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城鄉居民高等教育投資收益與風險研究:基于機會平等性視角
- 馬文武
- 7字
- 2020-11-13 09:59:09
1.2.1 機制分析框架
1.2.1.1 居民高等教育個人投資收益增加機制
由經驗分析得出的居民高等教育個人投資收益增加結論,對其形成理論邏輯,本書運用理論基礎中的人力資本理論、投資理論、教育投資理論、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分析了其內在形成機理。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分析高等教育投資收益時,應該考慮高等教育投資成本分擔(繳納的學費)與補償原則和機會成本,但由于城鄉居民繳納學費均按照統一標準,故分擔成本可視為相同;而機會成本則是由于上大學而放棄就業獲得的收入,這個收入可由平均工資收入來衡量,因此城鄉居民高等教育個人投資機會成本也可視為無顯著差異;更為重要的是本書重點不在于精確估計高等教育投資收益值,而在于考察其變化趨勢和城鄉之間的投資收益差距,因此,在分析和計量高等教育投資收益時,可以忽略高等教育個人投資的分擔成本和機會成本,這對于分析高等教育投資收益變化趨勢和城鄉之間的投資收益差距結果不會產生實質性影響。
對于高等教育投資收益增加的機理分析主要是從這幾個方面來展開:
第一,以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為背景。從奧肯定律關于經濟增長帶動整個社會就業崗位增加的視角,來分析高等教育投資者的就業收入增長。從經濟增長導致對各種資本需求相應增加,從而為資本投資收益增長奠定物質基礎的視角,來闡述經濟增長擴大對大學畢業生的用人需求,從而有助于高等教育個人投資收益增長。從追溯經濟高速增長源頭的視角,來剖析經濟體制改革、產業結構調整、市場經濟不斷完善等對于激發市場活力、增加收入機會、發揮人力資本功能的作用,從而揭示高等教育個人投資收益增加。
第二,以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化改革為背景。從人力資本的專用性和通用性視角,指出高等教育投資形成的人力資本具有專用性特點,而實行個人與用人單位“雙向選擇”的市場化改革,將使專用性人力資本配置效率得到最大化發揮,有助于提高人力資本投資收益。從人力資本產權視角,分析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化改革,能最大程度保證人力資本產權的完備性,使人力資本所有者按照自身效用最大化原則使用人力資本。
第三,以勞動力市場不斷完善為背景。用主要勞動力市場和次要勞動力市場理論,分析次要勞動力市場的不斷完善、分割的勞動力市場一體化程度加深,使得勞動力在勞動力市場上的各種利益不斷得到保障,勞動力流動自由程度加強、人力資本配置效率不斷提高,從而有利于大學畢業生就業和收益的提高,提高高等教育個人投資收益。
第四,以高校擴招政策為背景。從高校擴招政策實施使居民整體投資高等教育機會增加,個人人力資本積累變得更加容易。由于人力資本投資的邊際收益在很大范圍內都是正值,因此,一般來說投資更高層次的教育比投資更低層次的教育,其投資收益要高。從人力資本累積效應來看,人力資本較高者,“干中學”能力越強,對于個人收益提高越有利。
由這些方面的分析,可提煉出高等教育個人投資收益增加機制——理論假設1: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高校畢業生就業方式市場化的改革、勞動力市場的不斷完善和一體化程度加深以及居民高等教育機會的上升,有利于增加居民高等教育個人投資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