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朱子龍川關于王霸義利的辯論是思想史上的一次重要對話,雙方數番書信往復,所論內容涉及王霸、義利、公私、歷史、心性等多個領域中的重要問題,因此長久以來不斷地引發研究者的極大興趣,有許多優秀的史學哲學人才對朱陳之辨做出了比較全面細致的研究,但對論辯雙方思想的定性與評價卻一直存在很大爭議。這種爭議從宋代朱陳之辨發生之時就已經開始,后來因為朱子學的官方正統地位,元明清三代基本都是以朱子為道義,龍川為事功。清末民初開始朱陳之辨又引起學者新的興趣,呂思勉、錢穆、馮友蘭、鄧廣銘都對其做過研究,不過還都是限于較短篇幅的基本梳理,許多問題尚未獲得精微展開。20世紀60年代以降,臺灣學者牟宗三在其《政道與治道》中專章對此作了簡要義疏評注,站在新儒家心性之學立場對龍川偏重史學與事功的傾向進行批評。80年代初的代表性研究是美國學者田浩,其著作《功利主義儒家—陳亮對朱熹的挑戰》對大陸學界產生很大影響,相應地“功利主義”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成為較為固定地理解陳亮的標簽。而從90年代以降,大陸研究開始走上自己的正軌,既擺脫了儒法斗爭的殘余框架,又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西方漢學樹立的范式,比較代表性的相關研究有:董平、劉宏章的《陳亮評傳》,此書全方位地對陳龍川一生學術思想流變進行研究,在義利、理欲、公私等諸多問題上也修正了田浩的研究框架。鄧廣銘的《朱陳論辨中陳亮王霸義利觀的確解》一文指出了此前朱陳之辨研究的重要誤區,即學者們受到朱子影響太大,將“義利雙行王霸并用”這樣不合適的標簽貼在龍川身上,并以簡單的事功之學來理解他,此后這種修正基本成為學者的共識。趙峰《朱熹的終極關懷》一書附錄是對朱陳之辨相當詳盡的解讀,此文吸收了《陳亮評傳》關于公私義利的重新詮釋,并作了進一步分析;又對龍川之道與歷史的關系、朱子終極真理與客觀規律的關系、儒者與成人之辨等問題進行了有一定創新性的研究。張汝倫《朱陳之辯再思考》一文的價值在于,澄清了大量學術界用西方倫理學概念對朱陳反向格義的誤讀,指出朱陳二人在歷史哲學方面的根本分歧,并對當下的政治哲學思路提出了諸多批評。趙金剛博士論文《天理視域下的歷史世界—朱子的歷史觀》非常全面地吸收了已有研究,從道統、理勢、正統論、德性事功等諸多問題角度分析了朱陳之辨,除了在細節問題上多有細密創見之外,在大的視域和問題意識上也多有闡發。此外,還有不少研究者在朱子或宋代思想的相關研究中也著重對朱陳之辨問題展開討論,從多個角度做出自己的解讀,如:王宇《道行天地:南宋浙東學派論》從整個浙東學派視野來觀察龍川思想;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還原出宋代士大夫在思想史與政治史中的具體情境以及君臣關系,以此分析朱陳之立場;李曉春《張載哲學與中國古代思維方式研究》從體用論與理一分殊角度解讀朱陳思想;麻堯賓《與朱子的對峙:試釋永康之心性路徑》另辟蹊徑,從心性論角度解讀龍川思想。至于更多涉及朱陳之辨,或對本書提供幫助的著述此處不能一一評述,列于書末文獻,以供參考。
筆者之所以要在諸多大家研究之后再作贅語,緣由在于:一方面,上述研究仍有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余地;另一方面朱陳往復書信勝義紛披,卻尚未有人對其中諸多微妙義理進行逐句闡發,將二人思想的曲折隱微之處充分呈現,這也不能不說是相當的遺憾。
本著上述考慮,本書的結構如下:第一章是通過描述宋以前圣王觀念的變化,及其與現實政治的互動關系,不僅將朱陳之辨視為宋學內部的一場辯論,還將其置于更大的歷史視域中,以更好地理解雙方思想中圣人與三代觀念的源流。本書第二章是對朱陳之辨涉及核心概念的辨析,在此過程中會對已有研究做出回應,并以提綱挈要的論點對朱陳二人的思想做先行的簡要勾勒,更加細密的論證則交由第三章完成。第三章是對朱陳書信的逐段義疏,這構成了本書的主體部分。義疏的方式包括對字句文脈的梳理、義理的闡發、朱陳其他相關書信文章語錄的旁證、已有研究的回應以及作者案語總結,試圖兼顧考據、辭章、義理以及前人研究。結語部分歸納雙方論點,并對某些問題略發余論。本書的結構,尤其是第三章的體例,也是對中國哲學研究形式的創新嘗試,即:將古代注疏形式與現代學術研究方法結合,既保持經典文本原有格局,又給予它充分的義理研討。個中得失,付與讀者評判。
還要說明的是,以朱陳書信作為研究主體不可避免地存在將問題單薄化的危險,對此田浩先生早就有充分的認識,他在其著作中指出許多研究者“只將注意力集中到那些包括論辯內容的書信,而沒有仔細思考陳亮所寫的一些論文,而這些文章推動了討論的深入。將論文與書信并觀提示了陳亮視道為一個復雜概念,這一概念將歷史背景的變遷與道內在于歷史事件的觀點聯結起來。他對道的解釋與朱熹超歷史的看法相反,而且,朱熹在論辯中對道的陳述應放在回應陳亮挑戰的背景下加以詮釋”。[1]趙金剛也就朱子的歷史思想談道:“朱陳之辨的書信只是‘顯像’,在這些書信背后朱子和陳亮都有極其復雜的思想在支撐他們的觀點,尤其對朱子來說,體系更為復雜,論辯的十五封書信只是朱子歷史觀中的‘冰山一角’,并不能完全顯現朱子的歷史觀。只有將背后的問題說清楚,顯像才會更加清晰。若只是集中于辯論之書信,反而會使問題晦而不明,得出較為片面甚至錯誤的結論?!?a href="#new-notef2" id="new-note2">[2]對可能出現的上述質疑的說明是,本書主旨并非從事朱子或龍川的專題歷史思想研究,而是想通過將朱陳之辨這樣一個典型公案放置在思想史的視域下進行細致探討,以期對中國傳統中政治、德性與歷史的一些基本問題,提供一些更加植根于傳統的闡發。此外,本書也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盡量考慮到朱子與龍川在其他著述中的相關論述,盡量以摘引或者歸納的方式將這些材料與論點編織入文中必要之處,掛一漏萬處還請讀者不吝賜教。
[1] ﹝美﹞田浩著、姜長蘇譯:《功利主義儒家—陳亮對朱熹的挑戰》,江蘇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09頁。
[2] 趙金剛:《天理視域下的歷史世界—朱子的歷史觀》,北京大學2014年博士學位論文,第三篇小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