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鐘亭

來到燕園的人們,一定不會錯過鐘亭——那個坐落在未名湖西岸小土山上的小小的六角亭。之所以說不會錯過,是因為小土山的位置極佳:北面臨湖,正對著北大人極為熟悉的翻尾石魚;南面土山腳下就是乾隆詩碑,詩碑西面不遠處就是蔡元培像,蔡元培像與乾隆詩碑中間夾著一條小徑,小徑通向湖邊。在小土山的北、西、南分別有三條蜿蜒的小徑,直通鐘亭,每條小徑都是由不規則的石塊堆砌而成,與周圍的環境非常和諧,頗具自然美感,比規規矩矩的石階多了幾分爬山的感覺。拾級而上,只片刻,便可見鐘亭的全貌了。

鐘亭的建筑形制采用圓形攢尖式,柱頭與梁上均有大量的彩繪;亭中懸掛著一口古色古香的碩大銅鐘,由兩條粗壯的青龍鉸連成的鐘耳懸掛在亭頂的一條橫木上。鐘體下擺鑄成八瓣荷花狀,好像姑娘們穿的裙子迎風漫舞。鐘身上鐫有波濤洶涌的大海、海面噴薄而出的旭日以及十二對騰舞滾動的蛟龍戲珠。鐘體上還鐫有八卦的圖案,并用滿漢兩種文字寫著“大清國丙申年捌月制”。按此日期算來,如果是大清國最后一個丙申年即1896年,到現在已經有將近120年的歷史了,這鐘竟比京師大學堂誕生得還早些!

關于鐘亭內這口鐘的由來,頤和園中南湖島有景物銘牌稱:“島北側的嵐翠間,1889年慈禧曾作為閱兵臺,檢閱李鴻章調來的北洋水師及新畢業的水師學堂陸戰隊學員。為適應演習,把小火輪改為炮艦,東西兩岸排列著炮隊和馬隊。當時為水師報時的大銅鐘,1900年險被劫走,后來置于燕京大學內,今北京大學內未名湖畔鐘亭內即此物。”

1929年1月,此鐘由德勝門外馬甸以南的黑寺購得,作為燕京大學校鐘,同年6月被搬到未名湖畔懸于土山支架上,9月建成此圓頂六角鐘亭,從此這座經歷了風雨飄搖的古鐘終于有了新的歸宿。學校行政執行委員會還專門制定了《撞鐘法》:“每半小時撞鐘一次,自十二時半起撞一下,一時撞兩下,一時半撞三下,……四時撞八下,到四時半復撞一下。如是每四小時循環一次,每日早六時至晚十一時為撞鐘時間。”《燕京大學校刊》有這樣的記載:“鐘甚巨,口徑逾三四尺,高達八九尺,懸于山岡亭下,該亭因曰鐘亭。敲鐘有專人司其事,每半小時其人必持槌拾級登岡,用力叩擊,聲音清亮悅耳。校內外數里之遙,均可聞及,不知者殆將誤以為傳自古寺之鐘聲。”

如今,學校已經不再用敲鐘來報時。鐘亭從對校園生活有實際意義變成了現在北大標志性的景觀之一。特別是黃昏時分,金色的霞光照進鐘亭,更給它增添了古樸、厚重的神秘色彩。人們在未名湖邊散步時,也經常會在這里駐足,輕輕地敲一敲古鐘,聽著那清脆的嗡鳴聲悠揚而起,仿佛古鐘在向我們傾訴著什么。或許,從它為北洋水師報時說起,直到它怎樣在八國聯軍的洗劫中逃生;或許,還有數年被荒廢,還有從怎樣一個地方遷來這湖邊坡上;或許,還有誰把它重新敲響,它怎樣兢兢業業地為一代代學子們把握作息時間。

鐘亭

然而,鐘,始終無言。它既承載著過去,體現著勞動人民的非凡智慧,又和我們一同走向未來,經歷著北京大學的故事,記載著中華民族的歷史。或許,還有些別的什么,比如,像一位北大學子寫的那樣:枯葉沙沙地響/鳥兒輕輕地啼/未名湖正低聲地嘆息/靜靜的小路旁/曾留下我們的腳印/孤獨的鐘亭里/還蕩著你那海誓之語/冰封的湖面上/一片藍幽幽的霧氣。是啊,北大,浪漫無罪,這樣一個承載著太多意義的鐘亭,又何嘗不是因為記錄了那么多山盟海誓、那么多卿卿情話而充滿了關愛,充滿了柔情?對于一個喜歡到這里訴說心事的孩子來說,鐘亭是精神的依靠;對于一對深深相愛的情侶來說,鐘亭是愛情的見證;對于一個來北大參觀的游客來說,鐘亭又代表了北大的精神。無論怎樣理解,鐘亭總是鐘亭,它就是立在那里,“亭有亭的線條,鐘有鐘的線條……那幾條長短不同的橫線做出的排列組合,幾千年來研究不透”。呵,研究不透鐘亭的又何止宗璞先生一人呢?

(文/陳征微 李文文)

主站蜘蛛池模板: 罗平县| 广平县| 叙永县| 门头沟区| 青阳县| 隆回县| 酒泉市| 阿克苏市| 晴隆县| 板桥市| 高淳县| 安福县| 玉林市| 游戏| 六枝特区| 徐州市| 肃宁县| 桐城市| 黔江区| 桓台县| 抚州市| 浮梁县| 湖口县| 益阳市| 宣武区| 铅山县| 齐齐哈尔市| 锡林郭勒盟| 澎湖县| 家居| 德钦县| 筠连县| 鲜城| 左云县| 云和县| 临城县| 科技| 奉化市| 萝北县| 上思县| 靖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