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婚紗
在維多利亞時期以前,姑娘們結婚時穿著的婚紗往往是曼妙的藍色、粉色,甚至自己喜歡的任意顏色。這樣做,是為了在日后的重要活動中,有機會讓這件漂亮的裙裝再次粉墨登場。
1840年,維多利亞女王大婚時卻選擇了白色婚紗,這在當時掀起了一陣風潮,也迅速由王室蔓延至民間,成為流行風尚。在此前漫長的時光中,王室的婚姻不外乎是政治聯姻,而維多利亞女王卻嫁給了愛情。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什么女王擯棄了傳統(tǒng)的鑲滿珠寶、熠熠生輝的金銀色長袍晚禮服,而選擇了一襲白色錦緞與蕾絲織就的婚紗。很快,所有的新娘都想在自己的婚禮上穿著白色婚紗,雖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夠負擔得起一筆如此奢侈的花銷,但一生只穿一次的誘惑牢牢抓緊了新娘的錢包。
1920年代,對于西方國家的新娘而言,白色成為了婚紗的唯一顏色。“童貞”“純潔”“忠貞”……這些隨之而來的附屬詞匯,賦予了白色婚紗更多的意味,卻遺忘了“嫁給愛情”的初衷。
一襲婚紗對于婚姻來說,實際作用幾乎為零。正如白色的象征,是對純潔愛情的美好臆想。當年戴安娜王妃身著奶油蛋糕般層層疊疊的婚紗舉行了那場世紀婚禮,現實中王妃的婚姻卻讓人難以恭維。的確,再美的婚紗也無法為一段婚姻添磚加瓦。但是,誰不曾天真過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