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追尋校友的足跡

樂山師范學院原發(fā)展規(guī)劃辦公室主任、文新學院教授 詹虎

校慶40周年來了!校報編輯部主任江鴻老師又來向我約稿了。因我這幾年給校報開辟了一個專欄——《三江茶話》,投了十幾篇文章,都登出來了,所以江老師就扭著我不放。我雖然滿口答應,但遲遲沒有動筆。并不是我對江老師的約稿不重視,而是感到無從下筆。退休幾年了,我對學校可以說是“從一而終”的。1982年開始在樂山師專中文系任教,2013年從樂山師院文學與新聞學院退休。30多年,校友遍布大江南北,長城內(nèi)外。我與他們有著太多的共同經(jīng)歷,也有著太多的共同記憶。想寫的東西太多了,正所謂“一部二十四史,不知從何說起”。

想來想去,還是寫一些追尋校友的足跡吧。

2007年,我在樂山師院發(fā)展規(guī)劃辦公室擔任主任,兼任校慶辦公室副主任。為了迎接校慶30周年,學校積極籌建校友總會和各地校友會。12月初,我與相關部門的負責人在謝相勛副校長的帶領下來到深圳。3日下午,在深圳市的10多名我校歷屆畢業(yè)生歡聚在華僑城,對母校領導和老師的到來表示了熱烈的歡迎。謝立新是中文系1985級校友,北京世紀辰祥文化傳播公司總經(jīng)理,深圳廣電廣告?zhèn)髅接邢薰究偨?jīng)理。我剛一坐下,她就說:“詹老師,當年你給我們上外國文學課,講《十日談》里邊的《綠鵝的故事》,好精彩啊,20多年了,我還記憶猶新呢!”謝立新的這番話,把我給愣住了。是啊,20多年了,我上課的內(nèi)容竟然給他們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這是當老師應當感到欣慰和自豪的。同行的一位老師很感興趣,趕忙問我:“《綠鵝的故事》到底寫的啥呀?能不能講給我們聽聽!”我賣了一次關子,笑了笑說:“世界名著啊,歌頌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思想。你自己找來看吧!”在親切交談中,謝副校長向校友們講述了學校30多年來的發(fā)展變化和取得的成績,并說:“學校以30周年為契機建立校友會是為了加強學校與校友間的聯(lián)系。熱烈歡迎校友們到學校做客,常回家看看,并衷心祝愿校友們的事業(yè)蒸蒸日上。”謝立新說:“母校的學習生活為我在深圳的創(chuàng)業(y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所學專業(yè)使我在深圳電視臺當記者期間得心應手,全面素質的培養(yǎng)讓我在自己的創(chuàng)業(yè)發(fā)展中戰(zhàn)勝了各種困難和壓力。沒有母校的培養(yǎng),就沒有我的今天。”數(shù)學系1988級校友、深圳市華揚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經(jīng)理黃云凱說:“當年我在樂山師院讀書很刻苦,后來又在四川大學讀碩,現(xiàn)又在香港大學讀博。但我認為樂山師范學院才是我心中的母校,因為當時我們都才十幾二十歲,正是人生的起步階段,特別重要。”黃云凱的話表達了對母校的一片深情。校友們一致推選謝立新為深圳校友會會長,黃云凱為副會長,張瑜為秘書長,師生共同舉杯熱烈祝賀校友會成立。謝立新向校領導表示,她將捐贈100萬元,設立“立人獎學金”,鼓勵在校生、特別是貧困生努力學習,成為對社會有用之才。

10年過去了,截至2017年,已經(jīng)有202名學生獲得過立人獎學金。一年一度的立人獎學金頒獎典禮也成為我校文化名人的演講平臺,先后有不少記者、作家、導演等擔任演講嘉賓,與師生交流心得體會。2015年5月29日晚,“立人獎學金”頒獎典禮暨著名青年作家蔣方舟報告會在實訓大樓多功能演播廳隆重舉行。700多名師生參加互動,座無虛席。我當然也去了。謝立新見到我就說:“詹老師,感謝你又來給我扎場子!”我趕緊申辯:“不敢當,不敢當!不是我來給你扎場子,是你對學弟學妹們的愛心感動了我。我是來向你表示感謝的!”

繼深圳校友會成立后,我又參加了成都、攀枝花、樂山、青神、彭山、仁壽、五通橋區(qū)校友會的籌建工作。30周年校慶之后,我從發(fā)展規(guī)劃辦公室回到了文學與新聞學院,重操舊業(yè),教外國文學。我又成了文新學院校友會的“聯(lián)絡副官”,經(jīng)常與各地校友聯(lián)系,參加校友回母校的接待和座談會。2013年退休后,因我在北京帶小孫女,北京校友會的秘書長、文新學院1999級校友周羿翔把我加進了他們的微信群。通過微信聊天,我體味到了校友們濃濃的母校情結,也為他們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做出的驕人業(yè)績而深受感動。周羿翔現(xiàn)在是中央電視臺財經(jīng)頻道團總支書記、《財經(jīng)周刊》雜志主編、大型眾籌紀錄片《輝煌中國》的導演。他率領的攝制組走遍了南海諸島、大興安嶺、呼倫貝爾、西藏阿里。在北京校友會的微信群里,我第一時間看到了他們攝制組在岡仁波齊、瑪旁雍措拍攝神山、圣湖、藏羚羊的情景。為了趕時間,他們穿著短衣短褲、帶著南海的熱風一下子就鉆進了雪域高原。他們帶著氧氣袋在沒有公路的泥地里穿越前行,終于到了那千山之巔、萬水之源的地方。藏羚羊群每年遷徙過程中經(jīng)過瑪旁雍措的時間只有5天,他們剛好趕到了。在這個海拔5200米的無人之地,他們第一次用無人機近距離地拍下了“高原精靈”遷徙的壯觀畫面。我剛一看完,就連連點贊:“厲害了,羿翔!”

說完了謝立新和周羿翔,我要特別說一說中文系1984級2班這個群體。他們在去年也建立了微信群,把我加進去了。這個班的學子大多來自“盆周地區(qū)”,樂山的馬邊、峨邊、金口河,雅安的石棉、天全、滎經(jīng)、寶興、蘆山、漢源,宜賓的屏山、筠連、古藺、敘永、高縣,達州的通江、南江、巴中、萬源,也有幾個來自樂山市中區(qū)。這是省招辦下達的擴招名額,是系主任劉世鈺和我到錄取現(xiàn)場遴選的。劉世鈺主任指定我當他們的班主任。說來慚愧,我在師院教書一輩子,就只當過這個班的班主任,而且只當了一年。這些來自窮鄉(xiāng)僻壤的學子們淳樸、上進,很快我就與他們結下了情誼。剛開學不久,我就組織他們到鳳洲島秋游,唱歌、跳舞、野炊、游戲,他們很快就習慣了大學的校園生活,增強了彼此之間的了解。但過了不久,來自寶興的唐世平同學患了腦膜炎,住進了醫(yī)院。我戴著口罩,一邊在醫(yī)院守護他,一邊想辦法通知他的家長。班上的兩名樂山同學陳進川、趙松也主動到病床前輪流看護。直到唐世平同學病愈出院,我才松了一口氣。1985年8月,我到上海師范大學世界文學助教進修班學習,1984級2班的同學們依依不舍地與我話別。其中唐世平同學最舍不得我走,一直與我保持通信聯(lián)系。

20世紀90年代初,學校成人教育辦學一片火熱,校地結合,共謀發(fā)展。中文系決定到雅安地區(qū)開發(fā)生源。我和系領導多次來到雅安,找到1984級2班的唐世平、王佳勇、張蓓、程林等,希望校友們能夠為成人教育出力。在他們的幫助下,我們“翻越夾金山”“強渡大渡河”,在寶興、石棉等地辦起了好幾屆漢語言文學成人教育班。這是離樂山最遠的成教班,中文系派出優(yōu)秀老師長途跋涉趕去上課,讓邊遠地區(qū)眾多的鄉(xiāng)村教師完成了大專學歷。

時光荏苒,2016年夏天,中文系1984級2班的校友們齊聚一堂,回到母校參觀,回味當年的校園生活。他們邀請我和熊慶沛老師、吉仕梅老師參加了聚會。在嘉州長卷·天街舉辦的茶話會上,當年的班長遞給我一份名單,要當年的班主任再點一次名。他們來得十分整齊,30年了,30多名同學,我?guī)缀跻灰娒婢湍芙谐雒總€人的名字。我一邊點名,一邊噙著熱淚,心中百感交集。

到了今年,中文系1984級2班校友迎來了畢業(yè)30周年紀念。7月中旬,他們再次相聚于雅安,我再次被邀請同去。我向他們贈送了我與趙學斌老師、于立得老師共同完成的專著《尤金·奧尼爾戲劇象征藝術研究》。我們在華燈初放的青衣江畔漫步,在風光旖旎的上里古鎮(zhèn)徜徉,在萬畝生態(tài)茶園的牛碾坪觀光,在彎彎曲曲的茶馬古道發(fā)思古之幽情。但這些都不重要,他們交給我一個“國家非遺”的滎經(jīng)砂器,是用莊王黑砂特制的茶具,要我轉贈母校。我知道,這個小小的禮物非同一般,它傳遞著一個信息,包含著深深的母校情結:樂山師范學院40周年校慶要到了,校友們一直關注著母校的發(fā)展,也希望母校能記住他們。在校慶到來的時候,他們將派出代表前來參加慶典,祝福樂山師院的明天更加美好!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油尖旺区| 长岭县| 安达市| 马公市| 石渠县| 大同县| 宝丰县| 阆中市| 镇原县| 虎林市| 万年县| 南木林县| 岳普湖县| 嘉义县| 于田县| 满洲里市| 合肥市| 通化市| 永城市| 怀来县| 河间市| 岫岩| 凭祥市| 澄迈县| 郎溪县| 满洲里市| 雅江县| 鄂托克前旗| 长岭县| 榕江县| 黄山市| 志丹县| 克东县| 甘孜县| 射洪县| 马鞍山市| 隆德县| 揭西县| 安平县| 响水县| 恭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