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弦歌激揚:流金歲月·校友風采
- 陳立志
- 4110字
- 2020-09-29 16:32:48
我的師德觀和教學追求
在我看來,教師和社會上所有的職業一樣,都是普通的,但又是崇高的。不管從事哪一種職業,只要將本職工作做好并遵守職業道德,那他可能就是最令人尊敬的人。職業道德往往體現在很多微不足道的小事上。
從小事做起 方顯師德本色
1988年,我從阿壩師專調到樂山教育學院,從全日制普通高校到成人教育學院,教育內容和方式有很大區別。那時候,教師繼續教育工作正在全面鋪開,大量在職中小學教師的學歷教育任務沉重地壓在成人高校教師身上。為了節約中小學老師接受繼續教育的成本,我們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下到縣區鄉的各個函授點,為當地的中小學老師進行函授教學。時間緊,參加面授的學員來自四面八方的區鄉,一次面授,幾天時間就要將一門課程的要點濃縮講授。因此,每個函授點的授課時間早在每個學期開始前學校就已經排定,不到萬不得已,每個老師的授課時間不能改動。那幾年,我們常常奔波于各個縣教學點講課,那真是超強度的力氣活,面授時間往往安排在寒暑假,天氣惡劣,不是寒冷就是酷熱。縣區鄉的授課條件都不好,教室沒有空調,只有風扇,但是那嗡嗡作響的噪聲,往往讓老師的嗓門提高到極限,連續幾天講課下來,聲音嘶啞、感冒發燒是常事,遇上大雨洪水等自然災難就更麻煩。
大概是在1993年,樂山遭遇幾十年未見之洪水,城北好些地方被淹。樂山教育學院校區處在城區北邊牛咡橋低洼地帶,洪水沖入校園,淹到了離地面一米多高的地方,一般人淌水都無法出入校園。而這一天正好輪到我到彭山縣青龍鎮授課,一百多名中小學老師將要從周邊學校全部集中在青龍場小學,我心急如焚,行裝已經收拾好,可就是出不了門。我不會游泳,即使會,教材書籍怎么辦,那會泡在水里的。如果不能按時到達,那么多老師在那里等待,白白耽誤了他們的寶貴時間。正在一籌莫展之時,我在宿舍樓上看見學校食堂的許多炊具飄浮過來,其中居然有很大一扇做饅頭的面板。我靈機一動,馬上叫來我丈夫,我坐在面板上,讓他下水推著我,我緊抱著授課資料,直至能涉水到大街上,才乘坐長途車趕往目的地,終于按時開課。
為了不影響已經安排好的外出授課,我常常顧不上照顧家庭和孩子。有一次正在眉山授課時,我兒子上學被車撞了,手臂骨折,嘴唇摔裂,牙齒摔掉兩顆。我當時接到電話真是為難,家中只有我丈夫一人,要照顧孩子,要上班,太難了。如果中斷教學,參加學習的老師無法按時完成學業,也會影響學校聲譽。我最終選擇委屈孩子和丈夫,咬牙堅持完成教學任務,兩天后才回到樂山家中。
上述都是些小事,但我們常說的愛崗敬業,并不是一句空泛的口號,它的養成正是靠這樣一點一滴小事的積累。教師的職業道德讓我養成了守時的好習慣,往小了說是尊重別人、誠信做人,往大了說就是愛崗敬業。
從大處著眼 領悟教學真諦
在高校的教學中,如何跟上時代步伐,在教學改革中體現學校辦學特色和自我的教學個性,是我在教學中思考最多的問題。
一直以來,我不太認同教師是傳道授業解惑者這一說法,如果教師自己都還在摸索人生之道,怎樣去傳道?大千世界,有方方面面的疑惑,每一個學生的疑惑都不一樣,教師也不可能一一為之開解。我認為教師應該把“求道”和“解惑”的權力交給學生,對于人類精神文明成果,老師和學生應是共享的關系。教師只是激發學生心智,引導學生求真、向善、尋美的引路人。一個優秀的人文學科的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坦然地將自我的人格、情感、心智向同學們呈現、開放。大學教師教給學生的,并不只是某一學科的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教學,培養學生立體、動態、開放的思維方式。優秀的思維品格可以讓學生更全面、更辯證地調整自我與社會的關系,健全自己的人格,規范自己的行為。在課堂上,老師以人格、知識牽引著學生,學生的心智、情感也回應著老師。本著這樣的理念,我希望我的教學能成為師生雙方的精神對話。
樂山教育學院是一所成人高校,為了更全面地為樂山教育的發展服務,很長一段時間,學校不僅招收成人大專學生,也招收成人中專學生。因此,我們的教學對象隨時都在變化,既有在職中小學教師學歷教育班,也有繼續教育短期培訓班,甚至也有普通高中分數線以下的成人中專學生。
成人中專的同學基礎較差,他們曾自稱,除了讀書不會,其他什么都會。因此,怎樣針對他們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材,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就是我們教學思考的重心。這些學生活潑好動,“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尤其不適合他們。為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我采取了“曲線教學”的方式。如在講授契訶夫的經典小說《套中人》時,我請同學們準備好彩筆和一張白紙,然后請同學根據課文描述,將“套中人”的形象畫在紙上,然后請小組同學一起討論,看看誰的畫像最符合小說描寫的人物特征。這樣教學可以說是一箭雙雕,既激發了同學們的好奇心和興趣,在不知不覺中認真地閱讀了小說,注意到了人物刻畫的細部特征,又將繪畫這樣一種美育方式融入文學教學,達到相互說明、相互印證的目的。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并沒有傳授什么“道”,也沒有解什么“惑”,而是以引路人的角色讓學生自覺地細讀經典,從中得到收獲。
從教期間,我編著了兩本教材(一本是自編,一本是與陳曉春教授合編),最先編著的是《文學閱讀與鑒賞》。我想通過這部教材,重構關于文學閱讀與鑒賞的知識,形成一套真正能體現上述教育理念的教學體系。這本教材從教學內容、案例選擇、編排體例和教學方式等方面都大膽地顛覆了傳統教材的編寫模式,既注重了文學模糊性思維的特征,又注意將文學閱讀的基本技能的訓練落到實處,正如西南大學的曹廷華教授所評:
這本書的真正好處在于它的一種難能可貴的追求,即追求對一般文藝理論的超越,追求在小視點中有一種大視野。就前者而言,它想突破一般文藝理論似乎太理論化的那種艱澀和空泛,努力為閱讀實踐和組織相應的知識理論;就后者而言,它企圖從閱讀這一最為普遍而實在的文學現象入手,將中國古代文論、西方文論、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理論加以提煉和綜合,形成一套更具普遍性又具操作性的知識和概念體系。這兩種追求都是不容易。
的確,用5年的時間,通過對教材的編寫來思考和實踐上述兩個“不容易”的追求,只是源于我對學生的責任感。這樣的教材,不是學術專著,甚至不能用作評職稱的代表性成果,但我還是堅定不移地去做。因為這涉及對一代中文專業的學生思維品格的培養,可惜這部教材沒有繼續修訂和完善,這是我教育生涯的一大遺憾。
2005年,我被調到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主要從事郭沫若研究。在科研的同時,我開設了“郭沫若專題研究”的專業選修課,希望以郭沫若研究為例,討論像郭沫若這樣的歷史文化名人的當代價值。
課程開設后,一部教材——《郭沫若經典作品多元化解讀》誕生了。由于體例新穎、編排獨特、形式活潑,切合教學實際,《郭沫若經典作品多元化解讀》成為全國多個高校圖書館復本量很高的藏書,后被評為“四川省‘十二五’規劃推薦教材”。這部教材打破了傳統一味羅列知識的模式,動員同學們也拿起來筆來,與老師互動,以“學生印象”與“教師解讀”構成雙向交流的知識板塊,同時以“相關鏈接”的方式,輔之以相關背景材料,真正體現了教材編寫理念和形式方面的大膽創新,實現了教學的探究性、互動性特質,實現了當代與歷史的對話。教學的過程,就是老師和學生穿越時空,與過去、現在、未來,與作者、作品進行對話的過程。同學們的看法雖然簡明、樸素、純真,但只要教學能夠啟發他們的思考,就會潛移默化地改變他們過去認識的誤區和偏見。上完這門課后,漢語言文學專業2004級學生曾宇在作業中這樣寫道:
我認為這門課帶給我的最大收獲,并不是關于郭沫若的具體知識,而是一種面對人、面對事物的整體態度。一直以來,我們中的一些人不喜歡郭沫若,甚至以這種“不喜歡”為榮。當我們說著輕蔑的言語,臉上露出不屑的表情時,又有多少人真正地以一種理性、客觀的態度來閱讀和理解郭沫若呢?即使拋開中文系專業學生這樣的身份,先不說我們應該有一絲不茍、踏踏實實的專業態度,就是作為一個普通人,怎么可以這樣隨便對自己不了解的人和事妄加評論呢。這是一個話語自由的時代,所以就可以濫用自己的話語權突顯個性,愈來愈“為另類而另類”嗎?
這正是我希冀的對話教學的效果!
對話教學首先意味著教師與學生在人格上的平等,在真理面前的平等。對話避免學生使用語言暴力,強制學生服從唯一的思想觀點,對話是以開放態度辯明真理的求真過程。貫穿在教學過程中,就是師生互動、互補的過程。
關于對話教學的理念,我還希望能具體落實到教學實踐中。在樂山師范學院的十幾年來,我主要承擔了外國文學、中國現代文學等課程。“問題意識”一直是我進行教學改革的動力。大概從2003年開始,教育部在全國范圍內大規模地啟動了精品課程建設。樂山師院以此為平臺,掀起從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的全面改革。我們開始在自己承擔的專業課程中,系統地思考和探索改革之路。
我針對時代發展的特點和學生實際,注重教學模式的突破,將與學生的對話討論引進網絡教學,充分利用網絡信息,將課堂教學和課外學習融為一體,以分層教學的方式,將教學知識點分為“通過網絡掌握的知識”和“在課堂中重點討論的問題”兩個層面,進行教學。分層教學使問題意識和學生思考更多地進入課堂,加大了課程講授的廣度與深度。
對話教學模式的基本建立,為最大限度整合教學資源,解決極其有限的專業課教學時間與非常豐富的課程知識信息量之間的矛盾提供了堅實基礎。我進一步進行了課程教學內容體系的改革,對外國文學知識元素進行重組和定位,將文學史論與作品解讀結合,大膽調整世界文學史分期,建立體現東西方文學內在聯系的世界文學史的教學內容體系。這些改革經驗凝聚成論文《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體系新探》,在《中國大學教學》雜志上公開發表。這些改革成果使外國文學課程早在2005年便進入四川省精品課程的行列。隨后,我又和外國文學教學團隊的老師繼續努力,在課程網絡建設方面加大力度,2011年,外國文學課程再次被評為四川省精品資源開放課程。
今天看來,我的教學之路有許多不如人意的地方,教學成果也沒有產生太大的轟動效應,但令我欣慰的是,從教學實踐到教材的編寫,它們絕不是千人一面、人云亦云的“水貨”,其中顯示的教學理念的個性特色是真正屬于我的思考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