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國與國際關系
- 韋民
- 1199字
- 2020-05-22 16:18:53
五、小結
小國概念的探討不是一個輕松的話題,其混亂的現狀、復雜性和不確定性著實令人頭痛和沮喪,但小國概念的厘清或提出是小國研究過程中無法回避的問題。基于以上分析,相關要點可簡要歸納如下:
第一,小國概念是小國研究的先決條件和基本內容。但迄今為止,小國研究還沒有一個被普遍認同和接受的小國概念。
第二,從小國概念的文獻來看,小國研究者面臨數量眾多、內涵外延各異的小國概念的困擾。這些形形色色的小國概念大體上形成了分別基于國際關系學、統計學和心理學的體系取向,物質取向和認知取向的三大概念脈絡,三個取向的小國界定各有其主觀或客觀、絕對或相對的視角偏好。
第三,體系取向和認知取向是兩個頗有理論價值的小國界定方式,前者以國家權力及其國際影響為評判依據,后者則以自我認知和外部認知為評判依據,但其強烈的主觀性帶來了概念的混亂和操作性的缺失。物質取向是一種科學的界定方式,分為“單一指標界定”和“復合指標界定”。這兩種方式各有其優缺點,但維度的選擇依然是困擾界定主體的難題。相對來看,“單一指標界定”的應用較為普遍,而人口規模則是大多數學者更青睞的衡量維度。
第四,根本不存在一個具有權威性和通用性的小國概念。這樣的小國界定現狀是可以理解的。小國群體的高度多樣性、差異性和復雜性,規模評估的相對性,國家認知的多維度、多視角、多方式特征,界定主體的傾向性以及國際語境的影響等因素,是小國概念始終難以形成廣泛共識的根源。
第五,小國概念的確定是小國研究必不可少的環節,因此,小國研究者鑒于小國概念的現狀,必須首先明確自己的小國概念:要么從現有大量的小國概念中選擇一個,要么基于分析目的或分析語境重新建構一個新的小國概念。
第六,小國概念是一個社會建構過程。在當今國際體系下,將小國界定為“人口規模低于1 000萬的主權國家”可能較為合適。從統計分析來看,該界定大體上反映了人們對小國的普遍國際認知以及對體系中大小國家數量分布的直覺判斷。
第七,尚須強調的是,上述概念選擇是基于小國整體性研究的學術需要。在許多具體的案例分析中,國家規模的相對性界定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選擇。因此,在復雜的國際背景之下,我們在試圖確定小國概念明確的內涵與外延的同時,對小國界定還應持有一定的開放性。
概而言之,小國概念適合于采用物質規模取向的界定方式,該方式旨在從人口規模為標識的物質規模出發,確定國際體系中的小國范疇,并探索其國家特性、思維方式和行為特征及其面臨的主要問題。然而,影響小國的因素是多元的、復雜的,小國之間的差異性也是顯著的,因此,分析視角不可僅僅固定在“小”上,但“小”的確是小國研究之中不可或缺的獨特分析視角。
表2-8 1 000萬人口及以下主權國家(小國)基本數據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數據來源:人口和GDP數據來自世界銀行官方網站(http://data.worldbank.org)2010年數據,其中,瑙魯與南蘇丹的數據來自美國中央情報局網站。領土面積資料源自美國中央情報局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