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人身攻擊
核心提要
用攻擊、謾罵論敵的方法來代替對具體論題的論證的方法,稱為“人身攻擊”。
這種謬誤的特點是——反駁別人的觀點,不是針對對方的論點、論據、論證方式,而是針對提出該觀點的人的出身、職業、長相、地位、道德品質等與論題并沒有直接關系的方面進行攻擊。
構成人身攻擊有很多方面,如語言人身攻擊(誹謗、辱罵等);精神人身攻擊(網上污辱、書面污辱等)。
舉個例子:
在公共汽車站。
農民:請你到后邊去排隊!
城里人:鄉巴佬,你也有資格來坐公共汽車?
這個城里人避開自己的行為對錯不論,以莫名其妙的“城里人”的優越感,攻擊對方是“鄉巴佬”,甚至還要剝奪對方坐公共汽車的權利。這種論證的手法正是“人身攻擊”。
“人身攻擊”有三種典型的表現形態:
1.罵對方是畜生(豬、狗、烏龜、王八蛋等);
2.污辱對方智力低下(罵對方是笨蛋、傻瓜、白癡、瘋子等);
3.污辱對方的人格(罵對方是強盜、土匪、婊子等)。
但從眾多事實來看,人身攻擊帶有明顯的個人主觀意愿,針對性強,文字、言論帶有明顯的感情色彩且內容詞性為貶義、攻擊性強。
應該知道:每個人都有人身權,包括身份權和人格權。人格權包括名譽權、榮譽權。人身攻擊故意捏造事實,侮辱他人、誹謗他人、侵犯他人隱私,而使得他人在精神上、生活中受到了侵害并造成了嚴重后果,這種行為法律上稱之為侵犯名譽權。
“人身攻擊”是最不文明的語言行為。在目前的網絡語言環境下,尤其值得人們注意。我們應該梳理好一個民族的心智思維與其語言道德的邏輯關系。可以肯定的是,健全的思維是離不開語言內在合理的起碼基礎,它也必定體現于社會交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