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四川省A級旅游景區發展報告
- 李柏槐 王曉琴
- 7422字
- 2020-11-13 10:03:16
五、四川省A級旅游景區發展建議
(一)加快景區規劃建設,優化景區空間格局
1.推進精品旅游景區建設升級
加大力度推進實施旅游景區“千A工程”,加快把四川國際級、國家級、省級及以下各類旅游資源因地制宜建成不同級別的A級旅游景區。全面提升3A級以上景區建設和管理水平,加快基礎設施、配套設施升級改造。進一步提升九寨溝等現有5A級旅游景區,培育海螺溝、平樂古鎮—天臺山、碧峰峽、稻城亞丁、安仁古鎮、光霧山、四姑娘山、興文石海、蜀南竹海、嘉陽—桫欏湖景區、巴山大峽谷、瀘沽湖、蒙頂山等多個旅游景區創建5A級旅游景區。按照國家A級旅游景區標準,加快貧困地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水利風景區等多類型旅游區改造,提升旅游接待服務功能。
2.推進重點區域旅游景區建設
加大全省各區域旅游景區建設力度,引導旅游景區集群化、全域化、休閑化、產業化發展,優化全省A級旅游景區空間布局。尤其是要集中力量加快川西北生態示范區和攀西經濟區的A級旅游景區建設,充分依托其旅游資源的優勢,在資金、人才和政策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有效帶動兩個經濟區的景區建設和發展。另外,以秦巴山區、烏蒙山區、大小涼山彝區、高原藏區四大片區為重點,采取“打造景區帶動型、發展鄉村旅游型、開發旅游商品型”三種旅游扶貧模式,將旅游扶貧重點村打造成特色旅游景區或產品,通過旅游景區的建設發展來促進周邊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優化、生活環境改善和貧困人口就業脫貧。
3.推動產業融合旅游景區建設
加強資源整合,以產業融合為載體,推動旅游景區發展與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結合,大力發展新型A級旅游景區。以山地旅游產品打造為抓手,重點在民族地區建設國家4A級以上的特種旅游景區;以鄉村旅游類A級景區和旅游扶貧類景區建設為抓手,重點在四大城鎮群周邊、G5高速、國道318/317沿線和長江、嘉陵江等沿岸鄉村旅游帶新建特色A級旅游景區;完善旅游城市、城鎮和鄉村的主客共享旅游功能,力爭打造特色旅游鎮建成3A級以上景區;加快打造一批文化旅游景區,大力發展文化旅游、影視制作、文化會展、動漫旅游等重點產業;加快發展一批生態旅游景區,以標準化引導全省生態旅游資源建設生態旅游景區和創建生態旅游示范區;加快培育一批特色新型景區,依托中醫藥資源培育醫療保健景區,依托戶外休閑、康體活動等建設休閑運動類景區,依托特色工業企業打造工業旅游景區等。
(二)豐富景區產品業態,提升景區有效供給
1.豐富景區旅游產品體系
推進以景區為核心的旅游產品體系建設,加強游覽設施建設,合理優化景區布局,營造景區休閑度假空間,形成一批復合型旅游景區。依托峨眉山、龍門山、貢嘎山、雪寶頂、九鼎山等大力發展自然觀光、避暑休閑、健康養生、山地運動等旅游產品;依托邛海、嘉陵江、向家壩等,大力開發郵輪游艇、濕地觀鳥、水上運動、水上演藝、湖泊度假等旅游產品;依托花水灣、羅浮山、峨眉山、海螺溝、紅格、古爾溝、周公山等打造溫泉旅游產業集聚區;在攀西、川南等地區發展冬季陽光康養、戶外運動、生態休閑、民族文化旅游、落地自駕游等陽光旅游產品;充實完善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強化宣傳“長征豐碑”“將帥故里”和“川陜蘇區”三大紅色旅游品牌,大力發展紅色旅游。以特色民宿、鄉村旅游景區、農業休閑觀光園等建設為抓手,開展鄉村度假、深山探險、溪水漂流、森林氧吧、采摘嘗鮮等特色鄉村休閑旅游活動,引導鄉村旅游品質化、品牌化、特色化和景區化發展。
2.提升景區餐飲住宿功能
推進旅游餐飲特色化,充分發揮川菜的品牌優勢,大力挖掘四川傳統菜系和地方特色餐飲,與巴蜀文化、三國文化、熊貓文化、茶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等融合,豐富和提升景區餐飲文化內涵,創新菜式、環境、服務,發展一批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風味菜系;鼓勵旅游景區(點)建設一批具有文化內涵、整潔美觀、特色鮮明的美食文化街(區)。推動旅游住宿業態多元化,以市場為導向,堅持高端化、大眾化相結合,在景區內外重點建設一批自然風光酒店、歷史文化酒店、時尚精品酒店、藝術特色酒店等主題酒店,積極發展客棧、民宿、公寓、度假別墅、小木屋、帳篷、房車等非標準住宿,加快發展會展酒店、溫泉酒店、度假酒店、商務型酒店、汽車旅館、汽車營地等多形式住宿設施,形成多樣化、多層次的旅游住宿設施體系。
3.完善景區購物娛樂功能
推進旅游商品購物特色化,實施四川旅游商品品牌提升工程和鄉村旅游后備廂行動,加大對老字號商品、民族旅游商品和鄉土綠色商品的宣傳,推出四川旅游商品推薦名錄;鼓勵景區開發富有四川特色的民族工藝品、旅游紀念品和其他旅游商品,不斷豐富旅游商品特色、類型和品種;合理布局景區的旅游購物經營點,鼓勵規模景區的出入口處建設個性鮮明的旅游購物商業場所,實行統一管理、集中經營、誠信服務,提高旅游購物整體形象。推進娛樂業態多樣化,完善景區休閑配套服務項目,推廣“景區+游樂”“景區+劇場”“景區+演藝”等植入式娛樂模式,深度融合文化創意,運用高新技術,打造觀賞性強、藝術水平高、文化體驗深的文化演藝精品和文化節慶活動。
(三)完善景區公共服務,提升景區服務品質
1.推進景區公共服務設施建設
以游客更加滿意為導向,加快推進景區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建設。深入實施旅游“廁所革命”,啟動實施旅游廁所革命新三年(2018-2020)行動計劃,實現全省A級旅游景區的廁所達到國家旅游廁所質量等級標準。推進旅游景區游客中心、標識標牌等設施提升改造,進一步推進景區(點)無障礙坡道、無障礙廁位等無障礙設施的建設和改造,為游客提供人性化的服務。合理配套旅游停車場,建設與游客承載量相適應、分布合理、配套完善、管理科學的生態停車場。完善旅游交通和集散服務,構建多層級旅游集散網絡,推進干線公路與景區公路連接線以及相鄰區域景區間公路建設,提高通往景區道路的建設標準,優化旅游交通網絡。
2.加強景區智慧旅游建設
提升旅游景區互聯網設施水平,重點建設景區寬帶互聯網絡、免費wifi及景區基礎數據庫,實現景區在線預訂、網上支付和主要旅游區的智能導游、電子講解、實時信息推送等功能。推動旅游信息終端體系建設,在景區景點的游客集散場所提供PC、平板、觸控屏幕、SOS電話等旅游信息互動終端。完善旅游景區物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在5A和4A級旅游景區率先推廣電子門票,建立景區電子門票系統。推進景區的電子商務,加強與在線旅游交易平臺的合作,建立景區在線分銷系統和旅游電子商務線下支撐設施,大力開展旅游網絡營銷,提升景區市場營銷的信息化水平。利用衛星遙感技術對全省旅游景區進行影像數據采集,建設景區流量監控、旅游車輛統計分析、景區防火、防災及環保監測為重點的景區監管設施,建立健全重點景區流量實時監控、數據實時發布、網上預售門票和預售高峰期分時門票等制度。
3.提升景區衛生環境質量
全面提升景區內外部衛生環境質量,按照零違章建筑、零水體污染、零衛生死角的目標,全面開展景區內外環境“潔化、綠化、美化”提升改造,不斷優化旅游景區綜合環境質量。加強通景公路沿線、景區主要出入口可視范圍及景區內部環境整治,對路面邊坡、設備設施、建筑立面、水體環境、垃圾衛生進行全面整治,拆除或改建景區內外的違法建(構)筑物、破舊建筑,規范各類標識標牌。扎實開展景區綠化,實施景區通景公路沿線綠化改造工程,通景公路沿線宜林地段綠化率達到90%以上,對景區內山體、水域、道路、公共場所周邊進行綠化改造,提升景區的整體生態環境。精心開展景區美化,加強景區建筑物外立面提升改造,確保各單體建筑風格與景區整體環境協調一致、和諧相融。
(四)強化景區營銷推廣,拓展景區入境市場
1.推進境外客源地市場營銷
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以及歐美、日韓、東南亞、港澳臺作為主要入境旅游客源地市場,加大對景區品牌形象策劃和整體包裝力度,加強在境內外市場的宣傳推廣工作。支持景區參加全省統一組織的境內外宣傳促銷活動、展覽和境外媒體廣告宣傳。扶持擴大國際航線覆蓋面,積極開辟新航線并在航線營銷等方面給予重點扶持。加大直航城市、國際友好城市的落地營銷力度,每年選擇3—5個國際友好城市或境外直航城市,搭建好“熊貓走世界·美麗中國”全球旅游營銷活動和“全球川菜名館與四川美食之旅營銷活動”等平臺,持續開展系列重點旅游營銷活動。加大與國際知名旅行商的戰略合作,推動將四川景區納入其在海外的銷售網絡和營銷平臺。
2.強化國內客源地市場營銷
著力針對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以及周邊省市的國內客源市場,聯合四川駐外辦事機構,組織市(州)和旅游企業參加國內主要客源地的旅游會展和營銷活動。設立旅游營銷專項資金,采用申報立項制度,通過共管資金劃撥,支持和鼓勵市(州)以及旅游企業在客源地舉辦多種形式的旅游節會和營銷活動。依托四川旅游資訊網以及借助其他OTA電商平臺,集中展示旅游景區和旅游產品,增加一站式信息查詢和產品預訂功能,充分發揮綜合營銷平臺和其他線上渠道的引流作用,通過平臺信息質量、在線支付便利性、產品優惠政策、會員獎勵政策等提高用戶黏性,努力提高旅游產品和服務的線下體驗水平。創新市場調查和營銷績效評估模式,采用“傳統+社交+大數據”模式開展全方位市場調研,獲得游客動機、態度和體驗等信息,利用大數據進行市場分析,開展營銷績效評估。
3.完善景區營銷推廣體系
開展媒體營銷,在中央電視臺、省市衛視頻道、報刊、廣播等媒介投放旅游廣告,加強旅游景區宣傳。開展網絡營銷,與大型門戶網站、旅游網站、搜索引擎合作,利用微博、微信、論壇、社區等網絡平臺開展宣傳營銷。開展節事營銷,加大對四川國際文化旅游節、四川國際旅游投資大會、四川鄉村文化旅游節、四川國際旅游交易博覽會、全球旅游網絡營運商合作交流會和四川國際自駕游交易博覽會等旅游節慶活動的宣傳力度,升級打造馬拉松比賽等體育賽事。開展公關營銷,加強與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等國際旅游機構的合作,邀請客源國著名影視明星和媒體考察訪問,利用名人和媒體效應擴大國際影響。開展聯合營銷,堅持政企聯動、區域聯合和省市聯手,促進景區、旅行社、飯店等旅游產業要素一體化營銷。
(五)改革景區管理體制,優化景區運營管理
1.改革景區管理體制
加快推進景區管理體制改革,推進國有景區所有權、管理權和經營權三權分離,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引進各類社會資本參與國有景區營運,引導、支持、鼓勵民間資本開發、經營、托管國有或集體經營的旅游景區。對全省旅游景區實行分類管理,對于新興非傳統型景區如主題公園、度假休閑類等景區以政策引導與市場監管為主,世界遺產、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等資源型景區的建設可采用國家公園管理體制,以資源保護和社會公益性為管理重點。穩妥推進景區門票價格改革,規范景區門票價格行為,對景區票價情況進行常態化監管,推進重點國有景區降低門票價格,逐步引導景區擺脫門票經濟。強化A級旅游景區退出機制,加大對A級旅游景區的年度復核和日常監管,對復核不達標、整改不到位的景區予以降級或摘牌。
2.優化景區運營管理
建立健全更加完善的監管長效機制,加強游客咨詢、投訴處理等服務,堅決依法查處和整治行業中出現的各種違法違規經營行為,強化景區日常監管和綜合協調能力,不斷優化旅游服務環境,力爭景區實現零投訴。加強人才的培養和使用,重點對景區講解員、管理人員、一線員工定期開展培訓,有效提升景區服務人員的整體素質。加強游客滿意度監測,每年公布各市(州)游客滿意度調查報告,將游客滿意度調查結果與全省A級旅游景區的等級評定與復核掛鉤,全面實施《四川省旅游景區質量等級提升標準》(A+標準)和《游客高峰時段旅游景區應對標準》(A++標準)等地方標準和行業規范,實現2020年全省游客滿意度達到80%以上,4A級(含)以上景區的游客滿意度達到90%以上。
3.拓展景區融資渠道
完善旅游業資金支持政策,加大產業引導基金、風險投資基金和創業投資基金對旅游景區的支持。創新發展投融資機制,加強政府和金融機構聯動,大力推動旅游資源整合,引導金融機構加大項目貸款、銀團貸款、并購貸款等中長期資金投入。鼓勵金融機構發展適應旅游業的信貸產品,推廣景區經營權、門票收入權質押業務,盤活企業資產。支持旅游資源富集地區,由政府組織或參股形式設立旅游專業擔保公司。支持引導小微企業、經營戶互助設立擔保基金,創新中小微旅游企業股權交易、托管模式。加大債券市場對旅游景區的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條件的旅游項目和企業發行債務融資工具,拓寬融資渠道。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鼓勵以特許經營的方式開展旅游公共服務領域PPP試點。
(六)加強景區調控監管,規范景區市場秩序
1.加強旅游市場綜合監管
建立健全旅游綜合協調、旅游案件聯合查辦、旅游投訴統一受理等綜合監管機制,統籌旅游市場秩序整治工作,以專項整治與綜合督查相結合,以嚴厲打擊與長效機制相結合,積極推進旅游市場綜合監管。開展旅游綜合執法試點,公安、旅游、工商、交通運輸等職能部門實行聯合執法行動,嚴厲打擊擾亂旅游市場秩序的無照經營、強迫交易、假冒偽劣、價格欺詐以及商業賄賂、虛假宣傳等違法違規行為。強化景區日常監管和綜合協調能力,不斷優化旅游服務環境,力爭景區實現零投訴。加強A級旅游景區年度復核工作,組織旅游景區質量互查和暗訪,及時處理一批不合格景區。
2.完善旅游景區安全保障體系
建立景區游客流量監測系統,建立健全景區突發事件、高峰期大客流應對處置機制和旅游安全預警信息發布等制度。以景區交通、景區消防、景區環保、景區設施建設、景區餐飲安全等為重點完善安全設施,強化對景區客運索道、觀光電梯、大型游樂設施等特種設備以及漂流、蹦極、潛水等高風險游樂項目的安全監管,加強對景區地質災害的監測預警。加強對景區游覽設施及部分景點危險點監控系統的設置,力爭實現對景區及游覽設施全方位、全天候的信息化安全監控。完善政府救助與商業救援相結合的應急救援機制,鼓勵有條件的旅游景區建立專兼職緊急救援隊伍。提升旅游者安全危機防范意識,強化旅游工作人員應急預防演練培訓工作。加強景區游客最大承載量控制,加快建立景區門票預約制度,實時發布景區游客容量情況,做到提前預警、疏導分流。
3.大力加強文明景區建設
開展景區旅游行為文明教育和宣傳活動,根據《旅游法》和《中國公民國內旅游文明行為公約》,結合景區行業特點和管理職能,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景區文明教育實施細則、保障措施和工作計劃,利用電視、網絡等媒體持之以恒地開展公民旅游文明素質教育。旅游景區通過制作發布公益廣告,設立文明監督崗、評選文明游客等形式教育和引導游客文明旅游。另外,要進一步規范景區管理制度與服務行為制度與標準,加強景區從業人員的文明素質培訓,倡導景區從業人員文明言行,提高景區管理水平,著力提升從業人文明素質和景區文明程度。
(七)保護景區資源環境,推進景區綠色發展
1.構筑景區綠色旅游空間
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實施綠色發展規劃,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明確旅游控制開發和嚴格生態保護的區域范圍。省級(含)以上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水利風景區、地質公園、濕地公園將生態環境保護內容納入旅游開發管理工作制度。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對綠色空間旅游項目實施類型限制、空間規制和強度管制,推出一批綠色旅游示范區。鼓勵自然環境優良的山岳、湖泊、河流和濕地申報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國際重要濕地、世界地質公園和國家自然保護區、國家濕地公園、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森林公園、國家水利風景區等,塑造生態旅游品牌。
2.加強景區資源與環境保護
完善旅游資源、旅游環境保護與管理制度,強化對自然生態、田園風光、傳統村落、歷史文化、民族文化等資源的保護,對不同類型的旅游資源開發活動進行分類指導。落實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嚴格遵守生態保護紅線,全面執行旅游規劃和旅游項目開發環境影響評價。在旅游景區規劃、建設和管理中,要以改善和提升環境質量為核心,嚴格落實環境綜合治理、環保基礎設施建設管理等生態環境保護措施。嚴格遵守旅游景區總體規劃,合理設置景區最大承載量,并積極開展門票預約工作,制定游客流量控制方案,有效控制節假日游客數量。建立生態環境和旅游資源保護制度,從經營收入中提取固定比例用于旅游資源與環境的保護工作。加強旅游環境動態監測,對資源消耗和環境容量達到最大承載力的旅游景區實行預警提醒和限制性措施。
3.加強景區綠色旅游開發
推動綠色旅游產品體系建設,鼓勵創建生態文明旅游景區。實施旅游能效提升計劃,降低資源消耗,推廣資源循環利用、生態修復、無害化處理等生態技術。推動景區內部交通運輸采用新能源汽車,減少煤炭、石油消耗量,推廣使用電力、可燃性氣體,所有新修游步道和旅游廁所實現生態化。支持景區景點利用新能源環保材料,推廣高效節水技術和產品,建設節水節能型、綠色低碳型景區。鼓勵裝配式建筑、充電樁等設施在旅游景區的推廣使用,加強旅游景區垃圾分類、回收和處理。加強綠色旅游觀念教育,開展旅游從業人員的教育和培訓。
(八)實施景區優惠政策,推進景區均衡發展
1.實施景區季節性門票優惠活動
鼓勵A級旅游景區實行“非假日旅游”惠民政策,根據季節性客流量變化,在非國家法定節假日、旅游淡季制定惠民政策,針對不同旅游群體,在景區門票、景區住宿、景區交通和娛樂項目等方面推行價格優惠活動,實現“非假日旅游”票價減免及旅游消費優惠的常態化。實施旅游景區門票減免等優惠政策,落實對未成年人、高校學生、教師、老年人、現役軍人、殘疾人等群體實行減免門票等優惠政策。
2.推進公共資源型景區免費開放
開發更多的公益性景區,推進文博場館、紅色旅游景區、城市公園等公益景區免費向游客開放。設立全省公共資源型景區免費開放日,探索設立免費開放周或免費開放月制度,大力支持公共資源型景區實行全年免費開放,支持具備條件的市(州)、縣(市、區)實行公共資源型景區全域免費開放。豐富景區旅游淡季的旅游活動和服務項目,引導民眾錯峰出游,從而緩解假日景區過度擁擠,旅游淡旺季波動過大的問題。
3.鼓勵錯峰休假和彈性休假
推動機關、企事業單位切實落實職工帶薪年休假制度,鼓勵企業將安排職工旅游休閑作為獎勵和福利措施。鼓勵錯峰休假,有條件的地區和單位可根據實際情況探索彈性作息制度,為職工周五下午與周末結合休閑度假創造條件。在教學時間總量不變的情況下,高等學校可結合實際調整寒暑假時間,中小學可按有關規定安排放春假。鼓勵通過靈活休假形式,引導市民出游,提高旅游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