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泥塑的生活功用
(一)宗教信仰
宗教是一種精神力量。在人類對于自然界及其自身缺乏足夠認識的時候,人們征服自然和克服現實困難的能力也不足,因而,求助于自我假設的某種神靈,以期達到生活心愿的滿足,是傳統社會中人們所慣常使用的方法。當人們的集體意識越來越多地被集中時,宗教信仰便成為一種自覺。人們需要可視的偶像來寄托這種集體意識。一些泥塑作品便應運而生。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中,這些帶有宗教性意味的泥塑品便成為支撐民俗活動的重要元素。
在傳統的民間泥塑中,宗教題材是個重要組成部分,除此之外,具有宗教意味的間接性題材也很多見。如各類神靈的塑像,或供于寺廟,或奉于家宅,都是宗教活動最緊密的組成部分,是人們進行宗教活動的重要環節。在各地的泥塑形式中,此類作品比比皆是。無論鳳翔泥塑中的《虎面》、《家宅六神》,無錫泥塑中的大阿福,還是淮陽的泥泥狗,北京的兔兒爺,以及寧夏楊氏泥塑中所常見的各色神靈,都是各地人們宗教信仰意識的外化與呈現。

蓮花生大士 泥塑 夏吾角作 青海熱貢
宗教崇信可以在不同的文化板塊間形成共同性的信泥塑仰,而民間俗信在較小的民眾范圍內都會有著微妙的差異,這些意識形態的重疊與交織,形成了民眾生活的某些方式與行為規范。
大多數的泥塑作品都滋生于鄉土空間,作為一種手工藝品,其精神性訴求要遠大于實用功能。在傳統的農業社會中,宗教崇信與民間俗信成為生活中主要的精神性構件,宗教與俗信的緊密交織,成為影響民間文化的重要力量。因而,民間手工藝的存在,就并非一種單純的功能性發展,而是與人性、精神、道德倫理等因素緊密相關的一種文化現象。大多的民間泥塑糅合了鄉土文化中的神話傳說、自然崇拜、宗教信仰、風土人情等元素,通過審美性的藝術符號表達出來,寄予了百姓對自身生活的美好祝福和殷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