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紀世界文學名著導讀
- 李明濱
- 3518字
- 2020-05-22 16:08:35
我的大學
一
………
我向往著伏爾加河上那種集體勞動的音樂;那種音樂直到現在還使我心神陶醉。我還清楚記得我初次體驗到了富有詩意的英勇勞動的那一天。
一艘滿載波斯貨物的大拖船,在喀山附近觸礁,船底碰破擱淺了;碼頭搬運組的工人帶我一同去卸貨。時間正是九月,從上游吹來了大風,銀灰色的河面上怒濤洶涌,狂風吹卷著浪花,頭上落著冷雨。搬運組有五十來個工人,身上披裹著草席或帆布,都陰沉著臉兒蹲在空船的甲板上;一艘小火輪拖著這個空船往前進,小火輪喘著氣,在狂風冷雨中噴出一團團的火花。
天晚了。潮濕的天空像鉛似的黑下來,低垂在河面上。搬運工人們叫喊,咒罵,罵風罵雨,罵生活,在甲板上懶懶地爬來爬去,企圖躲避寒風和冷雨。我覺得這些昏昏迷迷的人們是沒法干活的,不能搶救那快要沉沒的一船貨物。
到深更半夜時分才駛到貨船觸礁的地方,把空拖船和觸礁擱淺的貨船甲板靠甲板地系牢在一起;搬運組的組長是個很難看的老頭兒,滿臉麻子,挺狡猾,嘴里不干不凈,生著一雙鷹眼和一只鷹鼻子。他從禿腦袋上摘下濕透了的便帽,用女人一樣的尖聲喊叫著:
“伙計們!開始禱告吧!”
在昏暗里,甲板上的搬運工人們聚成了一個黑團團,好像一群狗熊,嗚嗚亂叫起來了。老組長首先做完了禱告,又尖聲喊:
“喂!點燈!伙計們,露一手吧!小伙子們賣點力!上帝保佑,這就干吧!”
于是這些愁眉苦臉、無精打采、淋得濕漉漉的人們開始“露一手”了。他們像上火線作戰一樣,縱身跳到那艘快要沉沒的貨船的甲板上,跳入船艙里,——胡亂吶喊,咆哮,說著俏皮話。在我的身前身后,身左身右看見一袋袋的大米,一包包的葡萄干,一捆捆的皮革和羔羊毛皮,好像是一個個鴨絨枕頭那樣輕飄飄地飛過,粗壯的人影跑來跑去,用咆哮、呼哨、狠命的叱罵互相督促,鼓勵。真難相信,這些剛才還在頹喪地抱怨生活,抱怨風雨寒天的愁眉苦臉的人們,居然會這樣輕松愉快、歡蹦亂跳地干起工作來了。這時候雨下得更大,天氣變得更冷,風也吹得更兇,吹開人們的貼身衣衫,衣襟翻卷到頭上去,下面露出肚皮來了。在這濕淋淋的黑夜里,六盞燈籠發著微弱的光亮,一個個黑色的人影竄來竄去,腳在拖船的甲板上踏得通通響。那種狂熱勁頭兒,真像是他們渴望勞動,早就盼望來享受這種傳遞四普特重的米袋和扛著貨包賽跑的樂事了。他們像兒童迷戀游戲似的,干得那么愉快、陶醉,就像除了跟女人擁抱再沒有比這更甜美的事了。
一個滿臉胡髭的高個子,穿一件哥薩克式緊腰外衣,渾身濕漉漉的,看樣子一定是貨船的主家或是主家的代理人。他忽然帶著鼓動意味大聲喊叫:
“好小子們!——我賞你們喝一桶!我的小強盜們!——兩桶也成!快干吧!”
在黑暗里,從不同的角落發出幾個人的粗啞聲音:
“來三桶吧!”
“三桶就三桶!你們盡管加油干吧!”
于是工作的狂流越發來得洶涌了。
我也去抱起米袋來,背著走,拋下去,又重新跑回來抱,我覺得我和周圍的人是在跳狂歡舞,好像人們可以這樣快快活活、不知苦不知累地整月整年繼續不停地干下去,好像他們還能夠扛起城里一個個的鐘樓和高塔,把整個喀山城說搬到哪里就搬到哪里去。
這一夜,我過得真是空前痛快。心里很愿意一輩子就這樣半瘋半癲、痛痛快快地勞動下去。船舷外面波浪翻滾,甲板上大雨嘩嘩地落,河面上狂風咆哮,在黎明的薄霧里,這群水雞兒似的半裸體的人們,一個勁兒地跑來跑去,喊著,笑著,夸耀著自己的力氣和勞動。這當兒風已經吹開沉重的烏云,從一小塊蔚藍的天空上露出了紅色的陽光,這群快活的猴兒們抖動著笑臉上濕淋淋的胡髭,向太陽齊聲狂叫起來。這些可愛的兩只腳的猿猴,干起工作來是多么聰明靈巧,是怎樣忘我地陶醉,真叫人想跟他們擁抱,親吻。
好像無論什么東西也抵抗不住那樣快活奮發的強大力量,它能夠在大地上創出奇跡,能夠像神話故事里所講的那樣,一夜工夫就遍地建起美麗的宮殿和城市。太陽對人們的勞動才照耀了一兩分鐘,又被濃密的烏云遮住,就像一個小孩墜入大海一樣,完全湮沒到深厚的云層里了。傾盆的大雨漫天潑了下來。
“歇工吧!”不知誰這樣叫了一聲,馬上就聽到許多激怒的抗議:
“我看你敢歇工!”
這群半裸體的人冒著傾盆的暴雨和呼呼的狂風,沒有休息地拼命工作,直到下午兩點終于把全船貨物搬卸完,使我不能不欽佩人類的世界充滿著如此強大的力量!
(陸風譯)
(選自《我的大學》,載《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年版)
【作家簡介】
馬克西姆·高爾基(M.Горъкий,1868—1936),蘇聯俄羅斯作家。原名阿列克謝·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出生于下諾夫戈羅德市一個木工家庭。幼年喪父,僅上到小學三年級。11歲開始到“人間”獨立謀生,先后當過鞋店學徒、幫廚、裝卸工、烤面包工人、車站守夜人等,主要依靠刻苦自學、漫游俄羅斯和在社會“大學”學習而獲得豐富的知識和人生經驗。1892年開始發表作品,逐漸成為享譽俄羅斯和世界的大作家。他創作了大量各種體裁的作品,主要有散文詩《海燕之歌》(1901),長篇小說《母親》(1901)、《阿爾達莫諾夫家的事業》(1925)、《克里姆·薩姆金的一生》(1936)以及劇本《底層》(1902)等。
高爾基以《母親》成為無產階級文學的杰出代表,并且提出新型的現實主義文學理論。后來當選為蘇聯作家協會主席,推動蘇聯文學的建設,對蘇聯文學產生過重大影響。
【作品導讀】
《童年》(1913)、《在人間》(1916)和《我的大學》(1923)三部中篇小說,是高爾基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寫成的自傳體作品。貫穿于三部曲的是自傳主人公阿遼沙?!锻辍访枋霭⑦|沙從1871年父親去世到1879年母親去世八年間在下諾夫戈羅德市外祖父家的生活,包括他短暫的學校生活和1878年秋輟學后“到街頭去找生活”的情景,刻畫了外祖父一家人、家庭染坊的工人、房客、鄰居等眾多的人物形象?!对谌碎g》以阿遼沙1879年秋至1884年夏在社會上獨自謀生的坎坷經歷為線索,記述他先后在下諾夫戈羅德鞋店、繪圖師家和圣像作坊當學徒,在伏爾加河上的“善良號”、“彼爾姆號”輪船上當洗碗工的所見所聞,提供了俄羅斯外省市民生活的生動畫幅。《我的大學》則是主人公1884年秋至1888年在喀山時期的生活印象與感受的藝術記錄,展示了伏爾加河的碼頭、“馬魯索夫卡”大雜院、捷林科夫面包店、謝苗諾夫面包作坊、民粹派革命家羅馬斯在附近村莊上開的小雜貨鋪及村民的生活圖景,最后以主人公漂泊到里海岸邊卡爾梅克人一個骯臟的漁場作結,描寫了各階層人物的眾生相。三部曲所描述的內容在時間上彼此銜接,不僅是作家本人早年生活的形象化錄影,更是表現俄羅斯民族風情、俄羅斯民族文化心理的藝術長卷。
三部曲作為一個藝術整體,既具有貫穿始終的基本主題,在藝術風格上也顯示出一致性。具體而言:
1.作品展開了一幅幅彼此連綴的動態風俗畫,凸現了充斥著愚昧、污穢和無恥的舊時代俄羅斯生活的特點。整個童年生活在阿遼沙的記憶中,仿佛是一個“悲慘的童話”,他所寄身的外祖父家的染坊,是一片充滿著可怕景象的狹小天地,彌漫著人與人之間的熾熱的仇恨之霧。家庭內部、鄰里之間、街頭巷尾出現的種種惡作劇和殘酷的行為,幾乎達到了瘋狂的程度。(見《童年》選段)市井之中充滿著淫亂行為、“強者”骯臟的夸耀和各種幸災樂禍的下流議論,以及各種可惡可恨的“娛樂”和“消遣”。如打賭叫一個店伙在兩小時內吃掉10磅火腿,一直讓他吃得臉色發青,一群肥胖的買賣人卻在一旁圍觀哄笑;一個妓院看門人毫無人性地折磨一個不幸的婦女。(見《在人間》選段)作家懷著一種切膚之痛,嚴峻地剖析了民族性格中層層疊疊的積垢,表明了改造國民性、重鑄民族靈魂的鮮明意向。
2.作品同時著力發掘俄羅斯人民心靈中保留的美好的人類感情和健全的理性,表現人們身上蘊藏的潛力、精神生活的豐富多樣和他們對文明的向往。慈祥和藹的外祖母阿庫琳娜領著阿遼沙走進了艱難而有趣的生活,培養了他許多優良的品質。廚師斯穆雷自己生活在孤獨之中,卻熱心地喚起了阿遼沙對于書籍的愛。萊蒙托夫的長詩《惡魔》曾有力地感染了圣像作坊的人們,使得“整個作坊似乎都沉痛地沸騰起來”。(見《在人間》選段)在一個暴雨傾盆、狂風呼叫的夜晚,一群裝卸工人從一艘滿載貨物的擱淺的大船上把貨物搶卸下來,更使阿遼沙由衷地欽佩人類勞動的偉大力量。(見《我的大學》選段)這些描寫,既顯示出俄羅斯民族精神復興的內在心理基礎,也表達出作家對于提高民族文化心理素質的一種深深的期待與祝愿。
3.三部曲在藝術上也是極為成功的。作品那濃烈的生活氣息,純熟洗練的藝術描寫,行云流水般優美自如的語調,常常是帶有抒情色彩和思索性質的敘述文字,體現著作家的憂患意識的沉郁的風格,都使讀者獲得了極大的審美享受。其中的那些情、景、意渾然一體的篇幅,那些由作者直接傾吐心曲、抒發情懷的段落,與其說是散文,毋寧說是詩行,令人想起屠格涅夫筆下的一些充滿魅力的篇章。
(南京師范大學 汪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