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襯衫
每個時代都自有一套炫富的標準,襯衫也一度成為炫富的載體。古羅馬時期的襯衫是作為內衣存在的,純白棉質,很寬松。影視劇里歐洲貴族就寢時所穿的寬松的、有荷葉邊的白罩衫,是襯衫的前身。一直到18世紀,人們都沒有賦予襯衫外穿的機會,所以它一直沒有很強的存在感。
“不在襯衫上灑香水”“擁有很多上等的亞麻襯衫”“在有純凈的流水和空氣的田園村舍洗滌衣服”,以此保持襯衫的潔凈和氣味清新——據說是那個時期判斷一個人身份高低的依據。后來的襯衫一直在領子的高低、袖口的寬窄和棉布的精度及各種花色中演變,襯衫漸漸登上大雅之堂。1800年后,假領問世。當時的人們穿著西裝,如何露出襯衫領以及袖口,都是有規矩的。想要保持體面又要考慮經濟狀況的人,將假領漿得筆挺并不是一件難事。老派的襯衫不像如今的普通成衣一樣看號型,而是看領圍,尺碼分得很細,目的是為了穿起來顯得更挺括。
但這并不是我們這代人對襯衫的記憶。1990年代,父輩們穿著不合身的的確良襯衣和西服,很天真地洋洋自得。還是孩子的我們,眼中看到的是夸張的大翻領襯衫和同樣夸張的墊肩西服,和煙熏眼妝、塑料挎包、雞窩燙頭一樣,成為了我們對那個年代的記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