志欽主編:《康梁與保皇會》,第26頁。
[26] 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編《康有為與保皇會》所收《英屬等埠商民請慈禧歸政折》(第3頁),即為一例。
[27] 蔣貴麟編:《萬木草堂遺稿外編》,第872頁。
[28] 引自湯志鈞:《自立軍起義前后的孫、康關(guān)系及其他》,《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2期。原文注此函末署“十五日”,應(yīng)寫于光緒二十六年二月后。當(dāng)以1899年底為妥。
[29] 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編:《康有為與保皇會》,第247、262—263頁。
[30] 鄧之誠《骨董瑣記全編·骨董三紀》卷4《保皇會》記錄此事,見湯志鈞編:《康有為政論集》上冊,第420—421頁。
[31] 《海外輸忠》,《清議報》第37冊,1900年3月1日。
[32] 《同伸公憤》,《清議報》第40冊,1900年3月31日。
[33] 《不忘君國》,《知新報》第113冊,1900年3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