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暢春園

暢春園是清圣祖康熙皇帝在北京西北郊建造的第一座“避喧聽政”的皇家園林。它的前身是修建于明代萬歷年間的清華園(跟今天清華大學校內的清華園不同)。風雨數百年,如今除了殘余恩佑寺和恩慕寺兩座山門外,暢春園昔日盛況早已杳然無蹤。其舊址大致在今北大西墻外,蔚秀園和承澤園以南,西至萬泉河路西側,南至北四環一線。

在與北京大學校園有關的幾座古園林中,暢春園是最晚與北大聯系在一起的,但是以它的歷史和地位而言,卻傲視群園。談歷史,追溯源流,暢春園的前身清華園最晚建于明萬歷十年(1582),比勺園還要早;論地位,暢春園是康熙皇帝為自己在京西修建的一座大型御園,而其他幾座都是皇親的賜園,等級規格明顯低得多;說影響,暢春園在當時和后來的影響也是其他幾座園林所無法比及的。康熙修成暢春園以后,雍正和乾隆便以此為基礎營建圓明園和清漪園(即后來的頤和園)。至乾隆十五年(1750)清漪園建成,便形成了香山、玉泉山、萬壽山和暢春園、靜明園、靜宜園、圓明園、清漪園等龐大的“三山五園”皇家園林區,成為中國乃至世界園林史上空前的、舉世無雙的龐大宮廷園林。

既然暢春園如此重要,那么它的昔日面貌究竟如何呢?與它相關的歷史舊聞又有哪些呢?要回答這些問題,還得從海淀一帶所處的地理位置和風水特點說起。

北京的地形西北高,東南低,由西向東逐漸傾斜。西郊一帶正處于西山山脈與平原的交接處,地多丘陵,地下水源十分充足。元明清時期,這一帶多泉多溪,遠襯蒼翠西山,層巒疊嶂,碧水澄澈,青山秀麗,有似江南水鄉,塞外綠洲。京城的文人墨客經常到此游玩唱和,留下了大量稱述此地風光之美的詩文。明代著名書畫家文征明用“十里青山行畫里,雙飛白鳥似江南”的詩句來吟誦西郊山水。一代文豪曹雪芹的祖父曾忘情地寫下“雁被西風驅遣,人被西山留戀”的佳句。清代學者吳長元在《宸垣識略》一書中描寫這一帶:

流泉滿道,或注荒地,或伏草徑,或散漫塵沙間。春夏之交,晴云碧樹,花香鳥聲,秋則亂葉飄丹,冬則積雪凝素。

十分形象地描寫出了這里景自天成、怡人心神的婀娜風光。正因為如此,這里就成為當時在京城營造園林的首選之區。

遠在遼金時代,當時的皇家貴戚就已經在此地修建離宮別院,作為他們游玩息憩之地。在玉泉山下,遼代建有行宮,金代建有離宮芙蓉殿,元代建有昭化寺。從明代開始,除了皇家貴戚繼續在此大規模修建離宮別苑以外,當時的達官顯宦和文人學士也開始營建自己的私家園林。到明代中葉時,北京西郊一帶的園林日益增多,漸具規模。在這眾多的私家園林中,最享盛譽的當數武清侯李偉所建的清華園和著名書畫家米萬鐘所建的勺園。

清華園又被時人稱為“李園”,被譽為“京師第一名園”。園主李偉是萬歷皇帝朱翊鈞的生母李太后的父親,官封武清侯,權傾朝野,炙手可熱。因而他的清華園就建造得規模宏偉、富麗堂皇,與其身份十分相符。據《春明夢余錄》《明水軒日記》等筆記所載,清華園園域十分廣闊,方圓達十華里,并引西山泉水,匯為園中湖泊,水面占了園林面積的大半。《明水軒日記》中說:“清華園,前后重湖,一望漾渺,在都下為名園第一……若以水論,江淮以北,亦當第一也。”可見當時在建園造景時就已經充分利用了當地水源充足的有利條件。園中樓臺亭榭一應俱全,登上園中樓臺西望,便可將西山秀色飽覽無余。園中除了大量從產石名地靈璧、太湖、錦川運來的各種怪石以外,還有柳堤二十里,名花千萬種,“牡丹以千計,芍藥以萬計”,有“柳堤花海”之譽。像這樣的私家園林,就其規模之大和景物之美而言,在全國范圍內也不多見。可惜的是,明末清初,由于兵事連綿,這座名園也隨之荒敗廢棄了。

明清易代,京城西郊一帶,明朝修建的園林盡為清朝的皇親貴族及王公大臣們所有。清朝前期,政局比較穩定,經濟逐漸發展。康熙于二十三年(1684)和二十八年(1689)兩次南巡,十分喜愛江南山水之美,便想把江南風景移至京城。當他看到清華園遺址一帶地勢平闊,景色秀美,“沃野平疇,澄波遠岫,綺和繡錯,蓋神皋之勝區也”,便降旨命吳人葉陶,在清華園基址上建造第一座皇家御園,作為避喧聽政之所。康熙二十九年(1690),全園建筑告竣,正式命名為“暢春園”,寓意“四時皆春”“八風來朝”“六氣通達”。暢春園的規模雖然比清華園略有縮小,但園中的殿堂樓閣金碧輝煌,更有皇家氣象。

康熙朝服像

康熙讀書像

至于暢春園的確切面貌,因為迄今尚未見其盛時的全圖,所以只能根據文獻記載知其大端。據《日下舊聞考》所載,暢春園坐北朝南,園區南部為議政和居住用的宮殿部分,北部是以水景為主的園林部分。由此可見,暢春園當為京城西郊第一座兼有宮廷和游樂雙重功能的離宮型園林。從橫向來說,暢春園主體建筑分為中、東、西三路,三路建筑各成體系,但又彼此相連。據一位曾目睹過暢春園的官吏說:暢春園“垣高不及丈,苑內綠色低迷,紅英爛漫。土阜平坨,不尚奇峰怪石也。軒楹雅素,不事藻繪雕工也”。從中可以看出暢春園雖為皇家園林,但整體上仍然具有自然雅淡的特色。暢春園還設有總管大臣、郎中以及總領等官職,用以對暢春園進行管理。著名文學家曹雪芹的舅祖李煦,就曾做過暢春園總管。

暢春園建成以后,康熙皇帝很喜歡這座園子,為此還專門寫有《御制暢春園記》一文。由于這里“酌泉水而甘”,實在是養頤的勝地,所以除了要舉行重大慶典外,康熙皇帝經常在暢春園內聽政。據后人的詳細統計,康熙皇帝自康熙二十六年(1687)二月二十二日,首次駐蹕暢春園,至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病逝于園內寢宮,凡三十六年,每年都要去暢春園居住和處理朝政。三十六年間累計居住暢春園257次3800余天,年均駐園7次107天。最短者為29天,最長者為202天。可見暢春園在康熙朝的重要性。

為了聽政之便,康熙皇帝便把附近的園林都先后賞賜給他的兒子們居住。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康熙四十八年在暢春園的北邊,修建了“鏤云開月”景區,并賞賜給皇四子胤禛居住。胤禛即后來的雍正皇帝。雍正即位以后,便在此基礎上大肆擴建,遂形成圓明園四十景區,并正式命名為圓明園。乾隆時又在圓明園西邊修建了清漪園。至此,清代在北京西郊所建的皇家園林區“三山五園”就基本形成。它們是香山的靜宜園,玉泉山的靜明園,萬壽山的清漪園、暢春園與圓明園。由于暢春園建造得最早,又為康熙皇帝所建,所以理所當然地成為“三山五園”之首。在圓明園成為清帝主要活動場所之后,因暢春園位于圓明園的南邊,故也稱其為“前苑”。

雍正朝服像

雍正洋裝像

北京大學部分古園林分布圖

由于暢春園是清朝皇帝的一個重要活動場所,它和清室的政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當時的很多大事逸事都發生于此。其中比較有名的當數康熙朝的“千叟宴”和雍正的奪宮軼聞。

“千叟宴”為清宮中規模最大、與宴人數最多的盛大御宴。這一盛舉肇始于康熙皇帝,首次舉行的地點就在暢春園。康熙年間,三藩平定,人民得以修養生息,“國家積蓄有余,民間年歲豐稔”,大清帝國呈現出一片繁榮興旺的景象。康熙五十二年(1713)三月十八日,是康熙皇帝的六十大壽。在此之前,各地官員、富人為感謝皇帝的“恩澤”,不少老年人為了慶祝皇帝生日,從新年開始,就陸續入京。康熙看到這種盛況,十分歡喜,同時為了體現自己“與民同樂”“尊老敬賢”的圣君風范,下詔于三月下旬在暢春園正門前,宴賞六十五歲以上的祝壽老人。據記載,二十五日,參加御宴的官吏士庶達4240人。二十七日,又有2605人參加御宴。宴會上,由皇子皇孫和宗室人員執爵敬酒,分發食品。康熙對于年過八十歲的老人,還親自攙扶,賜酒慰勞。二十八日,又召集八旗滿蒙漢七十歲以上的婦人于暢春園皇太后宮門前參加御宴,由皇太后和康熙帝親賜茶果酒食。可見御宴的盛況空前。宴畢之后,又各賞白銀,并告諭各位老人回家后,要在鄉間講解養老尊賢,盡知孝悌的傳統。

康熙六十一年(1722),為了博取民心,康熙皇帝又先后召群臣耆老一千余人,宴賞于乾清宮。在這次宴席上,康熙即席賦詩《千叟宴》,“千叟宴”之名由此而定。此后的乾隆皇帝也在乾清宮、寧壽宮皇極殿舉行過“千叟宴”。這就是被傳為佳話的康乾盛世“千叟宴”。后人稱譽“千叟宴”是“恩隆禮洽,為萬古未有之舉”。從乾隆之后,以后各朝再也沒有舉行過這樣的宮廷大宴了。

至于雍正奪宮一案則顯得撲朔迷離,在清代就是野史渲染的重要話題,至今仍是眾說紛紜。但不容置疑的是,康熙皇帝病卒的地點就在暢春園的寢宮中,雍正奪得政權的地點也是在暢春園。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月中旬,康熙皇帝在南苑行圍,突然患了感冒,便趕回暢春園養病。誰知他一病不起,不久便病逝于暢春園。由于康熙皇帝在廢掉太子胤礽以后沒有再立太子,一直到病逝前也沒有明確宣布把皇位傳給哪個兒子,便在身后留下了“世宗奪嫡”的疑案。清世宗雍正皇帝是如何登上金鑾寶座的,歷來眾說紛紜。一說康熙帝本意傳位于第十四子胤禵,臨終前寫下“傳位十四子”的遺囑,狡詐的胤禛通過其舅父隆科多設法得到遺囑,在“十”字上加上一橫一勾,變成“傳位于四子”(雍正即位后第三年,隆科多便被囚禁于暢春園外的特制小屋內,次年死于禁所);一說康熙帝病重時,皇四子胤禛用一碗人參湯將父皇毒死,然后才奪得了皇位;也有的說康熙帝特別喜歡他的皇孫弘歷(乾隆帝),因而把皇位傳給弘歷之父胤禛,以望相承。種種說法似乎各有道理,但究竟誰是誰非至今尚無定論。一般情況下,當代史學家比較認可第三種說法。

及至乾隆朝時,暢春園又成為乾隆皇帝生母孝圣皇太后的園居之所,孝圣皇太后一年四季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園中度過的。乾隆皇帝每三日必到暢春園請安一次。還經常“駐蹕其間”,于游賞之余處理朝事。乾隆皇帝的很多詩文都作于暢春園中。例如,現存于未名湖西南岸鐘亭所在土山下的乾隆御制詩碑——碑上的兩首古詩《土墻一首》《種松戲題》作于乾隆五十二年。從詩文內容推斷,兩首詩均為追親思遠之作,是乾隆憶及四十年前暢春園舊事所寫,言辭雋美,細節生動;從碑文字體判斷,行書圓潤秀麗,是典型的乾隆筆法。

咸豐十年(1860),英法聯軍入侵北京,在焚毀圓明園以后,又對周圍的皇家園林進行了大規模的搶掠和破壞,暢春園首當其沖,園中建筑悉被焚燒。旦夕之間,一代皇家名園被殖民主義強盜焚毀殆盡,讓人扼腕痛惜。

在以后的一個多世紀里,暢春園一直未能重建。據宣統元年(1909)的測繪地圖所見,當時的暢春園已是一片荒地,只留下幾處土丘和低洼葦地。民國時期,北京西苑一帶先后駐扎陸軍第十六師、馮玉祥國民軍第十一師、萬福麟第五十三軍和宋哲元第二十九軍等軍隊,暢春園舊址被辟為操場。等到日偽時期,暢春園又被開辟成農田。

直到20世紀70年代前,暢春園舊址上新建樓宇還不是很多。1983年以后,便開始在舊址上大規模地修路建房。在舊址西南部建成芙蓉里居民小區和萬泉河中學,東南部建成海淀體育館和暢春園飯店。在修建暢春園飯店時,當代著名的歷史地理學家、北京大學著名教授侯仁之先生曾撰寫《新建暢春園飯店記》一文,以簡潔明曉的語言記述了暢春園一帶的歷史沿革,對于我們了解暢春園的歷史掌故大有助益。現將全文抄錄如下:

新建暢春園飯店記

北京近郊海淀鎮之西北一帶,地勢低濕,草木叢茂,原有流泉淙淙,隨地噴發,匯為湖泊,名曰海淀。早在遼金以前,濱湖低地,已歷經開墾,修渠作埂,藝稻植荷,儼然江南景色。耕作者日眾,集居湖濱高地,同以海淀為名,或曰海店,始為村落,終成大鎮。

元初新建大都城,城內游人時來泛舟海淀,美其名曰丹稜沜。及至晚明,仕宦世家,喜其風光宜人,就地置產,引水造園,有詩句云:“丹稜沜邊萬泉出,貴族往往分清流,李園米園最森爽,其余瑣瑣營林丘。”李園即當時清華園,號稱“京國第一名園”,為武清侯李偉別墅。米園在李園引水下游,系著名書畫家米萬鐘自行設計。園僅百畝,而波光云影,幻景飄渺。因取意“海淀一勺”,命名曰“勺園”。

清初,康熙因清華園舊址更建暢春園。周圍十里,宮門南向,內分三路。中路有“九經三事殿”,全盛時為臨朝之所。其后殿堂亭閣相望,近二十處,止于綺榭。東西兩路,建筑倍于中路。東路有大小門各一。大東門內又有廣梁門,門內澹寧居為康熙寢宮。小東門內有清溪書屋,后經雍正改造為恩佑寺,乾隆又建恩慕寺于恩佑寺旁。兩寺并列,山門東向,外臨通衢。西路有西北門與大西門,門外為西花園。園內又有東西二堤,東曰丁香堤,西曰蘭芝堤。西堤外又別筑桃花堤。堤塍之間,萬泉匯流。波光瀲滟,風景佳麗,又勝于清華園。全園之設計,相傳出自造園名家葉洮。曹雪芹祖父曹寅曾一度主持營繕。至于園中疊石造山,又多是張漣張然父子家傳杰構。

按有清一代,海淀附近皇家苑居如圓明園、萬春園,相繼興起,盛極一時,暢春園實肇其端。而民力之虛耗,有增無已。中葉以后,國勢日衰,比至咸豐十年,英法侵略軍進犯京郊,縱火焚燒圓明園,暢春園同歸于盡,僅有恩佑、恩慕二寺山門殘留至今。昔日湖沼,亦漸湮廢。

爾今喜逢盛世,萬象更新。實行對外開放,迎來如云嘉賓。因新建暢春園飯店于恩佑、恩慕二寺山門迤南,東與北京大學勺園賓館隔墻相望。同是名園故址,更為新時代增輝。囑我為記,固不能辭,僅以地方沿革,敬告來賓。

侯仁之一九八七年三月二十四日于北京大學燕南園
劉子章書寫

之后,暢春園遺址的西北部劃歸北大所有,現在在這里建有北達資源中學、北大教職工的住宅樓和研究生宿舍樓,與蔚秀園、承澤園的教職工住宅區連成一片。這樣,暢春園就成為迄今為止與北大結緣的最后一個古園林。

暢春園食堂

20世紀90年代以后,暢春園遺址一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其東北部,出現了形形色色的飯店;在其東南部,現代化的高樓大廈拔地而起,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是繁華一時的北京硅谷電腦城;遺址的中段還修建起暢春新園,經過整理修葺,這里已經成為附近人們游玩散步的小型公園,成為北大西墻外一處寧靜優雅的所在。新園的東西兩端各有一座由侯仁之先生題寫的暢春園石碑。

由于暢春園遺址與北大校園近在咫尺,附近的賓館、飯店、電腦城、體育館又多與北大師生的生活緊密相關,因此,這里已經成為北大校園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道景觀。2009年9月,集餐飲、休閑、文化為一體的特色主題商業街——暢春園食街的開業更是令這一帶熱鬧非凡。

今日暢春園遺址上的古跡,僅存暢春園東北界樁和恩佑寺、恩慕寺兩座山門。東北界樁也因拆建而被挪去。恩佑寺建于雍正元年(1723),是雍正皇帝為供奉康熙皇帝的遺像而建造的,因而建得肅穆莊嚴。乾隆八年(1743),圓明園安佑宮建成以后,康熙皇帝像被移到安佑宮供奉,恩佑寺便成為佛地,正殿供奉三世佛。今遺留山門額為“敕建恩佑寺”,為雍正皇帝所書。乾隆四十二年(1777),孝圣皇太后病逝,乾隆皇帝為了紀念其母,便在恩佑寺的南側,構建了恩慕寺,恩慕寺正殿供奉藥師佛。取名恩慕寺是兼恩佑寺和永慕寺二寺名而得(永慕寺建于南苑,是康熙皇帝為他母親燒香拜佛而建)。恩慕寺的建筑規格與恩佑寺相同。今遺留的恩慕寺山門額為“敕建恩慕寺”,為乾隆皇帝所書。兩座寺廟,一為供奉父像,一為紀念慈母,又都與佛的世界相關。可見儒釋文化在帝王之家的影響也非同尋常。這兩座山門于1984年6月被列為海淀區文物保護單位,并于第二年進行了修繕。

恩慕寺遺存山門

恩佑寺遺存山門

歷經數百年的歷史變遷,從一代名園清華園到“三山五園”之首,再到今日的蹤影難覓,暢春園走過了數百年的風風雨雨,也目睹了數百年的盛衰起伏。如今,只有位于北大西側門對面的恩佑寺、恩慕寺兩座山門孤零零地在歷史的風雨中守候。兩座山門相依而立,凋零殘陋,古舊斑駁的面貌像是在向人們訴說著暢春園的數百年滄桑,又像是在向人們控訴著殖民主義強盜的滔天罪行。今天的人們,從北大西門經過,看到這兩座山門時,有多少人能憶起它當日的盛世景象,又有多少人能體會到它如今的孤寂凋零?但愿這遺存之物能得到妥善維護,不會湮沒在如今日新月異的城市發展之中。

(文/楊虎 張翼)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民勤县| 随州市| 台山市| 平阳县| 凉山| 佛冈县| 三江| 淮滨县| 巴塘县| 宁陕县| 乌拉特前旗| 衡水市| 大悟县| 瓦房店市| 贞丰县| 通城县| 唐河县| 苗栗市| 上蔡县| 张家界市| 江华| 鄂托克前旗| 任丘市| 怀来县| 鲁山县| 舒兰市| 饶阳县| 罗源县| 阜阳市| 武定县| 阳城县| 通州市| 浠水县| 星子县| 高台县| 都安| 绥江县| 台中市| 镇安县| 富阳市| 子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