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三位一體”的文學批評

謝·尼·布爾加科夫的哲學美學基礎是對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俄國宗教哲學家、宗教文化批評家索洛維約夫(1853—1900)哲學和美學觀點的批判繼承和發展。索洛維約夫依據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兩個世界”的學說,認為,現實世界或此岸世界與“理念”世界或彼岸世界是共存的,前一個世界只是后一個世界的一種反映,一種被歪曲的類似物。他呼吁人們擺脫塵世的羈絆,走向那永恒的彼岸世界。索洛維約夫的這一思想深刻影響著白銀時代的俄羅斯宗教文化批評家們,在他們中間,無論是支持者,還是反對者,都離不開該思想的基點,謝·尼·布爾加科夫自然也不例外。

在早期的文藝批評活動中,謝·尼·布爾加科夫把重新構造一個與“理念世界”相一致的、永恒的精神世界看成藝術創作的首要任務。后來,他在藝術探索的過程中,逐漸認識到,藝術家所追求的精神世界與現實的被扭曲的世界之間、人的本能需求與崇高的精神追求之間是存在著深刻矛盾的。如果說,在索洛維約夫那里,哲學研究和藝術創作的目的是探討和構建“精神”與“現實”這二位一體的世界,那么,在謝·尼·布爾加科夫的著作中,這種二位一體已轉化為三位一體。

在《哲學的悲劇》一書中,謝·尼·布爾加科夫借鑒了基督教的基本信條之一的“三位一體”(триада)的概念,強調哲學研究的“三位一體”。當然,他賦予了“三位一體”以新的內涵,而不再是純粹的“圣父、圣子和圣靈”的“三位一體”,而是物質(客體)、精神(主體)和存在,這“三個各具特定位份的概念,完全同具一個本體”。他指出,語言中的形象主要包含在“句子”之中,句子或判斷不只是一種表達思想的形式,而且是一種多功能的表現藝術。“人就是活生生的判斷或句子。”[1]句子的一般形式是“我是什么”。這里,“我”是主語,表示主體,“什么”是謂語或在哲學中稱賓辭,表示客體,“是”是連系動詞,表示存在。謝·尼·布爾加科夫指出,主體、客體和存在是“三位一體”的,不可分割的。以往哲學研究偏重于某一方面,都是不全面的,所以也不可能得出正確的結論。哲學要走出悲劇的困境,就必須把主體、客體和存在聯系成一個整體來看。

應該說,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東正教的神學家和哲學家們大都把藝術形象看成是精神與個性的同一。謝·尼·布爾加科夫也曾寫道:“人把自己的獨立身份,或者把存在于自身上的個性理解成某種完全絕對的,永恒的東西……”[2]然而,他不只是停留在精神與個性同一的認識上,而是認為,精神只有通過存在才能與個性同一,并且努力揭示這“三位一體”內部的矛盾性。在謝·尼·布爾加科夫的眼中,藝術形象是一個由存在聯系著的主客體共生整體。這個“三位一體”的共生整體越復雜、越充滿矛盾,其藝術性就越強。

正是基于這樣的美學立場出發,謝·尼·布爾加科夫對文學藝術現象進行了別具一格的分析。他主要從宗教哲學的角度,先后研究過赫爾岑、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契訶夫、安德烈·別雷等俄羅斯作家的創作,其中特別感興趣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創作,因為這里充滿著復雜和激烈的精神與現實的矛盾,交織著善與惡、理智與非理智、美與丑的斗爭,這里既有倫理的喪失,也有良心的譴責,既有非理性的瘋狂,也有理智的判斷,既有刻骨的仇恨,也有動人的憐憫,等等。

[1] Булгаков С.Н.Соч.:В 2т.М.,1993.Т.1.с.416.

[2] Булгаков С.Н.Свет Невечерний.Созерцания и умозрения.М.1994.с.218.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阴市| 景东| 遂平县| 古丈县| 旺苍县| 肇州县| 昌黎县| 巴林右旗| 南江县| 海淀区| 台东县| 昌图县| 仙桃市| 凤山县| 临潭县| 股票| 仙游县| 三台县| 秭归县| 托克托县| 双峰县| 梁山县| 巨野县| 吴川市| 怀来县| 酒泉市| 廉江市| 休宁县| 古交市| 墨竹工卡县| 健康| 冷水江市| 讷河市| 彭水| 高淳县| 西昌市| 宁阳县| 铜川市| 玛多县| 台州市| 涞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