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回避制度
(一)回避制度的內容
回避制度是指在民事訴訟中,審判人員和其他有關人員在法律規定的情況下,退出對案件審理的制度。設立回避制度直接目的在于排除與案件有利害關系的法官參與案件的處理過程,以保證案件得到公正審判。同時對于消除當事人的疑慮,維護法院的形象也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回避制度適用的對象包括民事訴訟中的審判人員、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其中審判人員包括人民陪審員。審判委員會委員在參加審委會討論案件中,如果符合回避情形的,也應當自行回避。民事訴訟中證人不屬于回避對象。證人具有不可替代性和優先性,只要符合證人的條件,即使和當事人有密切關系,也應當作證人。無論是當事人申請回避還是法院決定回避,都應當有一定事由,包括:(1)是本案當事人或者當事人近親屬的;(2)本人或者其近親屬與本案有利害關系的;(3)擔任過本案的證人、鑒定人、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翻譯人員的;(4)是本案訴訟代理人近親屬的;(5)本人或者其近親屬持有本案非上市公司當事人的股份或者股權的;(6)與本案當事人或者訴訟代理人有其他利害關系,可能影響公正審理的。此外,審判人員有以下行為之一的,當事人有權申請回避:有接受當事人、訴訟代理人請客送禮,為本案當事人推薦代理人、律師,違反規定會見當事人、訴訟代理人等不正當行為的;在一個審判程序中參與過本案審判工作的審判人員,不得再參與該案其他程序的審判。發回重審的案件,在一審法院作出裁判后又進入第二審程序的,原第二審程序中合議庭組成人員不受前款規定的限制。
(二)回避制度的程序
1.回避的提出。回避的提出有兩種方式:一是申請回避。二是可以自行回避。當事人申請回避可采用口頭或書面形式,但應當說明申請回避的理由。法官和其他有關人員自行回避的,應當向審判長、院長或審判委員會提出并說明理由。2.申請回避的時間:民事訴訟法規定,當事人申請回避,應當在案件開始審理時提出;回避事由在案件開始審理后知道的,也可以在法庭辯論終結前提出。3.回避的決定。院長擔任審判長時的回避,由審判委員會決定;審判人員的回避,由院長決定;其他人員的回避,由審判長決定。法院對當事人提出的回避申請應在三日內以口頭或書面方式作出決定。被申請回避的人員在法院作出是否回避的決定前,應當暫停參與本案工作,但案件需要采取緊急措施的除外。法院決定回避的,被申請回避的人員應退出本案審理;駁回回避申請的,被申請回避的人員應繼續本案的審理。民事訴訟法對不服駁回回避申請的決定設置了救濟程序,即申請人對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決定時申請復議一次。復議期間,被申請回避的人員,不停止參與本案的工作。法院對復議申請應當在三日內作出復議決定,并通知復議申請人。